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的检测在天疱疮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1例天疱疮患者、11例类天疱疮患者和20例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结果抗桥粒芯蛋白抗体在天疱疮中的总阳性率为90.5%,在类天疱疮和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中未检出阳性。结论 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Dsg)1和抗Dsg3在天疱疮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AIBD)与针对皮肤及黏膜组织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相关。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桥粒的组成部分,而类天疱疮疾病中的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真表皮连接的结构蛋白。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依靠实验室诊断予以鉴别。传统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IBT)。近年来,不断有新型实验室技术出现。生物芯片技术简化了IIF的判读,成本较低且高效,对桥粒芯糖蛋白(Dsg3)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80(BP180)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100%和94%;EUROTide?孵育技术比传统DIF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背景荧光更少;MESACUP anti-Skin profile TEST能同时检测多种抗体,对Dsg1和Dsg3的检测特...  相似文献   

3.
目的汁价应用新型BP180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法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bulbuspemphigod.BP)的价值。方法拟诊BP患者13例,采用ELISA法检测BP180抗体,并行间接免疫荧光学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LISA法、IIF法诊断BP的符合率。结果组织病理学诊断BP13例,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ELISA法、IIF诊断BP的符合率分别是92.31%(12/13)和76.92%(10/1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BP180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P180抗体许计算ELISA指数。可为临床诊断BP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抗细胞间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和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联合检测对于天疱疮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天疱疮患者、14例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细胞间抗体。结果抗细胞间抗体、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16/30)、46.67%(14/30)、53.33%(16/30)。3项检测指标在天疱疮患者和类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1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他们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3种检测指标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上诊断天疱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抗细胞间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抗体和抗桥粒芯糖蛋白3(Dsg3)抗体联合检测对于天疱疮诊断的临床意义,以及各项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天疱疮患者、14例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细胞间抗体。结果抗细胞间抗体、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33%(16/30)、46.67%(14/30)、53.33%(16/30)。3项检测指标在天疱疮患者和类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1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抗细胞间抗体与抗Dsg3抗体在天疱疮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检测结果显著相关。他们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3种检测指标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上诊断天疱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4种天疱疮抗体[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B P)180抗体、B P 230抗体]在天疱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880例临床疑为"天疱疮"患者的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种天疱疮抗体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880例标本中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为63.86%(562/880),男性和女性4种天疱疮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30.23%)>寻常型天疱疮(PV)(16.02%)>落叶型天疱疮(PF)(11.02%)>PV+BP(3.64%)>PF+BP(2.95%),BP阳性率最高,PF+BP阳性率最低.除PV+BP和PF+B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递增(P<0.05),其中>60岁组BP阳率(44.07%)最高.<40岁组和40~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PV阳性率(22.22%)最高,其次是<40岁组(20.99%).<40岁组和40~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组和>60岁组、<40岁组和>60岁组P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60岁PF阳性率(17.78%)最高,其次是<40岁组(11.66%).结论 4种天疱疮抗体在天疱疮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颖 《现代护理》2005,11(4):295-295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目前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现将近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为特点,常发生于老年人。为了解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测特征及治疗情况,对我院所收治的36例BP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特点,旨在为BP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结果。结果 38例BP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36~88岁,平均发病年龄(68.32±13.85)岁;35例患者Nikolsky征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下裂隙及水疱形成,疱壁表皮完整,未见棘层松解。DIF检查显示表皮、真皮交界处基底膜带出现绿色荧光信号,C3、IgG于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结论 中老年患者皮肤出现紧张性水疱,应考虑BP可能,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荧光检查相结合能有效提高BP诊断的准确率,有效地防止漏诊、误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在天疱疮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确诊的63例天疱疮患者(试验组)及同期40例排除大疱性皮肤病诊断的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采集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直接免疫荧光法两者符合率,分析Dsg1、Dsg3抗体水平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63例经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确诊的天疱疮患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与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比结果的一致性(符合率)为88.89%。抗桥粒芯蛋白Dsg1抗体水平治疗中及治疗后(158.70±62.62、81.98±45.23)与治疗前(232.61±80.67)有显著性差异(P0.05),Dsg3抗体水平治疗中及治疗后(52.24±15.58、39.58±52.72)与治疗前(78.87±13.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用于天疱疮疾病的诊断与直接免疫荧光法一致性较高,且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1、Dsg3抗体水平与病情疗效呈正相关性,可用于疾病治疗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目前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可以合并多种恶性肿瘤.现将近年来我科住院所见的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5例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为表皮下形成大疱和基底膜带IgG沉积。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全身或部分皮肤起水泡,破溃后渗血渗液,极易合并感染导致死亡。我科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5例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3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67.6%。23例中误诊为湿疹14例,误诊为天疱疮5例,误诊为多形红斑2例,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和脐周炎各1例。误诊时间为3 d~2个月。患者行皮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后,均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外用药膏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早期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必须熟悉掌握其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尽早行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共34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血浆置换组(PE组,15例)与常规治疗组(19例)。观察2组患者激素使用剂量、减量时间、自身抗体变化、无新发水疱时间及并发症。结果①PE组患者激素的初始量、最大控制量、减量前累积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②PE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自身抗体滴度明显下降(P〈0.05);③PE组比常规治疗组患者抗体滴度下降明显(P〈0.01);④PE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血浆置换疗法可以减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糖皮质激素用量,显著降低血清自身抗体滴度,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重症患者,血浆置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凡直径大于0.5公分的水疱称为大疱。大疱性皮肤病是指基本损害以大疱为主的一组重症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疮、类天疱疮、大疱型药物性皮炎等,由于这类疾病患者多数病情较重,有的还可危及生命,因此应该掌握早期诊断,做到及时治疗。天疱疮多见于中年人。是一组较少见、以表皮细胞松解所致表皮内大疱为特点的重症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很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天疱疮有四个临床亚型,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损害皮肤及黏膜的屏障功能。该病是由患者体内产生的针对细胞间黏附分子等结构的自身抗体导致,其中主要产生致病作用的抗体是针对桥粒芯蛋白(desmogelin,Dsg)1和Dsg3的抗体。这2种抗体主要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及抗原抗体结合之后的信号转导两方面机制致病,而抗Dsc抗体、抗斑蛋白家族抗体、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也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随着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等技术的普及,抗体检测已成为天疱疮临床诊断、病程监测的重要方法。新近临床研究提示,抗Dsg1、Dsg3抗体滴度与天疱疮病情活动程度间存在相关性,同时可监测病情的复发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马慧珍  吴虹 《护理研究》2012,26(27):2591-2592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个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以躯干、四肢出现张力性大疱为特点,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临床上较为罕见。我科于2011年收治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现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78岁,因"痰多伴发热4d"于2011年7月入院,诊断为肺炎。既往有继发性癫痫2年、阵发性房颤半年、肺部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倍他米松片剂及多种/类、剂型激素治疗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及红皮症等重症皮肤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天疱疮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及红皮症1例共10例重症皮肤病,依照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标准疗法",给予原激素剂量增加50%后的每日药物剂量,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深部肌肉注射,联合倍他米松片剂,同时予抗感染及其它对症治疗。结果 10例患者治疗7天后均达到显效的临床指标,自觉症状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相关疾病及指标定期复查无特殊改变。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倍他米松片剂及激素治疗重症皮肤病疗效好,使用方法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失为一种治疗重症皮肤病的后备方案。  相似文献   

19.
天疱疮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在正常皮肤、黏膜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类天疱疮的一种,是老年人发生的以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性疾病[1]。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  相似文献   

20.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是一种瘙痒性自身免疫性水疱疾病,好发于老年人[1]。主要由抗BP180和(或)抗BP230的抗体引起,临床表现为紧张大疱,伴不同程度的瘙痒。目前,BP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局部外用或全身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对炎症和抗体产生的非特异性抑制[2]。对病情严重的难治性BP患者,考虑应用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3]。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