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挖掘含海螵蛸方剂中蕴含的历代临床医家用药经验和用药信息,分析海螵蛸的古今应用情况,为海螵蛸临床合理应用及相关产品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华海洋本草》、《海洋中药方剂大辞典》等多部本草著作和方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含海螵蛸方剂及临床研究相关信息,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 共筛选出历代含海螵蛸的方剂595首,现代含海螵蛸临床专利方剂数据364条。分析发现,历代方剂中与海螵蛸配伍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当归、龙骨、麝香、乳香、黄连等;现代方剂与海螵蛸配伍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白芍、黄芪、白术等;在主治上,古代方剂中常配伍温里药干姜和附子治疗疮疡;配伍清热解毒药木鳖子治疗崩漏;配伍安神药、清热解毒药中的贝齿、密陀僧等治疗目翳、眼疾。在现代方剂中常配伍白芍、木香、砂仁等治疗慢性胃炎;配伍白芍、茯苓、蒲公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配伍当归,苍术,黄连治疗胃溃疡。现代海螵蛸临床文献计量学分析筛选得到含海螵蛸相关临床文献703篇,在2016年达到发文量高峰并且2000年后海螵蛸治疗胃脘痛成为研究重点。结论 古今不同年代海螵蛸的配伍和主治病症有所不同,在古代海螵蛸多配伍活血类药物,常用散剂用于治疗崩漏、目翳、疮疡、眼疾等疾病;而现代多用于治疗胃肠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因此,海螵蛸的临床应用和产品研发,不但要传承古代医家经验,也应该结合现代疾病谱系改变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9,(1):99-103
目的:为含黄连-干姜药对(简称"黄连-干姜")方剂的后续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黄连-干姜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统计主治疾病频次、配伍药材频次;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含黄连-干姜方剂药材核心组合进行统计分析(设置支持度分别为15%、20%、25%,置信度为0.90);选择频次排前2位的主治疾病和配伍药材频次最高的温里药和清热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92首含黄连-干姜方剂,涉及主治疾病9种(频次≥15),包括痢疾、泄泻、积聚、痞满等;常用配伍药材21味(频次≥55),包括当归、厚朴、附子、黄芩等;常用药材组合有19个,其中核心药材组合包括黄连-干姜-人参、黄连-干姜-厚朴、黄连-干姜-当归;常与黄连-干姜配伍治疗痢疾的核心药材有5种,治疗泄泻的核心药材有9种;在黄连-干姜配伍温里药附子的方剂中核心药材有8种,在配伍清热药黄芩的方剂中核心药材有7种。结论:含黄连-干姜药对方剂主治疾病以消化道疾病为主;该药对可配伍不同药材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本研究可为其后续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藏药材日官孜玛的用药规律及含该药材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潜在新处方的发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和社区模块化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日官孜玛方剂中各味药材的配伍规律和高频主治疾病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含日官孜玛方剂109首,涉及364味藏药材,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日官孜玛多与清热止痛、活血行"隆"类药物联合使用,主治疾病为"培根木布"病、热泻病和瘟疫等藏医病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数、支持度、置信度均最高的药物组合日官孜玛-兔耳草、日官孜玛-诃子和日官孜玛-渣驯,体现了藏药方剂的"主辅配伍"规律。含日官孜玛方剂治疗"培根木布"病、热泻病和瘟疫等疾病时多与清热行"隆"、止泻止血、除瘟解毒等药物配伍使用,且各方剂的配伍具有明显差异性,符合藏药方剂学"君臣将士"配伍用药规律。结论 含藏药材日官孜玛方剂组方规律明确,主治疾病与核心药物组合相互对应,符合藏药方剂学的"君臣将士"配伍规律,表明该规律为代表的藏医方剂理论在藏药复方新药开发和临床个性化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日官孜玛及含日官孜玛方剂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SPSS Modeler 24.0软件,分析现代中药汤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相关数据库中运用中药处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名老专家经验方。年限从2011年1月~2021年2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药规律。结果 初步检索相关文献9 305篇,共纳入文献337篇,处方319个,使用中药254味。麻黄、甘草、杏仁、半夏为治疗支气管哮喘高频使用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方剂是定喘汤、小青龙汤,并演化得到6组核心药组。结论 本研究表明治疗支气管哮喘以含“麻黄”的方剂为主,并运用熵聚类获得相关核心中药组合,为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本草考证经典名方中所用丁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等,理清古今关系,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古代医书方剂中的丁香药材来源一致,且与本草书籍中记载丁香药材的主治功效一致.丁香的别名相对较少,多称之"公丁香".丁香历代均为进口药材,古今丁香主产地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现代医案治疗早期DN的用药规律并分析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医药治疗早期DN有效验案进行数据挖掘,导入Gephi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可视化展示,分析早期DN的常见证候及核心配伍.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核心配伍的主要化合物成分和作用靶点,TTD、DisGeNET、GeneCards等数据库查询D...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文献报道中的治疗硬皮病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资料。方法:收集1989年~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治疗硬皮病的中药方剂,对方剂中中药使用频率、剂型及配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共检索到有关中药治疗硬皮病的文献73篇,其中处方明确的中药方剂为165个,涉及中药282种;②方剂中使用频率列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黄芪、当归、桂枝、红花、芍药、地黄、甘草、丹参、鸡血藤和茯苓;③统计分析显示临床治疗硬皮病方剂中中药配伍数为13种左右;④中药治疗硬皮病以汤剂为主。结论:中药治疗硬皮病处方繁多、配伍复杂、疗效不一,如何确立疗效确实、组方合理的中药方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进一步剖析珍珠的配伍规律.方法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软件,分析相关文献中含珍珠的方剂及广西海洋中药资源普查收集的实地应用材料.将上述来源的160首含珍珠的方剂创设数据库,分析其常见主治病证、中药使用频数、药物药性、高频核心药物组合,对最主要的主治病证的配伍用药作对比分析.结果 含珍珠的方...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16):2262-2266
目的:为马钱子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其药物剂型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集整理含马钱子的方剂,将方名、方源、治疗疾病名、组成、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等信息录入Access 2010软件并建立数据库,根据用法将这些方剂的用药途径分为内服和外用,分别统计出内服/外用方剂所治疾病的频数;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含马钱子的复方进行药物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含马钱子方剂78首,其中42首为内服方剂,33首为外用方剂,3首为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方剂。内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痿病、痹病、痔疮、肛瘘、筋骨疼痛等疾病;外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瘤、痞块等疾病;内服外用皆可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疮疡病、跌打损伤和骨折。在内服方剂中,马钱子常配伍乳香、没药、血竭、穿山甲、自然铜、当归、麻黄、草乌;在外用方剂中,马钱子常配伍赤芍、地黄、黄柏、黄连、黄芩、当归、白芷、全蝎。马钱子绝大多数经炮制后使用,且以麻油作辅料炮制为主(占77.97%)。结论:含马钱子的方剂主要治疗疾病包括风湿痹痛、肢体瘫痪,跌打损伤、骨折以及痈疽肿毒、顽癣三类。马钱子在外用方剂中多配伍清热燥湿、凉血活血、止痛药,在内服方剂中多配伍活血化瘀药。此外,用麻油炮制马钱子是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收集的206种有毒药材的毒性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为合理利用和深入开发有毒药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梳理有毒药材名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PubMed建库至2021年9月20日已报道的药材毒性的文献,并分析归纳.结果 在206种有毒药材中,109种有毒性研究的报道,主要有肾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使用牡蛎和煅牡蛎的中药处方治疗疾病的用药情况,为牡蛎和煅牡蛎用药规律的深入挖掘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医院门诊使用牡蛎及煅牡蛎治疗疾病的处方,共计4 352张。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运用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功能,分析牡蛎的治疗疾病、用药配伍、性味归经等规律。结果 在4 352张处方中,证型治疗方面,牡蛎以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为主;煅牡蛎则以治疗脾胃气虚证为多。疾病治疗方面,牡蛎多用于不寐;煅牡蛎集中在胃脘痛。常用药物配伍方面,牡蛎与龙骨、柴胡等药配伍应用为多;煅牡蛎与柴胡、茯苓、煅龙骨等药配伍应用为多。牡蛎和煅牡蛎最常用的剂量均为30g。性味归经方面,牡蛎和煅牡蛎配伍用药多为性温、寒或平,味甘、苦或辛。但牡蛎配伍用药偏性寒(39.21%),归肝经(16.75%)、脾经(16.23%)、肺经(16.12%),煅牡蛎配伍用药偏性温(38.19%),归脾经(22.13%)、肺经(19.64%)。结论 利用该平台得出牡蛎和煅牡蛎的核心药物配伍和配伍用药规律,可为牡蛎及煅牡蛎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总结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 2.5)统计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31首,涉及中药242味,使用频次较高中药有川芎、丹参、黄芪、地龙等41味,其四气主要集中在温、寒、平,五味主要集中在甘(淡)、苦、辛,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肺经;挖掘共得到高频药物组合48个,出现频次前6位的组合是川芎-黄芪、川芎-地龙、川芎-当归、丹参-地龙、黄芪-地龙及川芎-丹参;演化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组,潜在新处方8个。结论 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整体治则以补气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引进及使用鲜药提供学术参考,也为吴门医派鲜药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录入使用鲜药的医案处方,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病证与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 医案中使用鲜药的病证共79类,以温热病、疫病为主,使用鲜药品种75种,使用频次718次。鲜药性味以甘、寒为主,主入胃、肺经。药物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如疟证常用生姜、姜汁,吐血用鲜荷叶汁等。鲜药联用以姜汁-竹沥、甜梨汁-甘蔗浆较多。结论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鲜药多为地产清轻之品,清热养阴生津之效更胜,在温病治疗中占重要地位,高频常用药物及药对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的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制提供参考,为其专利保护提供战略依据。方法 以维持时间为5年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数分析法对其核心药物的组成、分类、功效、归经及药对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中高频中药包括金银花、甘草、黄芩等22味,按照功效分类多属于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虚药等,主要归肺、心经,高频药对配伍多来自于古(经)方。结论 上述用药规律探索体现了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为新的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菟丝子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潜在新处方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含菟丝子中成药为来源,以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19.0为统计工具对纳入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搜索含菟丝子中成药46种。46种中成药包含168味中药,性味归经和功效以甘(431,51.93%)、苦(153,18.43%)、温(222,46.06%)、平(162,33.61%)、肾经(330,27.30%)、肝经(292,24.15%)和补虚药(316,65.56%)、利水渗湿药(35,7.26%)居多;剂型以丸剂(15,32.16%)、片剂(14,30.43%)居多;对组成含菟丝子中成药的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1种;对含菟丝子中成药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得到11类中医常见临床疾病。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分别为5种和6种,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中得到治疗男性前阴病类和肾系病类的中药分别为8类和7类。结论 基于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得到菟丝子潜在药对组合以补虚药为主,未来可着重进行其与枸杞子、黄芪配伍在男性前阴病类,以及与枸杞子、白术、熟地黄、川芎配伍在肾系病中应用的研究,并可进行其外治疾病中成药和剂型的研究,以扩大主治病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使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表对处方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复方170个,用药以寒性、苦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柴胡、甘草、郁金、金钱草、茵陈、白芍、大黄、川楝子、黄芩、延胡索;关联规则显示药物以白芍-柴胡、白芍-甘草、黄芩-柴胡、大黄-金钱草、川楝子-柴胡、川楝子-郁金、川楝子-金钱草配伍较多;聚类分析得到7类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30味核心中药和3组核心药物网络配伍。结论 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中药专利复方药物性味以苦寒为主,多归肝经,用药以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泻下通腑类药物为主,配伍以疏肝柔肝、缓急止痛、和解表里、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治疗上常用四逆散、金铃子散、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方进行加减。  相似文献   

18.
段为彬  柳芳  刘洁  赵薇  赵许杰 《肿瘤药学》2022,12(2):244-251
目的 分析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筛选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对外用、内服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方剂120首。其中,外用方剂94首,涉及中药15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黄柏、当归、红花、黄芪、紫草;内服方剂26首,涉及中药11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当归、甘草。外用中药中,清热药所占比例最大(33.24%);内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32.78%)。外用和内服中药中,使用频次均以寒性者最多,分别占47.52%和40.73%;以归肝经者最多,分别占21.29%和19.27%。外用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苦、辛、甘,三者共占89.74%,内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甘、苦、辛,三者共占90.82%。外用和内服中药均可得到三个聚类方,外用中药得到23对药物组合,内服中药得到15对药物组合。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时,外用、内服中药均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为主。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可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何婷  代云  周琼  吴慧玲  张敬雯  冷文飞 《安徽医药》2024,28(6):1239-1245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规律,预测核心中药组合的药理机制。方法 2022年 12月至 2023年 2月,通过搜索中国知网( CNKI)、万方( Wanfang)、维普( VIP)、 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统计出处方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 TCMSP)、 Uniprot、GeneCards、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和疾病的靶点信息,并统计出交集靶点;通过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 PPI)分析、基因本体( 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 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法反向检验关键靶点和中药成分的关系。结果纳入 78首方剂,涉及 137味中药,以补虚药和祛风湿药为主,多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关联规则结果表示“甘草 -防风 -白芍”为具有强关联性的核心药物组合,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柚皮素、刺芒柄花素等。 PPI分析得到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 3(STAT3)、细胞肿瘤抗原 p53(TP53)、转录因子 p65(RELA)、蛋白激酶 B(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APK3)等为关键靶点。 KEGG结果表示白细胞介素 -17(IL-17)、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信号通路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示关键靶点与药物主要成分的对接活性较好,其中山柰酚与 TP53具有最低的结合能,对接活性最好。结论中医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为核心药物组合,调整免疫、改善骨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