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2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chapell Hill会议将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统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肾脏是主要受累器官之一,有文献报道80%原发性小血管炎有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而病理学检查100%有肾脏受累。控制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活动,减少复发,提高远期肾脏存活率是该病的主要治疗目标。随着免疫调节治疗方法的进展,诱导缓解率可达90%以上,维持治疗阶段的手段也多样化,肾脏存活率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Chury-Strauss综合征(CSS)和寡免疫复合物沉积型坏死性新月体肾炎(NCGN)发病机制与ANCA相关,目前统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  相似文献   

3.
熊飞  邹荣 《临床肾脏病杂志》2009,(4):188-189,F0003
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因“间断双下肢疼痛20余天,发现蛋白尿、血尿1周”于2008年11月10日入住我院肾内科。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无关节疼痛,无发热,无脱发,无皮疹,无浮肿,来我院门诊查肝、肾功能正常,肌电图无异常。在门诊予理疗等处理,症状元缓解。再查尿液分析:蛋白(Pro)(++),红细胞(BLD)(+++),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特征,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明确诊断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共21例,18例行肾活检.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资科.分析不同治疗时机对肾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本组2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平均年龄(52.5±11.5)岁,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16例,韦格纳肉芽肿(WG)3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2例.肾外表现主要为发烧17例(80.1%)、下呼吸道症状18例(85.7%)、肺影像学改变21例(100%)、贫血16例(76.2%)、眼耳鼻受累8例(38.1%);肾脏表现血尿21例(100%),蛋白尿19例(90.1%),血肌酐正常6例(28.5%),升高15例(71.4%),8例需透析替代.ANCA检测pANCA和MPO-ANCA阳性16例,cANCA和PR3-ANCA阳性3例.pANCA/MPO-ANCA和cANCA/PR3-ANCA均阳性1例,全阴性1例.肾活检可见节段性小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新月体多见.免疫荧光无或微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重症加用血浆置换.7例血肌酐异常但不需透析者5例治疗后血肌酐恢复正常;8例需透析者2例治疗后血肌酐恢复正常,2例脱离透析但血肌酐异常,4例未能脱离透析.结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肺、肾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ANCA检测和肾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尽早积极治疗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合并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例 患者,女性,59岁.主因"口干、乏力2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月"2005年1月3日入院.患者2年前行痔疮手术时发现糖尿病,规律服用二甲双呱控制血糖,1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烧、咳嗽,当地医院查血Cr 424 μmol/L,诊断为:(1)肺炎;(2)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衰竭期.予抗感染、胰岛素及股静脉插管血液透析治疗4次后,病情稳定出院,为行动-静脉血管内瘘吻合术以维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转诊入我院.  相似文献   

6.
肾小球囊肿病(glomerulocystic kidney disease,GCKD)是一种罕见的肾囊肿性疾病.1941年,Roos[1]等在1名患有佝偻病、肾功能衰竭的婴儿身上首次发现肾小球病变,并将其归属于肾囊肿性疾病.大约20年后,Bialestock[2]用显微切割技术在婴儿身上进一步界定了肾小球囊肿与肾发育不良有关.1976年,Taxy和Filmer[3]首次将其定义为“肾小球囊肿病”.肾小球囊肿病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儿童,并多伴有遗传疾病和先天畸形,偶尔也发生于成人.检索有关文献,目前国内仅有2例关于成人GCKD的报道.GCKD的形态学特征为不同程度的鲍曼囊扩张,同时伴有肾小球血管丛萎缩或退化,本例不仅符合GCKD的典型病理特征,而且合并有新月体形成,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诊断为肾小球囊肿病合并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例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患儿9例,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9.8岁,2例确诊为韦格纳肉芽肿,7例确诊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多器官损害,肾损害表现为血尿的有8例(88.9%)、蛋白尿7例(77.8%)、水肿2例(22.2%)、少尿2例(22.2%)、高血压3例(33.3%)、肾功能异常5例(55.5%)。实验室检查贫血7例,血沉全部升高,6例C反应蛋白升高,2例C3下降。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节段性毛细血管袢坏死或硬化伴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以肾小球及血管壁无或有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肾外表现以肺部症状(6例)最多见,皮疹5例,关节痛4例,腹痛3例,发热5例。结论:儿童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合并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近半数肾功能异常,水肿和高血压发生率低。临床上肾受累的患儿有贫血、肺部症状时应常规检测ANCA。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医药"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的观点,对于个体化治疗慢性肾脏病具有指导意义。而体质作为个体生理病理的基础,正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之本,也是因人施治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9.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是中老年人继发性。肾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1998年至今,我们共诊断了7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少见,多系统受累,解,肺部CT治疗后复查明显好转,抗MPO抗体滴度逐渐表现多样,误诊率高.本文分析1999年~2004年间6例病下降.人的临床资料,总结肺部表现特点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1.
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antibodies)相关性血管炎常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及局限于肾脏的血管炎,以血循环中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快速进展型肾小球肾炎(RPGN),其共同的肾脏病理表现为新月体的形成.如不及时治疗,则能在短期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SRD),近年来针对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有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血管炎可以是继发性的,即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及全身性的类风湿病等;也可以是原发性的,即由不明原因所致免疫系统的不当反应而引起。原发性血管炎,根据炎症所累及的血管大小、组织病理表现和可能致病的原因分为大血管炎(如Takyasu's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中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小血管炎(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Chury-Strauss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孤立性皮肤白细胞分裂性血管炎,Henochschonlein紫癜和冷凝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本文主要讨论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mallressel vasculitis,AASV)。  相似文献   

13.
朱昆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10):466-466
患者:女,75岁,既往鼻炎、鼻息肉病史50年。因发热、咯痰、肺部阴影、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8个月入院。2009年7月~8月间,咳嗽、咯白痰,反复低热,化验血白细胞最高达16.1×109/L、血小板511×109/L,多次CT检查分别诊断为双肺炎症、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副鼻窦炎,先后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氟康唑等药物抗感染,  相似文献   

14.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所致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血管炎伴或不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临床上常出现多系统受损。我国环核型ANCA(pANCA)相关小血管炎较多见,肾脏损害严重,预后差。在肾活检没有普及的基层医院,其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血清ANCA检测结果,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近8年收治的9例pANCA相关小血管炎所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肾损害患者尿液中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变化特点,以探寻在AASV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SV组及对照组尿液β连环蛋白(β-catenin)、尿海藻糖酶(trehalase)、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分子(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与血清ANCA及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β2-微球蛋白(β2-M)等临床指标比较,建立患者的ROC曲线来评价尿液β-catenin、trehalase、NGAL对AASV的诊断及疾病活动的预测价值。结果:(1)AASV组患者尿液β-catenin(P0.01)、trehalase(P0.01)、NGAL(P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尿液β-catenin、trehalase在AASV活动期与缓解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活动期治疗后尿液β-catenin、trehalase水平明显下降(P0.05)。(3)AASV患者尿β-catenin水平与Scr、β2-MG、ACR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P0.05);尿trehalase水平与β2-MG呈正相关(P0.05);尿NGAL水平与BUN、Cys C、ACR呈正相关(P0.05)。(4)尿液β-catenin、trehalase、NGAL诊断AAS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P0.001)、0.903(P0.001)、0.752(P0.05);尿β-catenin、trehalase判断AASV病情活动性的AUC均大于血清ANCA滴度(P0.05)。结论:尿液β-catenin、trehalase、NGAL可能是诊断AASV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是可累及肾及肾外多个系统的一组疾病,肺和肾脏往往是受损最重的器官,有的仅表现为肾脏受累且后果十分严重,属肾脏内科急、重症,若不给予积极合理治疗常危及患者生命,如诊治得当可使90%以上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大大改善该类疾病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7.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是一组以小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血清中存在针对靶抗原蛋白酶3(PR3)或髓过氧化物酶(MPO)的ANCA阳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主要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和特发性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有关AASV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肾损害患者血清及尿液白介素-18(IL-18)水平,探讨IL-18在AASV肾损害应用中的可能价值。方法比较健康对照组与AASV组、AASV活动组与缓解组间血/尿IL-18水平,分析尿IL-18与传统病情活动性指标如ANCA滴度、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度评分量表(BVAS)评分值等的相关性,绘制尿IL-18评估AASV活动性的ROC曲线,评价IL-18在AASV肾损害中的意义。结果AASV组尿IL-18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ASV活动组尿液与血液IL-18水平均高于缓解组(P0.05)。治疗随访半年后,病情由活动转为缓解的患者尿IL-1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ASV患者尿IL-18与血清ANCA滴度、BVAS评分值呈正相关(P0.05),与血肌酐、胱抑素C、CRP、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β_2-微球蛋白等无明显线性相关。AASV活动期患者的血、尿IL-18水平呈正相关(P0.05)。尿IL-18评估AASV病情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P0.05),当检测的截点值为0.130 pg·mL~(-1)·Cr~(-1)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71.4%。结论AASV肾损害患者尿液IL-18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早期预测AASV病情及活动性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肾损害瘀血阻滞证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中医辨证就诊的AASV肾损害患者血瘀证的分布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SV肾损害血瘀患者血清HMGB1水平,并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Hb、Alb、CRP、D-二聚体、BUN、Scr、GFR、肾损害程度、ANCA、伯明翰血管炎活动积分(BVAS)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HMGB1在AASV肾损害瘀血阻滞型患者中的意义。结果:AASV肾损害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肾两虚证(42.85%)、气阴两虚证(30.95%)多见,其中57.14%兼有瘀证。AASV肾损害血瘀证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D-二聚体、CRP、ANCA滴度及BVAS评分一样高于非瘀血阻滞组(P0.05),且与D-二聚体、CRP、ANCA滴度、BVA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GFR、白蛋白、Hb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与AASV肾损害瘀血阻滞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肾外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mallressel vasculitis,AASV)是一类以小血管壁炎症坏死为特征,与ANCA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诱因较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根据1994年Chapel Hill会议关于系统性血管炎命名和定义,AASV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以及Churg—Strauss综合征(Churg—Strauss Syndrome,C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