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以及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不断提高,但是仍然要面对缓解后复发这一难题.目前认为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AML的MRD监测对于AML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和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M...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微小残留病(MRD)水平与细胞遗传学分组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然后再根据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择抗体组合,完成对117例M2病人的MRD监测.结果 将初次缓解AML-M2病人的微小残留病灶水平以5×10-4为界,在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较差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三组MR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动态监测中比较了45例患者1年内不同遗传学分组MRD从10-3水平后上升到10-2水平的发生率:预后较好组33%,预后中等组32%,预后较差组50%.结论 MFC检测AML-M2病人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后疾病复发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分析AML治疗前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1eukemiaassociatedimmunphenotypes,LAIP),检测诱导和巩固治疗后MRD(Post—IndMRD,Post—ConsMRD)的水平。结果表明:122例初发AML患者中(AML—M3除外),有115例(94.3%)存在明确的LAIP,其中存在单一LAIP类型的患者15例(13.0%),存在2个或2个以上LAIP类型的患者100例(87.0%)。抗原跨系列表达者占40.9%,抗原跨阶段表达者、抗原过度表达者和抗原表达减弱或缺失者分别占20.9%、27.0%和34.8%。对41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并进行2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AML患者MRD监测显示,Post—IndMRD+的24例中,巩固治疗后18例复发;Post—IndMRD-者17例中,巩固治疗后5例复发;Post—IndMRD-患者和Post—Ind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RFS)分别为43.05±6.25个月和12.48±1.69月(P〈0.0001)。Post—ConsMRD+者18例均复发;Post—ConsMRD一者23例中仅5例复发。Post—ConsMRD-患者和Post—ConsMRD+患者的平均RFS分别为39.32±5.44月,9.72±1.51个月(P〈0.0001)。结论:Post—IndMRD水平和Post—ConsMRD水平均与AML患者的RFS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治疗依赖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后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微小残留病变(MRD)状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后达VGPR及以上的初治MM患者共210例临床资料,其中MRD-152例设为A组, MRD+58例设为B组,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影响因素,评价MRD状态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治疗方案及疗效反应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ASCT和MRD状态与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RD持续阳性是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组患者随访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持续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MRD转阳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MRD-持续时间是初治MM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MRD-维持达6个月患者随访2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高于MRD-维持未达6个月患者(P0.05);MRD-维持时间≥12个月患者随访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MRD-维持未达12个月患者(P0.05)。存在≥1个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人群中, 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MRD+患者(P0.05)。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中, MRD-率显著高于未接受ASCT治疗患者(P0.05);未接受ASCT人群中, MR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MRD+患者(P0.05);MRD-人群中接受硼替佐米治疗患者中位MRD-维持时间显著长于未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患者(P0.05);同时硼替佐米治疗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未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治疗后达VGPR及以上的初治MM患者治疗后持续MRD+与远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中MRD-维持时间可用于患者预后评估;而MRD+则提示早期复发可能,治疗过程中通过动态监测MRD状态能够帮助临床上确定复发MM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监测微小残留(MRD)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复发预测及治疗指导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7例诱导化疗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ML患者,在诱导化疗后和巩固治疗后,用FCM监测MRD水平。结果 17例MRD阳性的患者最终发生复发,其MRD阳性检测时间比形态学诊断时间平均提前5个月。诱导化疗后、巩固治疗后的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临床复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化疗后MRD阳性组的临床复发率低于巩固治疗后MRD阳性组,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连续监测MRD水平能够有效预测AML患者的复发,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用于白血病外周血细胞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FCM检测142例AL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同时做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FC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检验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随访12个月,分析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阳性、阴性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 AML患者88例,FCM检测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33.3%;ALL患者54例,FCM检测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44.4%。24例MRD阴性患者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25.0%;118例MRD阳性患者中有88例复发,复发率为74.6%,MRD阳性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FCM检测AL患者外周血细胞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在AL复发率评估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色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预后意义。方法:使用8色流式细胞术对282例初治缓解的AML患者进行MRD动态监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复发的MRD阈值,分析患者从出现MRD+到临床复发的时间,比较不同MRD变化情况的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差异,对影响MRD-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ROC曲线确定预测复发的MFC-MRD阈值为0.105%,MRD+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MRD-患者[52.45%(75/143例) vs 35.97%(50/139例),P=0.005]。MRD持续阳性组和阴性转阳性组患者比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在出现MRD+后更早出现复发(P<0.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MRD持续阳性组患者的OS、RFS时间较持续阴性组、阳性转阴性组和阴性阳性波动组患者明显缩短(P<0.005)。MRD阴性转阳性组与持续阳...  相似文献   

8.
王卉  陈曼 《临床荟萃》2021,36(10):889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覆盖率,已经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重要的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方法选择的生物标记。然而,FCM检测AML患者MRD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FCM检测AML MRD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注意事项,并展望了新技术带来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测复发及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128份标本,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微小残留病检测,CD45/SSC设门,选择2-4组四色抗体组合,从诱导化疗后第21天开始,每1-3个月监测一次。结果按照首次诱导治疗后第21天MRD水平将32例AML分为高(MRD〉1×10-2)、中(1×10-2〉MRD〉1×10-4)、低(MRD〈1×10-4)三组。高、中、低三组的2年复发率依次为83.3%、11.1%、0。其中MRD〉1×10-2组2年复发率最高,MRD〈1×10-4组预后好,两组的复发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与MRD动态监测两年结果显示,其中26例缓解,6例复发。6例形态学复发者均在MRD持续阳性4-6个月出现。形态学完全缓解时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D〉1×10-2高度提示复发,MRD阳性比形态学复发出现早,连续监测MRD对个体化治疗和预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数量,为AL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CM检测71例AL患者外周血标本,同时检测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FCM检测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对提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6.6%和33.3%,对提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8.9%和44.4%;12例外周血MRD阴性组中有3例(25.0%)患者复发,59例外周血MRD阳性组中有44例(74.6%)复发,MRD阳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MRD阴性组(P0.05);高MRD水平(≥10-2)组和低MRD水平(10-2)组复发例数分别是37例(97.4%)和10例(47.6%),高MRD水平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MRD水平组(P0.05)。结论 FCM检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对诊断AL复发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化疗方案的完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不断增加.然而无病长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患者仍然有限,影响患者长生存的主要原因就是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导致的复发,即便连造血干细胞移植仍存在复发的风险.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起源于髓系,是迄今所知人体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诱导原发和继发的免疫应答,激活辅助T淋巴细胞(Th)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克服对肿瘤抗原的自身耐受,从而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LAI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值+2倍标准差的定为MRD(+),低于此值的为MRD(-)。结果发现:以开始诱导化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分为3组,3组中MRD(4-)患者与MRD(-)患者之间的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MRD(4-)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是11、11.5和11个月,MRD(-)组均未达中位生存期(P〈0.05)。进一步比较诱导缓解后与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MRD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这两个时间点MRD(+)组和MRD(-)组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7.14%与0%和91.67%与2.27%(P=0.000和P=0.000)。结论:多参数FCM检测MRD能够有效预测复发,治疗后应连续进行MRD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造血前体细胞的方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结果淋巴细胞设门内各种造血前体细胞的参考值(1)CD34+总干祖细胞占0.16%±0.14 %,(2)髓系前体细胞CD34+/CD33+0.08%±0.06%、CD33+1.32%±1.28%、MPO+0 67%±0.88%,(3)淋巴系前体细胞CD45dim/CD19+0.75%±0.62%,CD45dim/CD10+0.45%±0.11%;CD45dim/CD7+0.24%±0.14%,CD45dim-/CD2+0.22%±0.13%.鉴别异常细胞的敏感度可达10-3,发现1例完全缓解期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髓系前体细胞有异常,3个月后临床证实复发.结论流式细胞术对正常人外周血中各系造血前体细胞的定性定量检测有可能用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检出和早期诊断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996年2月~2005年3月在本科治疗的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采集外周血,利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析技术进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并动态随访。结果 在已停药的14例患儿中,7例MRD持续阴性或由阳转阴,7例由阴转阳性(其中2例复发);在维持治疗的16例患儿中,缓解至今MRD阴性者6例,缓解时MRD阳性者8例(其中2例分别于缓解后3月、8月复发,4例经治疗后转阴),缓解时MRD可疑阳性2例(其中1例转阳性)。结论 诱导治疗能杀死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但尚未彻底清除MRD;缓解期的一定时间内患者MRD阳性不一定复发MRD持续阴性的患儿预后较好,维持治疗的后期或停药后MRD持续阳性,则有可能复发。因此,连续监测MRD对指导临床治疗、早期预示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被认为是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近年来,PCR,FISH,流式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MRD新标记物的探索,为临床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监测和治疗方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6年9月收入本科室符合条件的allo-HSCT后的AML(M3除外)患者82例(入选条件为allo-HSCT后FCM定期监测骨髓MRD,未出现阳性事件者随访满2年),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27.27(2-57)岁;按照FAB分型,在82例中M0/M1 2例,M2 51例,M4/M5 24例,M6 5例。根据患者初发时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相应的抗体组合。结果:82例allo-HSCT后的AML患者(骨髓形态学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中检测到20例患者(24.39%)MRD,阳性率平均为1.64(0.10-4.91)%。在随访过程中,20例MRD阳性者中16例骨髓复发(复发率80%),其中1例伴髓外复发;62例骨髓MRD阴性者4例骨髓复发(复发率6.45%),2例髓外复发。MRD阳性组平均无白血病生存(LFS)时间为15.19±3.99个月,中位LFS为10±3.84个月;MRD阴性组平均LFS时间为53.50±1.69个月(P0.001)。MRD阳性组平均总生存(OS)时间为22.52±5.72个月,中位OS为18±3.27个月;MRD阴性组平均OS时间为42.86±2.83个月(P=0.008)。结论:对处于形态学完全缓解的allo-HSCT后AML患者,FCM定期监测骨髓MRD结果与其复发率、LFS及OS时间密切相关。与MRD阴性组相比,MRD阳性组复发率显著增加,LFS及OS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8.
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D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因此检测MRD对白血病判断预后、预防复发及个体化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PCR检测了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IgH和TCRγ基因重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4~+单个核细胞(MNC)比例及脾脏硬度(SS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14 d,外周血CD44~+MNC和CD24~+MNC的比例,以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SSM,并探讨MNC及SSM在MRD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MRD~+组CD44~+MNC%、SSM显著高于MRD-组(P0.05);MRD~+组中,MRD水平、SSM与CD44~+MNC正相关(r=0.998,r=0.939,P0.05);HCD44~+MNC组中位EFS及OS显著短于LCD44~+MNC组(P0.05);HSSM组EFS及OS显著短于LSSM组(P0.05)。CD24~+MNC与MRD及预后不相关。结论:HCD44~+MNC及HSSM可预测高水平MRD,预后差,或可用来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定量检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量残留病(MRD)对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复发监测和移植效果监测均有重要意义[1-3].然而,由于各研究中心之间方法不一致,目前不同白血病相关表型(LAIP)的诊断价值仍存在争议,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四组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检测B-ALL MRD,进一步探索有明确意义的LA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