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对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用圆形统计分 析法,分析其中263例非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及90例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结果: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 发病时间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2时11分21秒。其中90例死亡 病例发病时间在中午末时13-15时间段有一定集中趋势(0.050.10),死亡高峰时间点在7时5分35秒。263例非死亡病例发病时间 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1时46分12秒。结论:日中午未时是出血 性中风的发病易发时段,出血性中风患者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6-8时间段,提示应加强该时间段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从时间医学的角度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2006年3987例新缺血性中风患者登记资料作圆形分布统计。发病时点化为角度坐标,确定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时点;再以入院日期为基础,推测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06∶00~10∶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平均发病时间为1月11日±3月6日。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病有显著季节和时辰周期规律,更好地了解这些效应有望为卒中预防制定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中风353例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发病高峰期,探讨其发病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 (0~ 24: 00)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确定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再以住院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月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再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期.结果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 11: 00~ 13: 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 12: 11: 34; 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日期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结论 日中午时是出血性中风的关键时段,欲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宜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出血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应时时预防以降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间规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缺血性中风患者586例的发病资料,应用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结果经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11月24日,高峰期为8月9日至次年3月11日(r=0.1824,P0.05)。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分布统计分析,值日经为足厥阴肝经的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r=0.089,P0.05)。分析昼夜24 h的发病时间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13分,高峰期为2时33分至11时53分(r=0.4732,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全年散发但仍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集中趋势相对较弱,发病高峰期为秋冬交替季节,提示在这一时期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能会减少缺血性中风发病。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分析发病值日经周期规律,足厥阴肝经值日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结合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为辰时,即气血流注于足阳明胃经时易于发病,所以在缺血性中风防治措施中应重视调和肝经与胃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据1991年第12期《中西医结合杂志》报道:吕建强等对山东省5家综合性医院1980~1985年期间确诊的103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发病时间以6∶00~8∶00时间段为最多,占20.5%,呈现一发病高峰。并且,凌晨至上午(4∶00~12∶00)发病数明显多于下午(12∶00~20∶00)和夜间(20∶00~次日4∶00)时间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08例进展性中风的症状始发时间分布与总病例数发病时间分布稍有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乳腺癌住院患者死亡时间的规律。方法:采集江苏省中医院2008~2010年乳腺癌住院死亡病人43例的临床资料,核对死亡时间并将其转换,得到各时辰的死亡频数,运用圆分布资料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Cochran’s Q检验,探索其中的规律。结果:(1)全部患者死亡时间有集中在"申"时的趋势(P0.05)。(2)全部患者"酉"时的死亡频数相对最高(P0.05)。(3)"阳明欲解时"死亡频数相对最高,"少阳、太阴、少阴欲解时"死亡频数相对较低(P0.05)。结论:(1)43例乳腺癌患者的死亡时间存在日节律。(2)乳腺癌终末期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胰腺癌住院患者死亡时间月节律和昼夜节律的情况。方法:采集江苏省中医院2008~2010年胰腺癌住院死亡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核对死亡时间并将其所属的农历日期、月相逐一归类后得到各项死亡频数,运用圆分布资料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Cochran’SQtest,探索其中的规律。结果:①男性及全部患者农历“初一至初十”的死亡频数相对最高,“廿一至三十”相对较低(P≤0.05)。②全部患者“上弦月至望月”阶段的死亡频数相对最高,“下弦月至朔月”阶段相对较低(P〈0.05)。⑧男性及全部患者死亡时间有集中在“上弦月至望月”阶段的趋势(P〈0.05)。④男性患者死亡时间有集中在21时43分的趋势(P〈0.05),标准差为5小时22分。结论:46例胰腺癌患者死亡时间存在月节律,而男性患者的死亡时间还存在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8.
近十多年来,大量临床统计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存在昼夜分布差异.即在昼夜中具有某段时间内的发病高峰。迄今为止,类似统计工作及其机理探讨国内报道较少。我们曾对山东省5家综合性医院1985~1989年期间确诊的103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联系中医五运六气致病学说及人体昼夜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探求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分布规律性及其可能的机理,并针对其发病高峰时间段及其产生机理,指导临床适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时辰对西安地区中风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培红  林海  李江英  纪永毅  吕富荣  王玮  马超 《陕西中医》2009,30(10):1291-1293
目的:观察中风在不同时辰(时间段)的发病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西安地区八家医院16891例中风病患者,在昼夜发病过程中存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发现中风的发病,中经络以夜间为主(子时至寅时为多),中脏腑的也是以夜间(子时至寅时)及上午(卯时至午时)发病相对白天较多。结论: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对发病的高峰时间进行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治疗,以减少中风疾病的发生,为以后更好地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及其治疗、预后的判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风发病与时辰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中风病在不同时辰(时间段)的发病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中风病患者,在昼夜发病过程中存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发现中风的发病以夜间为主(戌时至次日卯时为多),占总发病数的59.4%,而且病情重、病位深,属中脏腑的也是以夜间发病相对白天略多。结论: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对发病的高峰时间进行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治疗,以减少中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70例,以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手术成功率为91.4%,手术时间大约为44~170 min,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80.0%,手术时间大约50~180 min,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所需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痰证、风证、火证、瘀证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71.2%、59.3%、47.5%、44.9%.风证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吸烟相关,火证与吸烟相关,气虚证与性别相关,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以实证居多,部分证侯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程、病变程度、患者的体质及既往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节气高峰朝,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特点。结果1597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上年小满至当年的惊蛰为相对高发病节气。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在节气上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发病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性。方法择取聊城市茌平区中医医院于2019年9月~2020年9月时间段内,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划分对照组(患者35例,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和观察组(患者35例,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分析两种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的入急诊室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均更优异,且观察组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再行PCU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促使抢救时间尽可能减少,急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风1号汤(ZF1H)对急性脑出血(AICH)的治疗时间窗。方法将36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基础治疗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187例加用中风1号汤口服,对照组180例。主要观察治疗后30、60、90d的病死率,使用ZF1H30d后统计凝血功能(PT,APTT)的影响、残疾程度(GO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ZF1H可以降低对照组AICH患者30d的病死率。结论①在设计AICH临床方案时,72h是可以接受的时间窗。②ZF1H在48~72h的时间窗内,可以降低AICH患者60d病死率,改善90d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住院死亡率。方法 1收集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08年—2012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至死亡时间、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病史,是否有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是否再灌注治疗、住院期间合并症。2用Logistic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采用圆分布资料分析。结果女性死亡是男性的2.5倍;高龄组死亡是低龄组的2.3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死亡是对照组的2.8倍;再灌注治疗者死亡是对照组的0.45倍;泵衰竭组死亡是对照组的16.8倍(P〈0.05);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吸烟史、家族史、饮酒史以及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前后(Z=4.762,P〈0.01),死亡高峰集中在每年的12月19日前后(Z=4.26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与年龄、性别、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是否合并泵衰竭及致死性心律失常有关,再灌注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风险。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高峰均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发病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50例急性中风患者(包括1597例缺血性中风与353例出血性中风)的发病节气,做圆形统计分析,计算急性中风的发病节气高峰期,观察急性中风的发病节气的特点.结果:1950例急性中风患者在发病节气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P>0.05).急性中风患者在春分至谷雨为相对低发节气,其中缺血性中风在春分至立夏为相对低发病节气,出血性中风在谷雨至夏至为相对低发病节气.结论:急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发病高峰期,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相对高发病节气的治疗和护理,以减少急性中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年时间节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年时间节律,为临床及时防治提供时间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用x2检验及圆形分布法来分析资料.结果:发现(1)各组患者发病均存在着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其中2月份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高峰月份.(2)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存在着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结论:皖南地区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和死亡存在向冬季明显集中的年时间节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市各基层社区拟似卒中患者求救及院前转运时间特点.方法 前瞻性登记我院及周边县区120急救中心及下设急救站出诊的拟似卒中患者,分析出诊时间高峰,及院前转运时间特点等.结果 共收集拟似卒中患者1 000例,其中30 min内到达医院占349例(34.9%),1h内到达医院占846例(84.6%),2h内到达占978例(97.8%);呼救时间分布以晨起及上午(7:00 ~ 10:00)、中午(11:00~13:00)及傍晚(17:00~ 19:00)为相对高峰期,凌晨(1:00 ~4:00)求救人次最少.结论 根据卒中患者求救时间的分布特点,加强对公众的卒中知识的普及,以及对第一时间接触卒中患者的120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可进一步减少卒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卒中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出血性中风患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实验的研究方法,设置出血性中风组和正常对照组,对45例健康体检者和41例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入院第1、3、7、14、28天的血清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不同病程时期的VEGF/PEDF比值。结果:出血性中风组发病第1、3、7天的血VEGF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变化趋势是第1~7天VEGF浓度逐渐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第28天降至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性中风组从发病第1天开始血PEDF浓度即降低,随时间的增加,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出血性中风组第1、3、7天的VEGF/PEDF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后缓慢降低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出血性中风组发病1、3、7、14、28天的TNF-α、IL-6、IL-8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VEGF、PEDF及VEGF/PEDF比值变化在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TNF-α、IL-6、IL-8浓度变化临床意义有限,提示VEGF/PEDF比值可以作为出血性中风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