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SALCL)穿刺针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经穿刺活检标本确诊为ALK阴性SALCL 4例,对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例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例1,女性,69岁,首发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男性,72岁,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高倍镜下可见标志性肿瘤细胞,细胞质丰富淡染,核包括肾形、马蹄形等多种形态。病例1细胞具有显著多形性;病例2低倍镜下见单行性瘤细胞呈片巢状黏附性生长,形态似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LCA(阳性),CD30(阳性),ALK(阴性),CK(阴性),CD20(阴性),PAX5(阴性),CD45RO(阴性).经分子检测,2例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病例1检测到TP63基因重排,病例2有DUSP22-IRF4基因重排。结论 ALK阴性SALCL临床少见,穿刺活检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多种低分化恶性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识别出标志性肿瘤细胞,合理选择免疫组化抗体是确诊该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对骨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例骨原发性ALCL的影像学特点、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髂骨2例,股骨1例;术前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误诊为感染性肉芽肿2例.影像学检查病灶区呈溶骨性破坏,HE染色示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骨组织,细胞高度异型,核分裂象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0为阳性.结论 骨原发性ALCL十分罕见,影像学诊断对该病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明确诊断还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4.
背景瘤原性的融合基因包括EML4和ALK,分布在2%-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本研究探讨一种能口服,在机体内产生对ALK酪氨酸激酶产生抑制效应的小分子药物—克里唑蒂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筛选后,将82例AKL重新排列的晚期肺癌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入组的患者均接受过既往治疗,予以克里唑蒂尼250mg,Bid,d1-80。通过队列研究评估采用该类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发生ALK重排的发病年龄较无AKL重排患者趋向年轻,大多数患者的病理类型为腺癌,且少有吸烟史。平均治疗周期为6.4个月,采用克里唑蒂尼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7%,其中46例患者部分缓解,1例完全缓解、23例患者病情稳定。截止本次观察结束,77%患者继续服用克里唑蒂尼治疗,预期6个月的无疾病进展的患者比例为72%。研究结果提示该药物可以导致I/Ⅱ度(轻度)胃肠道副反应。结论使用ALK抑制剂对于大部分存在AKL重新排列的肺癌患者可以达到缩小病灶或控制病情的作用。(本研究由Pfizer等公司资助;临床试验编号:NcT0058519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回肠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回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CD30及CD45RO均为阳性,CK和EMA也可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回肠非常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预后良好,但要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7.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0%~40%,是一类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非常异质性的侵袭性B 细胞淋巴瘤[1]。发病中位年龄为60~70岁,但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可发生在结内和结外,原发结外的可高达40%,结外最常见的部位示胃肠道,其实可疑发生在结外任何部位,如皮肤、中枢神经、骨、睾丸、软组织,腮腺、肺、肝、脾、肾等,但是原发于肾上腺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影像学通常表现为肾上腺实质性占位,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一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诊治,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预后。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一例以发热待查入院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例病人体检无特殊异常,血液检查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经肌肉活检与免疫组化证实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由于及时诊断、治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对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要警惕此病的可能,及时进行必要的活检,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在第四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根据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非特殊类型、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DLBCL可分为预后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DLBCL和活化B细胞型(ABC型)DLBCL。根据免疫组化分型,也可将DLBCL分为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的预后因素通过不同的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表现在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的断裂重排、扩增及易位。但这些蛋效应是否影响着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是很确定。本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患者男,56岁,因不规则发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半个月,于1994年7月住南通医学院附院经左锁骨上淋巴结活俭拟“淋巴瘤”予4个疗程COPP方案化疗,体温降至正常,全身淋巴结缩小。于12月外周血发现异常细胞占24%,免疫分型提示为“B淋巴细胞特异标记”;骨髓异常淋巴细胞占15%,组化:POX(-)、PAS(-),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IVB、组织细胞型)。此间歇仍发热,予COPP、COPBLAM各1疗程。1995年2月转入我院,体检:神清,中度贫血,皮肤无紫痫,胸骨无压病,淋巴结(-),心肺(一),腹软,肝脾助下未及。外周血Hb86…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IgH基因重排研究。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DLBCL,用针对IgH单轮扩增引物对DLBCL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60例DLBCL 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1.7%(31/60),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率54.5%(30/55),免疫母细胞型阳性率0.0%(0/3),间变性大细胞型阳性率50.0%(1/2)。结论DLBCL IgH基因重排检出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总检出率,可能与DLBCL中存在IgH可变区体细胞超突变及背景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报道1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55岁的女性患者于2009年6月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接受6个疗程R-CHOP方案化疗和1年评估后出现白细胞计数98.96×109/L。骨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出可疑费城染色体和BCR-ABL基因阳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服用羟基脲治疗1周后,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很快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 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近年才为病理医师所认识,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独特亚型。病理组织学以大细胞多形性为特点,常侵犯淋巴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0阳性。有特别的染色体异位t(2;5)(p23;q35)。由于其组织学的特点,过去常把此病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我院曾收治3例ALCL患者,其中2例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树1女,4岁。因发热半个月伴咳嗽2天入院。查体:体温39°C,呼吸26次/分,脉搏140次/分。神清,面色苍白,颌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4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 48例发病年龄26~78岁,以中老年人男性为主,主要发生于颈淋巴结、锁骨上、腹股沟及腋窝及鼻、咽、肠、睾丸、扁桃体等;37例中心母细胞型,9例免疫母细胞型,2例间变大细胞型;48例DLBCL中CD20肿瘤细胞均阳性,均不表达CD3和CyclinD1.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将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学表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