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索治疗煤工尘肺合并2型糖尿病(T2DM)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有效方法。方法在予煤工尘肺对症处理的同时,停用原口服降糖药物,予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即胰岛素泵治疗),3餐前由泵输入追加量胰岛素,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剂量。结果经胰岛素泵治疗2~3周后空腹血糖(FBG)、2 h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下降,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各点胰岛素、C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明显升高(P<0.05),大部分患者获得口服降糖药有效控制血糖。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煤工尘肺合并T2DM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患者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严宇飞 《医疗装备》2020,(6):103-104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 2D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莲花县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初诊T 2DM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试验组给予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剂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BG、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胰岛素剂量少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初诊T 2DM患者,可较快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剂量。  相似文献   

3.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和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对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e)、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对胰岛素泵治疗组行胰岛素泵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组接受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分别在诊断初和强化治疗2个月时测定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胰岛素、HbA_1c.结果 胰岛素泵治疗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优于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62±0.92)d比(7.52±2.66)d](P<0.05),胰岛素泵治疗组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降糖药治疗组(10次比3次)(P<0.05).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血糖、HbA_1c、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均明显改善;胰岛素泵治疗组较口服降糖药治疗组HbA_1c降低显著.结论 使用胰岛素泵和口服降糖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比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使糖代谢异常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经2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降糖,继之以不同降糖方法治疗,1年后远期疗效的比较.方法 32例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后,按照胰岛素使用剂量进行分组:未用药组[胰岛素总量< 0.3 U/(kg·d),8例]仅予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组[胰岛素总量为0.3 ~0.4 U/(kg·d),13例]应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组[胰岛素总量> 0.4 U/(kg·d),11例]应用门冬胰岛素30早、晚2次皮下注射.观察1年后三组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三组2周胰岛素泵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组(580.00±21.45)U、口服降糖药组(447.00±20.48)U、未用药组( 267.50±34.54)U,P<0.05].1年后三组空腹C肽(FCP)、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较胰岛素泵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较胰岛素泵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1年后三组间FCP、糖负荷后2hC肽(2hCP)、HOMA-β、HbA1c、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明显升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后续降糖方案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仍可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素分泌(IS)功能的作用。方法100例采取饮食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治疗的同时,每日坚持有氧运动1~l.5小时,历时10个月,观察运动前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并与未进行有氧运动治疗的40例患者对照比较。结果A组的BMI、FBG、HbA1C1、FIns、HOMA—m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HOMA—IS无明显变化;B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BMI,减轻IR,降低FBG、HbA1C1、FIns,恢复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100例,治疗2周后统计患者的血糖水平,收集患者入院时相关资料并分析影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周后,血糖达标率为58.00%;单因素及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FBG与HbAlc水平、低C2/C0水平是导致老年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较差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入院时高FBG与HbAlc水平、低C2/C0水平是导致老年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较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石群  顾红霞  徐建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9):1798-1799,1801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2DM)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组(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胰岛素泵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1周后改为胰岛素(优泌林预混70/30)皮下注射,对照组口服药物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糖脂代谢情况及胰岛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甘油三酯(T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A1C、HOMA-IR下降、胰岛素(INS)、HOMAβ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缓解率45%,对照组缓解率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能更早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并能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胰岛素泵治疗,研究组予以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血糖及相关指标、体质量指数(BM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及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G)、三餐后2h C肽、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MI变化量为(0.77±0.14)kg/m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3±0.12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显著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胰岛素用量,改善胰岛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奉新县人民医院2012-10/2013-10门诊及住院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予以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降糖药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 C)水平以及两组患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实验组(5.1±0.4)mmol/L低于对照组(7.9±0.8)mmol/L、餐后2 h血糖实验组(8.1±2.2)mmol/L低于对照组(12.5±2.1)mmol/L、胰岛素使用剂量实验组(15.1±3.1)IU/d低于对照组(31.2±3.6)IU/d,治疗效果表明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66 5,t=7.517 3,t=17.609 3;P值均<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对患者血糖实现良好控制,且胰岛素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BMI)将80例T2DM患者分为肥胖T2DM组(BMI≥25 k/m~2)、非肥胖T2DM组(BMI<25 kg/m~2),将30例正常体重非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其空腹血清脂联素(APN)、RBP4、胰岛素(FINS)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BMI、腰臀比(WHR)和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各组问RBP4水平的变化,并与上述其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RBP4在肥胖T2DM组和非肥胖T2DM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2±5.32)、(20.10±5.45)、(12.02±3.45)mg/L](P<0.01),在肥胖T2DM组显著高于非肥胖T2DM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RBP4与TG、BMI、FBG、WHR、FINS、HOMA-IR呈正相关,与APN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0.697、0.323、0.557、0.272、0.461、-0.398).结论 血清RBP4在T2DM患者中显著升高,RBP4可能在胰岛素抵抗及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方法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例初发糖尿病患者经2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分别给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强化血糖控制后继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6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C肽、HbAlc,HOMA-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2hC肽仅在胰岛素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糖尿病严格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解除高血糖毒性的患者不论继续采用胰岛素治疗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可良好控制血糖并进一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难治性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难治性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5d,其中20例联合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总量,空腹及3餐后2h血糖,比较患者用泵起始、结束时平均血糖(MBG),血糖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控制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P〈0.01),且胰岛素的使用总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CGMS治疗的患者用泵起始、结束时MBG,血糖的AUC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难治性糖尿病效果好,胰岛素总量未增加。联合CGMS能监测血糖连续的变化曲线,可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血糖波动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HbA1c&gt;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地特胰岛素(Det)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Det作为基础胰岛素在T2DM起始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5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在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Det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对其治疗前后血糖控制、低血糖情况和HOMA-β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12周治疗后,两组中FBG、2 h PBG、HBA1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2 h C-P和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3.85%(3/78)、症状性低血糖1例,对照组24.36%(19/78)、症状性低血糖5例,Det明显优于门冬胰岛素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t作为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时HbA1c&gt;9%的T2DM患者可以良好控制高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门诊强化治疗方案,适合初诊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T1DM)疗效。方法:初诊重度T.2DM5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Sit(n=26)和口服磺脲类治疗组(n=24)两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各组的FBG、P2hBG、HbAlc、空腹C肽、餐后2hC肽。结果:治疗6个月后胰岛素治疗组的FBG、P2hBG、HbA1c、空腹C肽、餐后2hC肽变化明显优于口服磺脲类治疗组(P〈0.05),轻度低血糖发生率两组大体相当,重度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磺脲类治疗组。结论:胰岛素是控制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血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两组空腹血清IL-6、IL-18水平,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索,同时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采用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56±1.09)ng/L比(1.81±0.80)ng/L和(5.38±0.91)ng/L比(4.62±0.59)ng/L](P<0.01).经相关性分析:IL-6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IL-18水平与体重指数和腰臀比呈正相关,且IL-6与IL-18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IL-6、IL-18均能较好地预测胰岛素抵抗程度.结论 炎性因子IL-6、IL-18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血清IL-6、IL-18水平升高,可间接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复合抗氧化剂对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及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SI)、维生素C (VC)、维生素E (VE)等复合抗氧化剂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后血糖及血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男女各半)T2DM患者按性别随机分为非干预组(B组)、低(C组)、中(D组)和高剂量(E组)复合抗氧化剂干预组,并设正常对照组(A组,n=24,男女各半)。检测各组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前后0、1、2、4、6 h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男女各组的血糖及胰岛素6h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OGTT后,正常对照组男性的血胰岛素和血糖AUC均高于女性;但都明显低于四个糖尿病研究组。而糖尿病组男女性的C、D、E组血胰岛素AUC E均低于B组。血糖AUC : 男女性的D组和E组均低于C组、B组。女性的血糖和血胰岛素AUC E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男女两性血糖的增值D组和E组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 结论: 中剂量和高剂量的SI、VC、VE复合抗氧化剂可抑制T2DM患者糖负荷后活性氧自由基所介导的葡萄糖氧化反应,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餐后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均有改善的倾向,且女性较男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甘精胰岛素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血糖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1例接受外科手术后的II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LAN组)16例,常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组(MSII组)19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16例。LAN组患者术后使用甘精胰岛素,视空腹血糖变化情况调整其剂量,患者如进食则于餐前给予短效胰岛素。MSII组术后用静脉胰岛素输注,患者进食后可逐渐采用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R+R+R+NPH)。CSII组每天24 h持续泵入短效胰岛素,禁食期只给予基础量,进食后给予基础和餐时量。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酮症发生率。结果:各组治疗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LAN组治疗后血糖低于MSII组,与CSII组无明显差异;LAN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而与CSI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I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禁食或进食不规律阶段,使用常规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大且患者依从性差;甘精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手术后降糖效果显著,能迅速、平稳控制血糖且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易接受的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治疗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苑学  杜高洁  冯永莉  李美  林英翔  孙永利  刘飞  朱秋祥  薛峰  于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84-2685,2688
目的探讨氨茶碱持续泵入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择CPHD合并T2DM 104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n=52):氨茶碱持续泵入+胰岛素泵。对照组(n=52):氨茶碱静脉滴注+诺和灵R持续静脉滴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糖尿病控制情况:目标血糖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心功能。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为67.3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目标血糖达标快,低血糖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持续泵入联合胰岛素泵治疗CPHD合并T2DM,方法适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Impaired insulin secretion occurs earl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and is chronic and progressive, resulting initially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and eventually in T2DM. As most patients with T2DM have bo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deficiency, therapy for T2DM should aim to control not only fasting, but also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levels. While oral glucose-lowering treatment with metformin and thiazolidinediones corrects fasting plasma glucose, these agents do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of mealtime glucose spike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trigger atherogenic processes. Nateglinide is a derivative of the amino acid D-phenylalanine, which acts directly on the pancreatic beta-cells to stimulate insulin secretion. Nateglinide monotherapy controls significantly mealtime hyperglycemia and results in improved overall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2DM by reducin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levels. The combination of nateglinide with insulin-sensitising agents, such as metformin and thiazolidinediones, targets both insulin deficienc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esults in reductions in HbA1c that could not be achieved by monotherapy with other antidiabetic agents. In prediabetic subjects with IGT, nateglinide restores early insulin secretion and reduces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Nateglinide has an excellent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profile and provides a lifetime flexibility that other antidiabetic agents could not accomplish.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identify nateglinide as an effective "gate-keeper" in T2DM, since it restores early-phase insulin secretion and prevents mealtime glucose spikes throughout the day and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ongoing research into its potential role in delaying the progression to overt diabetes and reducing its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