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院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9例,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分型,对比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阿拓莫兰联合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结果:3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22例(56.41%),胆汁淤积型10例(25.64%),混合型7例(17.95%)。10.26%(4/39)患者7天内肝功能恢复正常,46.15%(18/39)患者14天内肝功恢复正常,30.77%(12/39)患者21天内肝功恢复正常,7.69%(3/39)患者28天内肝功恢复正常,1例肝功异常持续34天以上,无死亡病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实验,美能和阿拓莫兰联合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馥晖 《北方药学》2015,(3):172-17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前几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中草药、抗结核药、抗生素、感冒药等,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4.
俞怀远 《江西医药》2009,44(11):1112-1113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7月~2009年8月我院合并低蛋白血症的21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治疗的非低蛋白血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138例为对照。结果合并低蛋白血症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1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结论在肺结核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朱孝雷  吴静 《抗感染药学》2019,16(4):641-64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功能损害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调取医院2016年—2018年间上报的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报告58例,统计其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药物类别、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的资料,并分析其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案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3年期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7例,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58例占29.44%;而58例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症状严重的49例占84.48%;涉及12大类药物,以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物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为36.11%和16.67%;经相关治疗58例患者均被治愈。结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适当措施预防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并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苏州市吴中区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肝功能及肝抗原谱等。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型肝损害所占比例最大(47.50%,57/120),其次分别为混合型肝损害(28.33%,34/120)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4.17%,29/120)。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3例患者发生急性肝衰竭(占2.50%)。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肝抗原谱、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和血常规发生异常变化,中、西药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医师需掌握其临床特点,进行综合诊断,研究出较高水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6,(5):1086-1088
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就诊的处方用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60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所用中草药及其制剂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以及症状转归等特点。结果:临床分型中,最多见的是肝细胞型31例占51.67%;其次是胆汁淤积型17例占28.33%;再则是混合型12例占20.00%;肝损害发生时间在4 d~4周的用药期间,许多中草药及其制剂都能够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特别是用于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病等治疗的中草药及其制剂,不同的给药途径均可发生。结论:用药4周内最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常为肝细胞型,在临床上采用中草药及其制剂治疗疾病时治疗过程中应检测患者肝功能等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古拉定(还原性谷胱甘肽)对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68例肿瘤病人接受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为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不停用化疗药,加用古拉定1.8g/日,静脉滴注,疗程4周。对照组32例,停用化疗药且不用古拉定。两组同时使用甘利欣、维生素C、维生素B6等药物配合护肝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古拉定有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尤其治疗前2周,优于对照组,而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古拉定对药物性肝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芳 《中国药房》2010,(28):2633-263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并发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2例)仅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结果:2周后,治疗组肝功能各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明显,总有效率达95.3%,与对照组(78.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临床能引起肝损伤药物的规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临床大多数药物都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特点,为其早期发现和临床诊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2016~2019年收治的202例DILI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可疑药物、DILI分型分级与临床表现,以及肝生化指标[ALT、AST、AKP、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将病例分别按临床分型、急慢性和严重程度,以及不同可疑药物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202例DILI患者中男63例,女139例,40岁以上患者138例;患者中14例有药物过敏史,37例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平均住院疗程为(16.35±9.77)d。4年来DILI患者例数与占比逐年上升;可疑药物主要为中药、抗肿瘤药和抗菌药物;病例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共152例;急性肝损伤多见,有159例。肝细胞型与胆汁淤积型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型与混合型患者的AKP水平差异显著(P<0.05)。三种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慢性DILI患者的AKP、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高于急性DILI患者(P<0.05);有其他肝脏基础疾病患者的主要肝生化指标明显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P<0.05)。中药导致的DILI的严重程度重于西药(P<0.05)。结论:DILI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中药和抗肿瘤药为主要致病药物,临床应引起重视,及时发现DILI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琴  王晓萍  强磊 《药学研究》2022,41(9):595-599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引起的肝损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药物性肝损伤在我国的发生率偏高,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在欧美,药物性肝损伤是引发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危害,但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诊断标记物特异性不强,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常常无法及时被确诊,最终发展为肝衰竭甚至死亡。已知目前有超过1 100种药物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损伤。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不同类型药物诱发肝损伤的不同作用机制,为日后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摘 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包括:中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目前保健品、减肥药、食品添加剂等导致肝功能损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DILI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可进展至肝硬化,轻者停药后肝功能可自行恢复,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衰竭和各种并发症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药物种类的增多,DILI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从DIL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诊治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通过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RUCAM)评估量表对1例DILI患儿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结合指南及循证证据,调整DILI的治疗方案,控制患儿病情发展。结果:通过药学服务实践,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优化了治疗方案,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药师的参与对儿童DILI的判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肝损伤,而不是因为药物固有的肝毒性或免疫原性所导致的一类新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目前临床常见的间接型DILI主要有3种临床表型,即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药物引起肝炎病毒再激活和药物影响肝细胞代谢所致的脂肪肝或原有脂肪肝加重。由于间接型DILI是一类新型DILI,临床对其认识不足,诊治经验缺乏。尤其是随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临床快速推广应用,间接型DILI迅速增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对间接型DILI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药元胡是否可致药物性肝损伤。方法:对临床观察到的2例元胡制剂致肝损伤的病因、肝功能指标、治疗方案、预后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临床药师认为,避免或减轻元胡造成肝损伤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过程中注意肝功能变化。结论:中药元胡可致严重药物性肝损伤,应引起临床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浙江省华法林在临床使用中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浙江省平台收集到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怀疑使用华法林导致的肝胆系统损伤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27例华法林导致DILI病例,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92.3%)。结论华法林导致的DILI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尤其与其他药品合用时应慎重考虑,避免联用易致肝毒性的药物。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华法林用药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1例13岁儿童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致DILI的治疗过程,根据抗结核药物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提出用药建议,调整儿童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结果:临床医师部分采纳药师建议,调整用药方案,患儿病情和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TDM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保障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实例,探讨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DILI)患者的用药咨询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用药咨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门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患者用药咨询主要包括保肝药的用药方法、不良反应与禁忌及药物联用几个方面。结论:积极开展用药咨询,有利于保证药物疗效,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