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估在俯卧位下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使用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对肺部呼吸力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容量控制通气(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组和容量控制的反比通气(IRV-VC)组。麻醉诱导后所有患者先使用VCV模式,I∶E=1∶2,俯卧位后VCV组保持不变,IRV-VC组改为I∶E=2∶1。在麻醉诱导后5min(T0)、俯卧位5min(T1)、俯卧位30min(T2)、俯卧位1h(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测量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术后直至出院期间的肺部并发症。结果 IRV-VC组在T2~T4的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intrinsic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iPEEP)均高于VCV组,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和气道平台压(plateau airway pressure,Pplat)均低于VCV组(P<0.05);手术结束时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和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高于VCV组(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 artery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gradient,A-aDO2)和生理无效腔率(VD/VT)均低于VCV组(P<0.05)。两组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俯卧位行腰椎后路手术中使用IRV,可以改善肺部呼吸力学,增加氧合,但并不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喉罩通气下基于驱动压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老年患者围术期肺保护效果的研究。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于2020年5月~2021年11月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190例,患者年龄60~75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组(A组,n=95):小潮气量(VT)6ml/kg(理想体重)+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肺复张手法(RMs);驱动压组(B组,n=95):小VT 6ml/kg(理想体重)+最小驱动压(DP)的个体化PEEP+肺复张手法(RMs)。A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喉罩插管后10min(T1)、1h(T2)、2h(T3)和喉罩拔管30min后(T4)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PEEP滴定成功后10min(T1)、1h(T2)、2h(T3)和喉罩拔管30min后(T4)采集桡动脉血气行血气分析。记录氧合指数(OI)、驱动压力(DP)、平台压(Pplat)、PEEP值、肺顺应性(Cdyn)和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比值(VD/VT)及术后3天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3 气量比值及术后3 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间点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T4时间点氧合指数升高(P<0.05)。结论 喉罩通气下基于驱动压导向个体化呼气末正压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术中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朴  吴敬医  陈美银  陈永权 《安徽医学》2020,41(11):1309-1313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潮气量通气联合肺复张对患者肺氧合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 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择期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潮气量组(L组,n=35)和对照组(C组,n=35)。气管插管后L组给予低潮气量通气,术中间断行手控肺复张;C组给予常规潮气量通气。检测两组患者在入室时(T0)、气腹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及停止气腹后10分钟(T4)时动脉血气;观察并比较T0~T4时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L)和术后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计算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情况。结果 L组T2、T3时MAP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3时HR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2、T3时Ppeak、Pplat低于C组,T2、T3、T4时CL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1、T2、T3时二氧化碳分压(PaCO2)、PETCO2高于C组, T2、T3时Qs/Qt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两组患者通气相关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L通气联合肺复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氧合功能,降低肺内分流,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收集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A组)、丙泊酚组(B组)、右美托咪定组(C组)以及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组(D组)。4组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诱导方式,B组和D组诱导插管后均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4 mg·kg-1·h-1,C组和D组经静脉泵注1.0 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0 min内输注完毕); A组静脉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3组患者单肺通气即刻(T1)、30 min(T2)、1 h(T3)和2 h(T4)时的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 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 术后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发生率。 结果 T1时,4组的OI和RI无显著差异; T2~T4时,4组的OI升高,RI降低,且D组变化幅度最大; 与T1比较,T2~T4时4组全血PMN计数、血清中MPO浓度、XOD活性均明显升高,且D组变化幅度最小; D组术后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发生率较A组、B组和C组均显著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可抑制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时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肺损伤,达到保护肺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双肺通气配合二氧化碳(CO2)充气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单肺通气对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氧合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1~70岁,随机分成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单肺通气组(D组)和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双肺通气配合CO2充气组(S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或进胸)后5 min(T1)、单肺通气(或进胸)后30 min(T2)、单肺通气(或进胸)后60 min(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24 h(T5)、拔管后72 h(T6),观察:(1)氧合指标:T0~T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及动脉CO2分压(PaCO2);(2)炎症因子水平:检测T0,T3~T6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 结果 2组的SpO2和PaO2在T1时升高,T2及T3时下降,而PaCO2在T1,T2及T3时均升高(P<0.05); S组的SpO2,PaO2和PaCO2在T1,T2及T3时均高于D组(P<0.05)。2组的SOD从T3~T6均降低,在T4,T5及T6时S组均高于D组(P<0.05); 与之相反,2组的MDA,TNF-α和IL-1β在T3~T6均升高,在T4,T5及T6时S组均低于D组(P<0.05)。 结论 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双肺通气配合CO2充气可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减少炎性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硬膜外镇痛组(EA组,n=42)、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B组,n=41)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n=41)。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相同,EA组行硬膜外阻滞和硬膜外镇痛,TAPB组行双侧TAP阻滞,PCIA组予PCIA镇痛。术前(T0)、全身麻醉诱导后2h(T1)、术后1d(T2)、术后3d(T3)、术后7d或者患者出院前(T4)分别抽取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3组患者T2 CD4+均比T0显著降低;TAPB组和PCIA组T2 CD4+/CD8+均比T0显著降低;EA组T2总T淋巴细胞比T0显著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PCIA组T1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显著降低。结论 无论何种镇痛技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第1天的T辅助细胞受到明显抑制,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术中NK细胞数量的减少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并复合丙泊酚在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收集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2组,即生理盐水组(S组)及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 μg/kg(输注时间10 min); 2组均行丙泊酚1.0~1.5 mg/kg诱导后连接微量泵以3~5 mg·kg-1·h-1泵注,S组同时泵注生理盐水0.1 mL·kg-1·h-1持续至退镜,D组同时泵注右美托咪啶0.4 μg·kg-1·h-1(即0.1 mL·kg-1·h-1)至退镜。记录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诱导入睡睫毛反射消失时(T1)、进镜至食管(T2)、Oddi括约肌切开(T3)、退镜(T4)、睁眼(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2组的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药至呼之睁眼时间)和术中不良反应(心动过缓、体动、低血压、呼吸抑制)。 结果 与S组比较,D组HR下降幅度较大,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苏醒时间较长(P<0.05),而2组间MA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丙泊酚用量虽高于D组(P<0.05),但2组术中体动、低血压、呼吸抑制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ERCP麻醉诊疗中,相比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术前单次给予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即可满足ERCP手术麻醉的充分镇静镇痛要求,对心率的影响更小、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更低、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缩短,更加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CV-VG通气模式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患者肺保护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VCV组和PCV-VG 组,每组30例。记录气腹前5min(T1)、气腹后 30min(T2)、气腹后60min(T3)、气腹结束后10min(T4)各时点吸气峰压(Ppeak)、气道平均圧(Pmean)、潮气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集各阶段动脉血进行分析,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及无效腔率(VD/VT);于诱导后、术毕及术后24h采集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肺损伤标志物CC16和KL-6,此外,随访患者术后3天肺部并发症(PPCs)情况。结果 与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2~3时点Ppeak、Pmean、PaCO2、PA-aDO2、VD/VT、 MAP及HR均显著增高(P<0.05),Cdyn和OI降低(P<0.05);T1~4时:PCV -VG组较VCV组Ppeak明显降低(P<0.05),而Cdyn更高(P<0.05),两组Pmean、PaCO2、PA-aDO2、OI、VD/VT、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后比较,两组术毕及术后24h的CC16和KL-6血清含量上升(P<0.05),同一时点PCV-VG组CC16和KL-6值较VCV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3天两组PPCs发生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中,PCV-VG通气模式可通过降低吸气峰压、提高肺顺应性来减少血清中肺损伤特异性指标水平,不逊于传统VCV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联合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的个性化营养干预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12月庐江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70例胃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开展营养干预,观察组基于PG-SGA和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开展个性化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T1)、干预第3天(T2)、干预第7天(T3)、干预第14天(T4)时营养状态和T1~T4期间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T4期间,两组胃癌化疗患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身体总水分(TBW)、肌肉量(LM)、去脂体质量(FFM)及体质量(W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T1~T4期间,观察组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 g/L、谷草转氨酶>40 U/L、谷丙转氨酶>40 U/L以及≥2级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G-SGA联合生物电阻抗相位角分析技术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更有利于改善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麻醉意识深度指数 (cerebral state index, CS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监测儿童静脉麻醉深度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CSI用于儿科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A组,3~6岁)25例和学龄组(B组,7~15岁)35例,ASA I~Ⅱ级,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mg/kg、芬太尼1μg/kg全身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设定BIS目标值为65,采取闭环模式自动调整丙泊酚泵注给药速度,瑞芬太尼0.25~0.33μg/(kg·min)持续泵注。记录两组患儿入室时(T1)、诱导完成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30min(T4)、60min(T5)、90min(T6)、停药时(T7)、拔除气管导管时(T8)、出室前(T9)的CSI、BIS,并记录苏醒期T7~T9时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MOAA/S (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值。结果 A组T1~T2诱导期、T3~T6维持期、T7~T9苏醒期CSI与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9和0.78(P<0.05);T1~T6时CSI低于BIS(P<0.05),T8~T9时CSI高于BIS(P<0.05);T7~T9的CSI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7(P<0.05),BIS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P<0.05)。B组诱导期、维持期、苏醒期CSI与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4和0.69(P<0.05);T1、T3~T5时CSI低于BIS(P<0.05),T8~T9时CSI高于BIS(P<0.05);苏醒期CSI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7(P<0.05),BIS与MOAA/S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5(P<0.05)。A、B组山形图示两组CSI与BIS在维持期一致性好,苏醒期一致性弱。结论 CSI与BIS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静脉麻醉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IS在苏醒期能更好反映意识水平的变化,可用于评估3岁以上儿童静脉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否能减少老年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手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OLV手术的老年患者94例,年龄60~85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7例),即试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同时招募同年龄段的20例健康志愿者。麻醉开始前行左侧SGB,阻滞成功后开始麻醉诱导。患者入室后面罩吸氧5min(氧流量2L/min),记录此时rSO2为基础值,记录星状神经节阻滞前(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min(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后(T4)各时点的HR、MAP、PaO2、PaCO2以及rSO2。记录术中rSO2的最低值(rSO2min)和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比[rSO2 max(%)]。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出院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志愿者相隔8天完成2次认知量表测试,计算学习效应。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抽取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中S-100β蛋白浓度并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内脑卒中、心肌梗死、痴呆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S组左侧rSO2在T1时明显增高(P<0.05),S组右侧、C组左右侧rSO2在T2时明显降低(P<0.05);S组左侧rSO2在T1、T2时高于S组右侧及C组左右侧(P<0.05);S组左侧rSO2 min高于右侧及C组左右侧(P<0.05),S组左侧rSO2下降幅度低于右侧及C组左右侧(P<0.05);C组术后3天 MMSE、MoCA评分明显降低(P<0.05),S组术后3天 MMSE评分高于C组(P<0.05),S组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能改善老年OLV手术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保护患者术后神经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气腹期的影响。方法将90例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单次组、持续组及对照组,其中单次组于麻醉诱导前单次静注右美托咪定,持续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比较各组构建气腹前(T0)、气腹达到压力后即刻(T1)、5 min(T2)、10 min(T3)、20 min(T4)及40 min(T5)时的相关情况。结果持续组NI及HR在T1~T3显著降低,均低于同组T0时(P<0.05),且持续组NI水平在此时间段内波动程度更大;T4~T5时NI水平恢复至与T0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1~T4时段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NI水平(P<0.05)。持续组SBP、DBP水平在T1~T3时段逐渐升高(P<0.05),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单次组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持续组上述指标水平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前单次静注0.6 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缓解气腹构建后血流动力学波动以及促进患者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不同。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40)与全身麻醉(GA)组(n=40)。NB组先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0ml), 随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 GA组直接静脉诱导, 插入气管导管, 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TCI泵注。分别记录两组入室麻醉前(T0)、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即刻(T1)、切皮(T2)、止血带1h(T3)、松止血带5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5)、术后6h(T6)、术后24h(T7)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6、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6、24、48h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评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术后48h行床旁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苏醒时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 MAP在T1、T3、T5、T6时点GA组均明显高于NB组(P<0.05)。GA组在T1、T3、T5、T6时点MAP均高于T0(P<0.05)。T4期GA组低于NB组(P<0.05)。GA组HR在T1、T3、T5、T6时点均高于T0(P<0.05)。GA组和NB组T4时点HR均高于T0时点(P<0.05)。SpO2在T6、T7时点NB组均高于GA时点(P<0.05)。术后6、12hVAS NB组低于GA组(P<0.05), 但24hVA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降低在6、24h时发生率GA组高于NB组(P<0.05)。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GA组(P<0.05)。GA组有15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8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5例肺不张, 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异常Q波, NB组有2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适合实验犬左心耳封堵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22只行国产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左心耳的拉布拉多犬随机分为戊巴比妥钠组和陆眠宁联合戊巴比妥钠组(联合组),每组11例。戊巴比妥钠组给予3%戊巴比妥钠1ml/kg腹腔注射,联合组给予陆眠宁0.1ml/kg肌内注射联合3%戊巴比妥钠0.5ml/kg腹腔注射。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术中使用麻黄碱提升血压,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提升心率。观察注药后5(T1)、10(T2)、15(T3)、30min(T4)各时间点镇静镇痛肌松评分;记录术前(t0)、术始5min(t1)、10(t2)、20(t3)、30(t4)、60(t5)、90(t6)、120min(t7)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实验犬苏醒时间、进食时间。结果 与戊巴比妥钠组比较,联合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减少;T4镇静、镇痛、肌松评分均显著降低;t3~t7 MAP、HR显著增高;睁眼、进食时间均提早。结论 陆眠宁复合戊巴比妥钠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对实验犬左心耳封堵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托宁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中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 Ⅰ组(对照组),Ⅱ组(长托宁组),Ⅲ组(哌替啶组)。观察三组患者术中寒战的发生率及严重分级;记录静脉注药前1min(T0)、静脉注药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T5)、30min(T6)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情况;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注药前1min(T0)、注药后30min(T6)、麻醉后30min(T7)和手术结束时(T8)体温变化情况。结果 Ⅱ组、Ⅲ组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0%、7.5%,显著低于Ⅰ组的65%(P<0.01),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寒战严重程度分级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Ⅲ组用药后下降明显,与Ⅰ组和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体温,三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静脉注药后,发生恶心呕吐6例(15%),嗜睡5例(12.5%),明显高于Ⅱ组和Ⅰ组(P<0.05)。结论 麻醉前预防性静脉注射长托宁(0.01mg/kg)具有预防术中寒战发生的作用,效用与预防性静脉注射哌替啶(0.5mg/kg)相似,但长托宁无类似哌替啶的呼吸抑制作用,且无哌替啶高发生率的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对血压、心率、体温无影响,在临床预防术中寒战的应用中优于哌替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 病人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01~ 2016-12 择期行腭咽成型术的病人
40 例,术中依据不同机械通气模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 例,A 组采用间歇正压通气( IPPV) ,VT
= 10mL/kg,f = 10~ 12 次/min; B 组采用IPPV 加PEEP( 5cm H2O) ,VT= 6mL/kg,f = 12~ 15 次/min,术中根据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调整呼吸频率。记录入室( T1) 、麻醉插管后20 min( T2) 、拔管后20 min( T3) 的动脉氧
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A-aDO2) 、气道峰压( Ppeak) 、平均气道压
( Pmean) 、动态肺顺应性( Cdyn) 以及MAP、HR。结果: 与A 组相比,T3 时B 组PaO2明显升高( P< 0.05) ,AaDO2
明显降低( P<0.05) ,T2 时Cdyn 明显升高( P<0.05) ,其他各时点A、B 两组呼吸参数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循环方面与A 组比较,B 组各时点HR 和MA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B 组病人低氧血
症、高碳酸血症较A 组发生率低( P<0.05) ,肺感染与肺不张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保护
性通气策略对全麻下OSASH 病人的呼吸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不明显,应在临床上
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坤鹏  赵雪  陈慧  何莹  张月英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9):173-176,106
目的 探讨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楔形切除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连续ESPB镇痛组(E组)和静脉镇痛组(P组),每组32例。E组于麻醉诱导前行ESPB并置管,术后行连续ESPB镇痛,镇痛泵配方为0.3%罗哌卡因240ml,运行方案5ml/h。P组不做干预,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6mg+0.9%NaCl注射液稀释至100ml,运行方案2ml/h,单次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评估术后1h(T1)、6h(T2)、18h(T3)、24h(T4)、48h(T5)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ELISA法检测麻醉前(T0)、术后1h(T1)、6h(T2)、24h(T4)血清IL-6、IL-10含量。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术后镇痛补救药物用量。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组T1~5时点静息及咳嗽VAS均低于P组(P<0.05)。与T0比较,两组T1、T2、T4时点血清IL-6、IL-10含量增高(P<0.05)。E组血清IL-6含量在T2、T4时点低于P组(P<0.05),血清IL-10含量在T1、T2、T4时点高于P组(P<0.05)。E组术后镇痛补救药物用量少于P组(P<0.05)。E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组(P<0.05)。结论 对于胸腔镜手术患者,连续ESPB比PCIA(舒芬太尼2μg/kg)能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气腹压力对侧卧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视神经鞘直径的影响。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n=30),即气腹压力为12mmHg(1mmHg=0.133kPa,A组)和气腹压力为15mmHg(B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种类和剂量一致,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记录气管插管后1min(T0)、侧卧折刀位即刻(T1)、气腹后10min(T2)、气腹后30min(T3)、气腹后60min(T4)、手术结束后10min(T5)6个时间点MAP、HR、PetCO2、右眼ONSD,同时记录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眼痛、头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3~4时两组MAP、HR、PetCO2、右侧ONSD均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T3~4时B组HR、PetCO2、右侧ONSD明显高于A组,T2~4时B组MAP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侧卧折刀位腹膜后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力12mmHg和15mmHg均可增加患者视神经鞘直径,但15mmHg气腹压力对患者视神经鞘直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改良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62例,年龄45~70岁,体重 46~85kg,ASA分级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改良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R组将止血带绑于患者右上肢,在术前24h、术前12h、麻醉诱导后进行缺血预处理,每次对止血带充气加压使上肢缺血5min,随后恢复血流5min,如此进行3个循环。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1h(T1)、6h(T2)、12h(T3)、24h(T4)、48h(T5)采集静脉血样检测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记录心脏复跳方式和心脏复跳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R组T3~T5时cTnI浓度降低,cTnI>20ng/ml和cTnI>30ng/ml人数减少,心脏自动复跳率升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改良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anterior 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at the lateral supra-arcuate ligament, 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Q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各31例。记录术前(D0)、术后24h(D1)及48h(D2)QoR-40评分;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静息与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手术时长;记录术后48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组患者术后QoR-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T组患者(P<0.05);Q组患者术后T2、T3、T4、T5时间点静息及运动时疼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P<0.05)。结论 与TAPB比较,QLB-LSAL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