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标准汤剂指标初步评价不同姜汁炮制方法制得的姜厚朴的质量。方法:通过生姜榨汁、干姜煮汁、生姜煮汁三种姜汁炮制方法制得姜厚朴,每种3批,将9批姜厚朴制成标准汤剂,测定标准汤剂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之和、出膏率等指标,并比较三种炮制方法所得标准汤剂的差异。结果:由生姜榨汁制得的姜厚朴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标准汤剂含量、含量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故选定生姜榨汁为姜厚朴的炮制工艺。结论:该结果与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厚朴炮制方法一致,以标准汤剂指标初步评价姜厚朴饮片的质量为其炮制工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属于药食两用品,作为中药首次收载于《神农本草经》,而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生姜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干姜、炮姜分别是生姜经干燥加工和砂烫后的炮制品,三者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在药物属性和作用特点上却有所不同。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医家对三者的性效和应用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该文从古籍本草考证、现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对生姜、干姜、炮姜(三姜)进行了总结,以系统地综述三姜的性效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其临床应用范畴,为三姜性效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亦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个性化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干姜药源进行考证,认为干姜并非即是干生姜,道地的干姜应由四川、贵州等地药姜的母姜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及其炮制同一药物(厚朴)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对生姜、干姜、厚朴生品、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的挥发油类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干姜中含有的挥发油总量高于生姜,干姜制厚朴挥发油总量也略高于生姜制厚朴;生姜中检测出9种化合物,干姜中检测出38种化合物,有4种化合物为两者共有;厚朴生品中发现16种成分,生姜制厚朴16种成分,干姜制厚朴17种成分,三者共同成分5种,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中两者共有成分14种,其中4种化合物生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干姜制姜厚朴,其余成分均为干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生姜制姜厚朴。结论:干姜和生姜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上有一定区别,研究结果将为生姜、干姜的辅料作用差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姜、干姜临床应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小鹏  杨颖婷 《光明中医》2011,26(12):2566-2568
姜是临床常用药之一。生姜和干姜不仅是加工的不同,在性味、功效都有较大不同,故临床应用也有差别,所以,对于临床初学者来说,总结干姜和生姜的应用规律很有必要。通过总结干姜和生姜对药,理解前人对"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的归纳和掌握历代名家运用干姜和生姜的经验,参考现代药理学对姜的研究对于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姜为常用药物,亦为佐餐之品。经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皮、姜汁六种,习惯称为“姜六药”。六药同出一物,但功效各有差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及临床实践中,结合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总结出“姜六药”的临床应用,以供同道参考。 1.生姜生姜为姜之鲜品,辛而微温,以辛为用,重在发散风寒。故曰“走而不守”。常配麻黄、桂枝、苏叶等治风寒感冒,有发汗解表之功。生姜切碎加红糖适量煮汤热饮服,  相似文献   

8.
总结《本草纲目》论生姜、干姜的药性、用法、功用。李时珍深谙姜性,对姜性论之甚详,有独到见解;对姜的用法,不论是生姜还是干姜,均极为多样;临床用姜多为单方,有配伍者则配方简便,便于应用;用生姜、干姜治病极为广泛,对临床各科疾病,轻重缓急诸证,皆有殊功。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105首处方中用到姜,但姜有生姜、干姜之分,其功用迥异.张仲景用姜有以下特点:解表寒用生姜,温里寒用干姜;散水气用生姜,化水饮用干姜;振胃阳用生姜,温脾阳用干姜;病轻者用生姜,病重者用干姜.  相似文献   

10.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生姜与干姜的基原是同一种植物(姜)的根茎,因加工方法稍有不同而药效不同。生姜的主要成分为姜酚类、姜烯酚类、二芳基庚酸类及其磺化衍生物,其中含量最多的是6-gingesulfonic acid(6.GS)。有的干姜含有磺化衍生物,但姜的新鲜根茎中则无。因此认为磺化衍生物是硫磺熏蒸过程中的产物。本次为确认磺化衍生物的来源,检测了市售生姜、干姜、姜的新鲜根茎及调味品中的磺化衍生物6-G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_((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_((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_((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范新成  倪静 《四川中医》2007,25(11):126-126
真武汤和半夏泻心汤都用了姜,但前者用的是生姜,后者用的是干姜。真武汤用生姜是取其辛温发散、走而不守的特点,使水湿之邪内从小便而出,外从肌表而散。半夏泻心汤用干姜取其温复中阳、辛开寒结、守而不走的特点,达到温胃止呕、和阴除痞之目的。本文重点阐述"姜"在两个方中的妙用,使之用姜不易混淆。  相似文献   

14.
许小雪  郭盛  尚尔鑫  朱悦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1):3594-360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姜-枣药对的方剂信息,分析其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数据,采用Excel软件提取方药信息,并运用R语言、Cytoscape软件对方剂组成、剂量、配比、功效、病证等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47首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涉及中药475种,使用频次9786次,常用药对为生姜-大枣和干姜-大枣,其次为炮姜-大枣、煨姜-大枣、姜炭-大枣。目标方剂共涉及19种功效及63种病证,其中功效以补益、和解应用最为频繁,且生姜-大枣侧重于解表,干姜-大枣侧重于温里;病证以内科病证为首,主要为虚劳、腹痛、感冒等。大枣每人日服量集中于20枚以下,与补益、和解、解表等关联较强;生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20 g,与和解、解表相关联;干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5 g,与温里、和解相关联。生姜-大枣配比以>1为主,与补益、安神、和解相关联;干姜-大枣用于补益、安神时配比<1,用于和解时配比≥1。与生姜-大枣、干姜-大枣高频配伍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有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等药味;核心药物组成有所不同,与生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生姜-大枣-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与干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干姜-大枣-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当归-甘草、干姜-大枣-甘草-肉桂、干姜-大枣-茯苓-甘草。结论 含姜-枣药对方剂功效以补益、和解为主,针对不同疾病姜-枣的剂量和配比需适当调整,与姜-枣药对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  相似文献   

15.
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贾太谊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473000)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生姜/治疗应用姜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但无干姜、生姜之分,统称干姜。而生姜的运用则首见于《本草经集注》,至汉代姜已是常用的中药材,尤以仲景用姜配合...  相似文献   

16.
生姜和干姜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为姜科植物的鲜根茎.生姜具有发散寒、止呕化痰之功能,而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二者均禁用于阴虚内热.血热妄行.孕妇惧服.生姜挥发油含量高其发汗、化痰止咳作用强,干姜由于挥发油含量低而姜辣素或姜酚沸点高不易挥发,性质稳定.所以干姜温中袪寒.回阳救逆作用显著.现将姜及具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就用综合如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姜的多种有效成分可诱发实验动物自发运动抑制,加强镇静催眠药作用,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等.油田正树等报道姜烯酮(Shogaol)、姜酚(Cingerol)、生姜油都能明  相似文献   

17.
【歌诀】温药之王必推姜,生姜辛温散表强,干姜辛热救厥阳,温中痰咳呕逆降。【释义】干姜热性亚于附子,但较附子更为常用。其性辛温燥烈,主入脾胃之经,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必选药,其还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 ℃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姜分生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皮以及鲜姜、沙姜、南姜、黄姜等多种,各有不同的功效。姜在厨房里不止调味,还带着神秘的医学色彩。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图得是,生姜味辛性微温热,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且在中医方中有引经的作用。干姜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作用,煨姜可以温和脾胃,炮姜可以暖中治疗妇科疾病,姜皮可以利水。或许有人会问,冬季吃姜可防寒保暖、温中健胃,而炎热夏  相似文献   

20.
医事小简     
<正> 姜的七种用法余有暇常去中药房,见凋剂某以干姜顶替生姜,余曰不可,调剂不解其故,以为姜本一物,有何异乎?余曰:姜有七种用法,若以羊易牛,则失其治疗意义矣。调剂请述其详。余便曰:一日生姜,即鲜姜又名子姜,辛温走散,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又善能解药毒。二曰煨姜,即将生姜用湿纸包裹,于红火灰中煨之略熟,因嫌其过散而煨之。三曰干姜,亦即老姜,其性守而不走,善于温中散寒而止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