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老年干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舰  刘锋 《实用老年医学》2007,21(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干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各年龄段MS的分布及合并心脑血管病的状况。方法1680例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按年龄分为60~69岁,70~79岁,≥80岁3组;同时有500例非老年人(<60岁)进行体验。分析各年龄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患病情况。结果老年组MS患病率为29.7%,非老年组为17.0%;老年组高血压患病率为53.4%,肥胖42.8%,血脂异常35.0%,高血糖34.8%。499例老年组MS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91.9%,肥胖83.5%,血脂异常74.0%,高血糖70.8%。MS患者各年龄组冠心病患病率最高。MS患者中冠心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和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受检者。结论MS的高患病率预示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干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合并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老年干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各年龄段MS的分布及合并心脑血管病的状况。方法1 985例中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MS患者按年龄分为≤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岁5组。分析各年龄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患病情况。结果MS患病率26.3%,MS及各组患病情况分析,高血压患病率52.2%,肥胖42.9%,血脂异常34.9%,高血糖34.7%,冠心病20.6%,高尿酸血症14.9%,脂肪肝10.5%,脑卒中5.2%。523例MS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91.8%,肥胖83.7%,血脂异常74.1%,高血糖70.7%。不同年龄组MS患病分析显示,≤60岁组肥胖患病率最高,>61岁各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MS患者60岁以下年龄组脂肪肝患病率最高。>61岁以上各年龄组冠心病患病率最高。MS患者中冠心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和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受检者。结论MS的高患病率预示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干部保健人群5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我院2011~2016年有连续随访数据的干部保健人群822例,根据诊断分为冠心病组43例,非冠心病组779例。多因素分析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22例有连续随访数据的受试者,5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523人/10万,年发病率为104人/10万。冠心病组年龄、糖尿病、空腹血糖、肌酐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71.26±9.61)岁vs(63.81±9.79)岁,P=0.000;20.5%vs 8.2%,P=0.045;(6.38±2.48)mmol/L vs(5.09±1.10)mmol/L,P=0.000;(80.47±20.87)μmol/L vs(74.81±15.10)μmol/L,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与空腹血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OR=1.104,95%CI:1.057~1.154,P=0.000;OR=2.219,95%CI:1.018~4.835,P=0.045;OR=1.564,95%CI:1.320~1.852,P=0.000)。结论干部保健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偏低,主要与增龄、高血糖以及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进行分析,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292例,根据年龄分为60~79岁组335例,≥80岁组957例,分析比较2组心脑血管病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心血管病发生率(65.48%)明显高于脑血管病(34.52%,P<0.05),但2组患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高血压、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80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脑梗死。≥80岁组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明显高于60~79岁组,而高血压患病明显低于60~79岁组(P<0.05)。结论 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是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对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心力衰竭(心衰)的流行病学国外心衰的发病率为每千人每年1~5例,60~69岁之间人群增至6~8例,≥75岁的人群骤升至15~20例,高年老龄(80岁)则超过25例。成人慢性心衰患病率估计为1%~3%,随年龄而增加,≥65岁人群可达10%。在美国的初级保健中慢性心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按就诊的人数而言,仅次于高血压,大体与心绞痛相仿。国外近10多年主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长沙市某高校在职教师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长沙市某高校3337名在职教师,按年龄分为19-34岁组(451例),35~49岁组(1917例)和50~70岁组(969例),进行基线资料测量及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再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和非MS组,并同时进行心脑血管病调查。结果:3337名教师中MS667例,占19.99%。随年龄增长,MS患病率显著升高(14.19%比17.89%比26.83%,P〈0.05),MS组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组(22.49%比12.73%,P〈0.05)。结论:高校教师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其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贵阳市社区年龄≥60岁人群血压情况及脑卒中患病与代谢综合征(MS)和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阳市10个社区5182例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以10岁为界,分为60~69岁组2437例、70~79岁组1755例和≥80岁组990例,分析脑卒中与MS和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5182例老年社区居民中,高血压前期人群比例25.67%,高血压患病率39.56%,MS患病率16.92%,脑卒中患病率5.77%。与60~69岁组比较,70~79岁组和≥80岁组高血压患病率、脑卒中患病率明显升高、MS患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男性MS患病率低于女性(P<0.01)。MS患者脑卒中患病率高于非MS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MS患者的2.53倍(OR=2.530,95%CI:1.966~3.257,P<0.01)。结论贵阳市社区老年居民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收缩压逐渐上升,脑卒中惠痛与高血压和MS相关。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机关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及相关疾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江苏省机关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及其与高尿酸血症(HUA)、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786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资料进行MS患病情况与HUA、NAFL、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关系分析。结果 7860例老年人中MS 1931例,占24.57%。MS组HUA、NAFL和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MS组(P〈0.01)。结论老年人MS患病率高,患有MS的老年人NAFL、HUA、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高,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成功老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成功老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研究,以完善理解老龄人群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93例>60岁符合成功老龄标准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分60~69岁(1组)、70~79岁(2组)、80~89岁(3组)、90~99岁(4组)4个年龄组,应用神经心理学检测试验进行认知功能分析,并对文化程度、婚姻、居住方式、饮食、饮酒、吸烟、锻炼、睡眠及疾病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这293例老龄人均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躯体活动功能及良好的心态和身心健康,但认知功能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结论不同年龄段在视空间技能、执行功能、认知加工速度,记忆力、注意力虽有显著差异,但保持认知功能水平还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离退休老年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突发事件流行特征.方法以部队建制为基础对所属2763名干部进行高血压病普查及心脑血管病突发事件调查,并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进行比较,还按降压是否达标分组进行比较.结果(1)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为37.4%(790/2763)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患病率,后者为12.6%(653/2763),P<0.01;(2)老年高血压病组急性心脑血管病突发事件发生率为24.8%(196/79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发生率,后者为9.7%(8/82),P<0.01;23例死亡均为老年组患者;(3)降压达标组心脑血管病突发事件发生率为14.0%(50/357),显著低于未达标组,后者为29.9%(154/515),P<0.05.结论离退休人群老年高血压病患病率高,突发心脑血管病事件多,病死率高,降压至达标可使患者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疆某县老年自然人群高血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4月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县年龄≥60岁的自然人群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入选者共3421例,男性1612例,女性1809例,60~69岁1722例、70~79岁1541例和≥80岁158例。根据血压水平,将入选者分为高血压组1695例和正常血压组1726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病风险因素。结果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入选者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49.5%、46.1%、12.4%和3.2%。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和知晓率虽高于女性(50.0%vs 49.1%、46.8%vs 45.4%),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虽低于女性(10.8%vs 13.8%、3.2%vs 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70~79岁和≥80岁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6.9%、51.8%、56.3%,随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高(P0.01);≥80岁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均高于60~69岁和70~79岁;治疗率高于70~79岁、但低于60~69岁(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LDL-C水平升高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P0.01)。结论新疆某县老年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偏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黑龙江部分地区20~74岁人群的糖代谢异常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期间黑龙江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中20~74岁的人群共3058例(男1219例、女183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143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333例,IFG+IGT患者113例,糖尿病患者265例,糖调节正常(NGR)个体2204名.测定受试者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血糖及OGTT 2 h血糖.依据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疗标准进行诊断.采用M-H x2检验分析组间数据.结果 糖尿病女性患病的高峰在60~74岁组,患病率为15.57%(20~29岁组:4.35%;30~39岁组:4.68%;40~49岁组:6.87%;50~59岁组:12.20%);男性患病的高峰在50~59岁组,患病率为21.84%(20~29岁组:5.96%;30~39岁组:10.60%;40~49岁组:11.79%;60~74岁组:15.0%).糖调节受损(IGR)女性和男性患病的高峰均在60~74岁组,患病率分别为35.33%(20~29岁组:13.04%;30~39岁组:14.56%;40~49岁组:20.62%;60~74岁组:24.58%)和30.83%(20~29岁组:16.80%;30~39岁组:14.90%;40~49岁组:28.05%;50~59岁组:17.78%).结论 IGR、糖尿病和IFG+IGT组的男性、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和IGT组的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而IFG组的男性、女性和男女合计患病率以及IGT组男性患病率和年龄无关.性别和年龄是糖尿病患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糖尿病,特别是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管辖社区内,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社区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清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辖40~69岁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共239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果:①调查女性119例(49.79%),男性120例(50.21%),男女在健康生活方式测量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049岁年龄组80例(33.47%)、50~59岁年龄组79例(33.06%)、60~69岁年龄组80例(33.47%),3组健康生活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婚姻状况分组中,健康生活方式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慢性病患者152列,总患病率63.60%,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病率依次为高血压30.92%,高脂血症29.72%,糖尿病14.46%,冠心病7.63%,患病与无病人群健康生活方式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吸烟开始年龄≤20岁,男性31例(25.83%),女性2例(16.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49岁17例(21.25%),50~59岁6例(7.59%),60~69岁10例(12.5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社区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存在差异。②性别、年龄、学历及婚姻对健康生活指标有影响。③慢性病防治要从中、青年人开始,并不断深入强化。④控烟教育应从大、中学生开始,并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京市老年人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及性别差异和随龄变化。方法于2000年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1827名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血压和多项血液代谢指标的检查,应用中国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同时进行人口学因素及心脑血管病的调查。结果1827名老年人平均年龄(71±7)岁,患代谢综合征372人,占20.4%。女性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下降显著。代谢综合征诸成分中,高血压患病率63.2%,空腹血糖异常患病率23.5%,超重及肥胖患病率34.2%,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29.8%,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患病率3.7%,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13.7%,男女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收缩压水平、HDL-C水平逐渐增高,而舒张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逐渐降低。代谢综合征老年人冠心病和脑卒中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老年人。这种趋势在低龄老年人中存在,而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则无明显差别。男性代谢综合征冠心病患病和女性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患病均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老年人。结论老年人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患代谢综合征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高,在不同性别及年龄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情况。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057例,男性780例,女性1277例,60~70岁871例;71~80岁674例和>80岁512例,并分别按年龄、性别对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年龄段间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血尿酸为(385.42±106.34)μmol/L,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6.1%,其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8.6%,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4.6%,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虽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60~70岁、71~80岁和>80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6.5%,44.5%,47.7%,其中男性分别为52.0%,45.8%,46.7%,女性分别为43.1%,43.6%,48.2%。60~70岁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而且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现况。方法入选宁波市某社区年龄≥60岁的老年健康体检人群5569例,将有高血压的2572例分为:男性60~69岁组451例,70~79岁组364例,≥80岁组192例;女性60~69岁组946例,70~79岁组431例,≥80岁组188例。将非高血压2997例按上述方法分为:男性60~69岁组578例,70~79岁组448例,≥80岁组241例;女性60~69岁组773例,70~79岁组601例,≥80岁组356例。分析清晨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 5569例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率为33.0%。女性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者明显高于男性(28.3%vs 17.6%,P<0.01);男性单纯收缩压≥140mm Hg比例高于女性(70.6%vs 57.6%,P<0.01)。无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清晨高血压总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2.5%vs 16.9%,P=0.000),60~69岁组女性清晨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0),而≥80岁组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结论上午健康体检常规测量血压是发现清晨高血压最有效、简便的方法,老年女性更应关注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北海市常驻居民中帕金森病(PD)的患病率及其与饮食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北海市年龄≥40岁常驻居民3111例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及吸烟、饮酒、饮茶、食用海鲜等个人史。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D总患病率为1.51%;男性患病率1.97%,女性患病率1.12%,男性患病率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年龄≥8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0.30%、0.90%、2.77%、3.65%、4.07%;年龄≥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18%。线性趋势性检验显示,PD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饮茶、食用海鲜可减少PD的发病风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饮茶、食用海鲜是P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北海市年龄≥40岁人群PD患病率为1.51%,年龄≥60岁人群PD患病率为3.18%,PD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饮酒、饮茶、食用海鲜是P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风病人74~80%有高血压病史,防治心脑血管病,首先要作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1 高血压病(HBP)流行病学 WHO MONICA方案调查材料显示欧美国家成年人35~64岁的HBP患病率20%以上,同一国家不同各族间患病率也有差异。美国45岁以上妇女白种人HBP发病率已超过50%;而黑种人高血压发病率达80%,65岁以上妇女平均高达70%。西方国家HBP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加强慢性病管理,针对高龄老年人主要慢性病的疾病谱进行调查,从而为制定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2年5月~2014年12月,采用《老年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对北京市军队干休所5530例高龄老年人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077例,女性453例,年龄80~104(87.1±3.9)岁。80~84岁老年人2119例(38.3%),85~89岁老年人2370例(42.9%),≥90岁老年人1041例(18.8%)。统计基本信息、慢性病种类及相关生化检查。结果调查对象中,人均慢性病数量为(4.2±2.1)种,患有5~6种慢性病女性高龄老年人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21.0%vs 30.7%,P=0.000)。≥90岁高龄老年人患≥7种(24.9%vs 11.7%、15.0%,P=0.000)、5~6种慢性病(31.6%vs 29.4%、29.7%,P=0.034)的比例明显高于80~84岁、85~89岁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超过半数,分别为64.6%和56.8%,共有14种慢性病患病率≥10.0%。结论≥80岁高龄老年人合并多种慢性病情况严重,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