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在血管条件较差的血透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隧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本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血管条件较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且均为桡动脉-头静脉吻合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绳梯式锐针穿刺为对照组,扣眼钝针穿刺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首先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后选择穿刺方案。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穿刺不良事件和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VAS评分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渗血、血肿、动脉瘤和内瘘狭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一次穿刺失败率、血流量不足发生情况、血栓形成率和内瘘感染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扣眼穿刺法相比较于绳梯式锐针穿刺在降低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减轻疼痛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在利用多普勒超声引导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时采用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60例.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绳梯穿刺法组、扣眼穿刺法组和区域穿刺法组,每组各20例患者,比较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变化.结果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组,而绳梯穿刺法组和扣眼穿刺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内瘘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内瘘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动静脉内瘘穿刺是临床血液透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期限,进而可影响透析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临床常用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和扣眼法。绳梯法依赖于循序改变每个透析的穿刺部位。扣眼法则使用钝针在相同的点进行连续穿刺透析,适用于新旧内瘘,尤其适用于短段内瘘血管,因此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但关于绳梯法和扣眼法孰优孰劣各家报道不一。为了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本研究随机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内瘘扣眼法穿刺是防止内瘘血管瘤的最有效方法,对已经形成皮下固定隧道-扣眼的动静脉内瘘选用钝针替代常规的锐针,可防止穿刺点出血,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扣眼穿刺法建立扣眼隧道的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与其他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其改进措施。提出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制定并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扣眼穿刺法建立扣眼隧道的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与其他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其改进措施.提出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制定并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每位患者透析前必须先行双针穿刺,对于动静脉内瘘差的患者,穿刺难度大,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内瘘穿刺并发症,降低内瘘使用寿命.文献报道[1]应用钝针扣眼法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内瘘穿刺的并发症.2011年6月~2012月3月,我们选择20例动静脉内瘘差的患者行钝针扣眼法穿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8例,将其中的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方法,比较两组血管瘤、血栓、内瘘狭窄发生率。将剩余的20例患者实施自身对照研究,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和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各20次,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记录患者疼痛感受。结果观察组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P0.01);两种穿刺方式的再循环率均为零,对患者透析质量无影响。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穿刺时疼痛,不影响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缩短内瘘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高压静脉内瘘患者12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透析后立即拔针(常规拔针法)和后延10min拔针(延时拔针)各720例次。比较两种方法穿刺点止血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延时拔针法穿刺点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拔针法,相关并发症(局部出血、血肿、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对高压瘘患者透析结束后延10min拔针可缩短内瘘拔针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缩短内瘘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高压静脉内瘘患者12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透析后立即拔针(常规拔针法)和后延10 min拔针(延时拔针)各720例次.比较两种方法穿刺点止血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延时拔针法穿刺点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拔针法,相关并发症(局部出血、血肿、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对高压瘘患者透析结束后延10 min拔针可缩短内瘘拔针止血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患者血液透析穿刺点止血的较好方法。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选取2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拔针后分别予内瘘侧前臂水平与抬高30°压迫止血,各10次。结果患者采用两种止血方法在止血时间、出血量、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结束抬高内瘘侧肢体30°止血有效、安全、简便,减少压迫止血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正>扣眼穿刺法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内瘘穿刺方法,越来越受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欢迎。此法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可减少血管瘤的形成,对血管内瘘损伤少,适合于任何内瘘血管,被认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首选穿刺方法[1]。目前,扣眼穿刺法在我科已逐渐被推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有出现穿刺点渗血、隧道形成时间较长及钝针穿刺困难等情况;为了让皮下隧道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我科对部分患者进行建立隧道的初期联合采用远红外线照射穿刺点,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型松紧带在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法,选取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使用传统型和改良型松紧带对内瘘动脉穿刺点进行环扎压迫止血,各10次。结果患者使用两种类型松紧带首次自行松解所需时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棉球枕移位发生率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改良型松紧带进行内瘘穿刺点止血安全有效、省时省力,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动静脉内瘘(内瘘)穿刺方法选择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6例采用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A组,15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B组,21例)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穿刺方法的教育,最后对穿刺方法的选择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对绳梯法或钮扣法穿刺的选择上明显高于A组(P〈0.01);效果方面B组血流量明显高于A组(P〈0.05),渗血或血肿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选择正确的内瘘穿刺方法,并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宗茜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110-112
目的 分析皮肤精细化护理在血液透析钝针穿刺患者中在改善患者疼痛和配合度方面的实际作 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钝针穿刺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皮肤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疼痛 情况、穿刺配合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穿刺 配合度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皮肤精细化护理应用于 血液透析钝针穿刺患者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配合度,且并发症少,患 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6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6~8周的MH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动脉出路选择距离吻合口3em以上的内瘘远心端,对照组32例选用传统穿刺法,即逆血流穿刺法;实验组32例采用顺血流穿刺法,2组静脉回路均为顺血流穿刺。观察内瘘最初4次使用情况,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同时比较尿素氮下降率(urear reduction rare,URR)及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ingl—poolKt/V,spKt/V)。结果64例患者,每例行血液透析4次,2组分别记录血液透析128例次(32例×4次)、内瘘穿刺256例次(动脉出路穿刺128例次+静脉回路穿刺128例次)。实验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9.22%(127例次,127/128)显著高于对照组92.97%(119例次,119/128)(P〈O.01),血肿发生率为2.34%(3例次,3/128)低于对照组8.59%(11例次,11/128)(P〈0.05),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17.63±1.91)min-]显著少于对照组[(19.61±1.84)mini(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回路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9.22%(127例次,127/128)和96.88%(124例次,124/128)、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分别为6.25%(8例次,8/128)和7.03%(9例次,9/128);URR分别为(65.23%±2.93%)和(65.32%±2.41%)、spKt/V分别为(1.20±0.18)和(1.21±0.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采用顺血流穿刺法,不影响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可提高动脉出路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缩短拔针后内瘘压迫止血时间,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保护内瘘成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正血液透析患者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治疗的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本低,并发症少,是首选的血管通路,但由于新进入透析患者的老龄化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增加,患者自体血管条件差,患者透析龄的延长导致血管耗竭,难以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是替代自体内瘘较好的的血液透析通路,近年来以人造血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患者日益增多,我们透析中心人造血管内瘘占血管通路的10%共11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手术难度高,费用昂贵,人造血管没有与自体血管内膜相似的再生、扩张功能,因此并发症相对较多,内瘘穿刺方法是影响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国内也有作者采取人造血管内瘘扣眼穿刺的方法~([1]),为观察扣眼穿刺法对人造血管内瘘的影响,我们选择我院人造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采取双扣眼穿刺法,避免了长期反复穿刺导致的人造血管的损伤,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透析套管穿刺针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析套管穿刺针在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动静脉内瘘3个月以上、能清醒合作的患者50例,每例患者采用透析套管穿刺针(观察组)及传统内瘘针(对照组)行血液透析各10次。结果观察组透析血流量、静脉压、疼痛感评分、止血时间、操作者穿刺难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舒适度及肘部活动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透析套管穿刺针对内瘘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且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及肘部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听觉分散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对60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内瘘穿刺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干预法)或以听音乐的方式进行听觉分散干预(听觉分散干预法),即穿刺前5 min戴耳机听音乐直至穿刺结束。结果听觉分散干预法患者内瘘穿刺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法(P<0.01)。结论听觉分散干预可有效控制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脉管复康片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85例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脉管康复片口服,对照组予安慰剂组口服,治疗3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3年内血流量不足及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血管硬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及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复康片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效果显著,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