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大鼠髁突颈部骨折模型,研究髁突骨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眼科剪造成雄性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形骨折,以其对侧、非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1、3、5、9周处死SD大鼠,行下颌骨及髁突的测量和影像学观察.结果骨折后患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下颌体宽度及髁突均较健侧及非手术侧小,髁突形态改变.结论 动物模型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髁突颈骨折后,应力改变对下颌骨和髁突的生长具有影响,可导致健、患侧下颌骨及髁突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3.
张晓敏 《甘肃医药》2011,(6):372-373
目的:研究单侧游离端缺失的偏侧咀嚼(UM)患者经覆盖义齿修复后与下颌骨对称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游离端缺失的UM患者30例,经覆盖义齿修复后在下颌曲面断层片上对修复前、后的下颌体、升支、下颌骨全长及下颌角角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修复前、后下颌体、升支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前UM侧下颌骨全长大于健侧,下颌角角度小于健侧(P〈0.05);修复后UM侧下颌骨全长略大于健侧,下颌角角度略小于健侧(P〉0.05),二者基本一致。结论:经覆盖义齿修复后下颌骨对称性明显好转,覆盖义齿能够有效的改善单侧游离端缺失的UM患者造成的下颌骨不对称。  相似文献   

4.
屈伟  丁石梅  李昂  王社教  李国辉  王景林 《西部医学》2014,26(10):1360-1363
目的 探讨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测量39例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将39例正常人分成3个年龄组A组:年龄<18岁,11例;B组:年龄18~20岁,8例;C组:年龄>20岁,20例,比较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不同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和99mTc-MDP摄入量的差异值.结果 39例正常人的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摄入量差异值均<10%.三组的下颌骨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分别为(1.15±0.27)、(1.39±0.35);(0.97±0.37)、(1.16±0.27);(0.69±0.36)、(0.75±0.27).A组的下颌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下颌骨髁突处99mTc-MDP吸收比值最高,与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发育期下颌骨髁状突、升支、体部的生长活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递减,其变化以髁状突最为显著.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能够评价下颌骨的生长活性特点,对下颌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房勇  陈玉华  李国民  邹建明  李松 《重庆医学》2013,42(19):2191-2193,2197
目的建立年轻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应力改变明显致大鼠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时,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3组,每组24只,建立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行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截骨组、骨折组、对照组术后1、3、5、9周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变化。结果截骨组、骨折组术后在4个时间点下颌骨均向手术侧偏斜,α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与骨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区膨大,大量增生的软组织包裹。术后3周髁突头呈缩小趋势,术后5、9周髁突变窄而高。骨折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呈圆柱状,见骨折线。术后3、5、9周,髁突圆柱状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程度不如截骨组手术侧。结论单侧髁突颈截骨相对骨折,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但两组的下颌骨偏斜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虚拟手术及3D打印导板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性化精确修复,并探讨3D打印导板在提高下颌骨缺损修复精确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0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在术前模拟完成病变切除及腓骨移植重建,设计制作3D打印导板,术中应用导板重建下颌骨。术后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对比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差异大小,对其差异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D打印导板术中就位顺利,患者面型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测量结果显示10例患者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最大截骨误差为(1.57±0.80) mm。结论:数字化3D打印导板应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能获得较好的精准度。使用髁突定位导板固定下颌残端,能有效稳定患侧髁突位置,提高重建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分析青少年骨性Ⅱ类错■下颌骨生长变化及性别差异,为青少年Ⅱ类错■患者的早期诊断、选择矫治时机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共120例,男女各半),应用Invivo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高峰期前后,下颌骨三维方向形态特点及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三维方向生长量的性别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峰期前后下颌骨髁状突相关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高峰期前后下颌骨形态及生长量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生长量,髁状突位置及形态发生变化,关节窝加深,关节窝相对于颅底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整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经验,方法:15例下颌骨肿瘤手术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9例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4例下颌骨颏部缺损,将腓骨截成2-3段修复颏部形态,其中1例伴有口底黏膜和颏部皮肤复合洞穿缺损,应用双皮岛腓骨皮瓣同时修复骨缺损以及口腔衬里和皮肤覆盖;5例下颌体部和升支缺损,将腓骨截成2段形成下颌角;6例下颌体部缺损用1段腓骨修复,其中1例骨整合种植体即刻植入,半年后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牙修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过程顺利,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以提供充足的骨组织以及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证明下颌骨外形指数(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中患侧下颌骨的外形改变,并计算出正常及病变情况下各项IMS的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 of index of mandibular shape,RRIMS),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8名单侧髁突异常活跃(Unilateral condylar hyperactivity)引起偏颌患者的曲面断层片,使用Obwegeser测量法描记出5条测量线段,通过第一作者相应方法求得6项下颌骨外形指数(健侧患侧各6项),将健侧及患侧下颌骨外形指数两两配对t检验,通过统计学方法(x±1.96 s)求得6项外形指数的参考值范围.结果:健侧与患侧IMS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证明IMS能够代表髁突异常活跃引起的髁突及下颌骨外形改变.RRIMS1~6:0.264 0~0.652 4;0.245 7~0.552 0;0.099 8~0.205 7;0.094 2~0.171 5;0.0847~0.1508;0.0772~0.128 1(健侧),RRIMS1'~6':0.196 3~0.5362;0.228 3~0.4686;0.0789~0.183 2;0.090 3~0.1590;0.055 6~0.138 9;0.067 1~0.1 18 2.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偏颌患者早期诊断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表现外,基于曲面断层片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双侧的髁状突及下颌骨外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偏颌患者是否是由于一侧的髁突异常增生引起的,这个简便的方法是对以往诊断方法的一个补充,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形态及功能的临床疗效进行随访观察,为修复重建下颌骨提供临床治疗方法。方法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11例,其中创伤7例,肿瘤4例;术后6、12、24和36个月随访观察,评价下颌骨形态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1例移植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100%),患者下颌骨形态及功能恢复较好。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充足的骨组织和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杨珊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26):2706-2708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测量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表面积和体积,探讨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形态大小的特点。方法选择该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年龄为20~28岁的AngleⅡ类错患者66例(男33例,女33例)进行CBCT检查,运用Mimics10.0软件对左、右两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其表面积与体积,计算髁突形态指数。并与AngleⅠ类错患者髁突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AngleⅡ类错患者男性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女性(P<0.05)。AngleⅡ类错患者右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左侧。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P<0.05)。髁突形态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leⅡ类错患者的髁突大小与性别和髁突位置有关。且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12.
杨林春  田欢 《北京医学》2012,34(5):374-376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在本院治疗的120例髁突骨折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根据骨折不同特点所采取治疗方法的治愈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治愈率78.9%,手术治疗治愈率85.4%;年龄≤14岁组治愈率为71.4%,年龄﹥14岁组治愈率为85.8%,总体治愈率83.3%。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其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髁突骨折部位、特点及患者年龄等适应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各有优缺点,应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探讨正常咬合时正常下颌骨及3种单侧颞颌关节强直治疗手术模型双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的特点,为临床颞颌关节强直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及3种单侧颞颌关节强直治疗手术模型,对各模型下颌角区及髁突横嵴中点进行固定约束,以各个模型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为承载面,分别向各模型双侧下颌第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4.2 cm(中位数3.3 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髁状突切除术和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术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儿童发育期髁状突病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36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髁状突切除组、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周处死后测量下颌骨大体标本并做髁状突中份软骨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12周髁状突切除组下颌升枝高度(H)、下颌体高度(M)、下颌体长度(L)都明显缩短;两手术组间H和L差异显著(P<0.01);两手术组的修复组织大部分为纤维软骨样组织。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是内部生长中心发育和外部功能刺激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o present a series of eighteen cases of displaced mandibular condylar fracture managed by extra-corporeal fixation. To evaluate the post operative results in terms of occlusal stability,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function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Methods

A series of 1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extra corporeal fixation with mini plate and screws for displaced mandibular condylar fracture. Ramus was exposed through sub mandibular approach. A wire was passed through the angle of mandible to pull the mandible inferiorly. The displaced condyle was retrieved. A suitable bone plate was fixed to the condylar segment and it was repositioned and stabilized with screw with the distal segment. In three cases vertical sub-sigmoid osteotomy was carried out to retrieve the condylar head. After assembling the osteotomised segment and condylar segment, it was repositioned and stabilised in predetermined position. Post opera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on inter maxillary fixation for a week followed by active physiotherapy.

Result

The follow up period was between 2-11 years. In nine cases occlusion and mandibular function was good. There was no resorption of the condylar head. One case had complete resorption of the condylar head. Other case had fracture of the bone plate.

Conclusion

Extracorporeal fix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and dislocated condylar fracture.Key Words: Extracorporeal fixation, Condylar fracture  相似文献   

17.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的解剖学基础,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个成人下颌骨进行定点测量,测量两侧下颌角的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间宽及下颌角外翻角度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下颌角角度、下颌角外翻角度、下颌角间宽、下颌支高度两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角外翻角度与下颌角间宽及下颌角外翻角度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本研究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黄洪  徐旭  严钦  方欣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3):461-463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不同特征下颌骨髁突骨折的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自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衢州市中医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统计2种检查方法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以及对于软组织损伤情况的诊断符合性。  结果  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髁头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骨折等不同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原位骨裂、弯曲移位和错动移位骨折等不同下颌骨髁突骨折移位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检查对于韧带撕裂和髁突表面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性[81.97%(50/61)和80.49%(66/82)]均显著高于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水平[63.93%(39/61)和65.85%(54/82)],χ2=5.587、4.473;P=0.018、0.034。  结论  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对于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的诊断能力可与MRI检查媲美,而MRI对于软组织损伤诊断能力更优,临床可通过2种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下颌骨髁突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综合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