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分析2013-07-2015-05我院ICU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28d预后分为存活组(n=45)和死亡组(n=35)。入院24h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并进行APACHEⅡ及SOFA评分。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评价各组间凝血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组PLT、Fib水平显著降低,PT、APTT、TT显著延长,D-D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存活组PLT降低,PT、APTT延长,D-D水平升高(均P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T显著延长,Fib水平显著降低(P0.01)。死亡组APACHEⅡ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OR=1.089,95%CI:1.012~1.173,P=0.024)和APACHEⅡ评分(OR=1.142,95%CI:1.051~1.240,P=0.002)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TT及Fib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s(95%CI:0.570~0.813,P=0.003)和2.35g/L(95%CI:0.595~0.834,P=0.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因此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34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取34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急性闭合性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死亡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随访6个月,以GO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估)评估患者预后,进行凝血功能与并发症、死亡、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T、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展性颅内出血发生率44.1%,GOS评分(3.7±0.9),预后良好率5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4.2±1.1)分、76.5%(P<0.05);Pearson分析中,GOS评分与PT、APTT、TT评分成显著负相关,与Fg成显著正相关,但ROC曲线分析显示PT、TT、APTT均能有效评估患者预后(AUC>0.5),但Fg诊断效能较低(AUC<0.5)。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且凝血功能越差者,其预后愈差,临床可通过观察凝血功能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胃癌患者外周血各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以及不同病理类型间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结果胃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组间,黏膜组患者的FIB、PLT的水平明显低于肌层组(P0.05);而黏膜组和肌层组间的APTT、TT、PT、D-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T、FIB、D-D、PLT在胃癌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显著(P0.05);而APTT、T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的分化程度越高,TT水平则越高,PLT水平则越低,TT、PLT在不同分化程度间的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APTT、PT、FIB、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各病理类型间的各凝血指标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凝血指标与其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UC活动度与PT、APTT、TT、Fg、DD相关性,以Logistic分析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总有效的价值。结果 UC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T、Fg、DD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患者PT、APTT依次降低,TT、Fg、DD依次升高(P0.05);PT、APTT与UC活动度无关(P0.05);TT、Fg、DD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低PT、低APTT与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无关(P0.05);高TT、高Fg、高DD是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危险因素(P0.05);总有效者TT、Fg、DD均低于无效者(P0.05);预测总有效的AUC TTFgDD。结论 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异常变化明显,TT、Fg、DD与UC活动度有关,治疗UC应兼顾炎症、凝血、纤溶指标调控,检测TT、Fg、DD水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患者分为生存组30例,死亡组16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与病情严重度(APACHEII评分)的关系。结果:脓毒症患者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血小板计数减少(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P<0.01)、D-二聚体升高(P<0.01)、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PLT、APTT、DD与APACHEII评分有相关性。结论:脓毒症时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动态监测其凝血指标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颖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8):2743-2746
目的 分析影响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84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外52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凝血6项[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及临床转归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钠、PLT、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6、CRP、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T、TT、APTT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0.71%,再次入院率为40.48%,均高于对照组的0.00%、19.2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CRP)、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是影响观察组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低钠血症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肺基础疾病、血清钠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6、CRP)水平、凝血6项(PLT、D-D、FIB、PT、TT、APTT)指标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可根据相关指标判断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2组APTT、P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D-D显著低于年老患者(P0.05),肿瘤侵犯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犯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抗凝治疗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确诊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补液、抑酸及给予器官支持治疗及抗凝治疗,记录患者入院1个月内预后情况,其中死亡组(46例)、存活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抗凝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绘制凝血功能指标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存活组抗凝治疗后PT、APTT、TT、FIB、D-D均短于或低于死亡组,PLT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APTT、PLT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T预测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最佳诊断阈值为13.84s时,灵敏度为0.870,特异度为0.698。APTT预测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最佳诊断阈值为38.95s,灵敏度为0.848,特异度为0.698。PLT预测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当最佳诊断阈值为216.62×10~9,灵敏度为0.686,特异度为0.913。结论抗凝治疗后PT、APTT、PLT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死亡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窒息患儿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窒息患儿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足月重度窒息组、足月轻度窒息组、早产重度窒息组、早产轻度窒息组同时选取无窒息缺氧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每组新生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并进行比较。结果足月窒息患儿与对照组比PT、Fg、APTT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窒息程度的增加D-D显著升高(P0.05),而PLT显著降低(P0.05);APT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PT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显著升高(P0.05),Fg、PLT在轻度及重度窒息早产患儿中较足月患儿均显著降低(P0.05),D-D仅在重度窒息的早产患儿中较足月儿显著升高(P0.05)。结论新生窒息患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降低因窒息导致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4-12~2007-01收住我院ICU和EICU的脓毒症休克患者,通过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和凝血功能异常组,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PT异常组、PT和APTT均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P<0.05);而APTT异常组和PLT异常组分别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组和PT异常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PLT正常组和PT正常组(P<0.05).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 PLT、PT、APTT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存玉  文进 《临床医学》2023,(10):44-46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6例为试验组,另以1∶1比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CRP、PLT检测,对比各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试验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轻型患者相比,重型和中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与中型患者相比,重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较高,且与病情程度和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病情越严重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8例多发伤患者按ISS评分分为ISS≤25组(A组)及25ISS≤75组(B组),并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各个时间段,A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小于B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高于B组,存活组患者第1d ISS评分、APACHⅡ均显著低于死亡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P均0.05。此外,患者ISS评分、APACHⅡ与PLT、FIB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PT、APT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GCS评分与PLT、FIB存在明显正相关,与PT、APTT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 :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常,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MODS患者根据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36例)、B组(10~19分,32例)、C组(≥20分,22例),同时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8例),比较A、B、C 3组及生存组、死亡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B、C组,生存组PT、APT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组PLT水平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PL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可用于判定MODS预后,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该院重症肺炎患者76例,按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分为非危重症组(21例)、危重症组(32例)、极危重症组(23例);随访2个月,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47例)和死亡组(2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TEG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结果随着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患者PT、APTT明显延长,PLT水平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T、APTT水平较存活组升高,PLT水平降低,D-D水平升高。随着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患者K值、R值增加,MA值及α角减小(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K值、R值升高,MA值及α角降低(P0.05)。TEG指标中K值与PT、D-D呈正相关(r=0.605、0.512,P0.05),与PLT呈负相关(r=-0.719,P0.05);R值与D-D呈正相关(r=0.601,P0.05),与PLT呈负相关(r=-0.487,P0.05);MA值与PT、APPT呈负相关(r=-0.645、-0.546,P0.05),与FIB、PLT呈正相关(r=0.786、0.795,P0.05);α角与PT、APPT呈正相关(r=0.697、0691,P0.05),与PLT呈负相关(r=-0.726,P0.05)。结论 TEG指标与重症肺炎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TEG检测,有利于对重症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骨折患者手术前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并检测与分折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的临床意义.对236例骨折患者(实验组)与220例普通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T、APTT、F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APTT、PT和Fg值高于对照组.而TT值两组差异显著.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骨折患者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玉赔赈颗粒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玉赔赈颗粒,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西医治疗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血小板计数(PLT)显著升高(P0.05)。结论红玉赔赈颗粒能够升高脓毒症患者PLT计数,降低FDP、D-D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