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SIB)提供呼气末持续正压(PEEP)设备,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在转运新生儿重型肺出血的临床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需转运新生儿重型肺出血36例,在气管插管解除气道梗阻、止血、纠酸、抗休克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SIB+PEEP阀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观察患儿病情加重、并发症发生,监测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通气时间的血气值。结果:100%转运成功,转运途中病情无恶化,无1例气漏、持续肺动脉高压,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气PH、PaO2、PaCO2、PaO2/FiO2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1,表明治疗后肺的通气、换气有明显改善;治愈30例(83.33%),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后死亡6例(16.67%)。结论:手控高频持续正压通气转运新生儿重型肺出血方法可靠、有效、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方英岳 《大医生》2023,(11):32-34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血清学指标和血气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干预,根据PS初始剂量不同将患儿分为A组(PS初始剂量为250 mg/kg,22例)、B组(PS初始剂量为200 mg/kg,28例)及C组(PS初始剂量为100 mg/kg,30例)。记录3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及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清炎症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A、B组患儿整体疗效均优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患儿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PaO2水平和PaO2/FiO2  相似文献   

3.
席娥  李慧荣  席艳  庞银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672-2674+2679
目的 分析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灌洗、气管滴注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榆林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MAS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震荡通气联合PS气管灌洗、气管滴注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高频震荡通气单独治疗组(单独治疗组)两组,每组4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好转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吸入氧浓度(FiO2)均高于治疗前(P<0.05),PaCO2、氧合指数(OI)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的PaO2、PaO2/FiO2均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PaCO2、OI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单独治疗组的72.5...  相似文献   

4.
曾庆科 《大医生》2023,(8):22-24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阳朔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2例NRD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儿使用PS联合NCPAP治疗,对照组患儿使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住院情况、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酸碱度(pH)值]、治疗前后呼吸功能[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呼吸频率(RR)]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2、pH值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PaO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2...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微创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新生儿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予以PS微创给药治疗,按照通气模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与对照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H值]、呼吸指标[呼吸频率(RR)、呼气末气压]、治疗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与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OI、pH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 h,两组RR、呼气末气压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通气治疗时间、全静脉营养时间、呼吸困难与气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PPHN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B组采用米力农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C组采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比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超声心动图及肺动脉参数、氧合指数(OI)、吸入氧浓度(FiO2)、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B、C组患儿的PSAP、PaCO2低于A组,B、C组患儿的PaO2、SaO2测定值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儿的PSAP、PaO2、PaCO2、SaO2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心功能不全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BiPAP治疗组(观察组)32例和常规吸氧治疗组(对照组)28例,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包括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等]、呼吸频率(RR)、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变化,比较2组患儿需要机械通气比例及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aO2/FiO2、PaCO2、Lac、RR、HR、LVEF、NT-proBN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或P<0.001);对照组治疗后PaO2/FiO2、Lac、RR、NT-proBN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出血( pulmonary hemorrhage )是新生儿时期危重疾病,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病死率高达98.42%[1]。随着呼吸机持续正压通气等NICU技术的应用,新生儿肺出血病死率已有显著降低[2],但在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仍高达40%~74.59%[3-4]。因此,及时将肺出血的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运到有呼吸支持设备的NICU医院至关重要,而转运途中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也正是呼吸支持。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已配备的机载呼吸机性能远不能满足救治严重肺出血新生儿的需求;不少地区甚至完全不具备任何新生儿转运所需的机械通气设备;新生儿自动充气式复苏囊(self-inflating bags,SIB)仍然广泛用于新生儿复苏[5]及转运。但是,SIB提供呼气末持续正压通气( 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的临床应用却少有报道。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年开始使用SIB+PEEP阀持续正压通气转运危重新生儿,取得满意效果,现对2005年5月用SIB+PEEP阀高频持续正压通气成功转运新生儿严重肺出血1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探讨SIB高频持续正压通气在转运新生儿肺出血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轻度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清丰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中重度成人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并维持核心温度(肛温)在37.5℃,研究组采用轻度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7 d死亡率、呼吸机监测指标[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 rs)、气道阻力、呼吸末正压(PEEP)、平台压(Pplat)]、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氧代谢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氧摄取率(O2ER)]。结果:研究组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脱机时两组Cst rs、PaO2/FiO2均升高,PEEP、Pplat、VO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应用于重症肺部感染拔管后序贯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重症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机械通气拔管后,观察组采用HFNC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氧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后呼吸功能指标[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前、治疗6 h、12 h及24 h的血气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统计两组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24 h后R值降低,观察低于对照组,SPO2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与对照组;治疗6 h、12 h及24 h的PaO2/FiO2值和PaO2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aCO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3月7日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应急病区住院的41例COVID-19并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的基础上,按是否进行侧卧位通气将患者分为侧卧位组(24例)和仰卧位组(17例)。统计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轻症化率、HFNC或NPPV时间、气管插管发生率、住院时间、压疮发生情况等预后指标。 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3~79岁,平均(60.9±11.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RR、PaO2/FiO2、PaCO2和MA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HR、RR、MAP较治疗前下降,而PaCO2、PaO2/FiO2上升,其中PaO2/FiO2在第5天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侧卧位组:(166.4±45.4)mmHg vs(253.0±66.0)mmHg,仰卧位组:(183.8±54.4)mmHg vs(227.4±62.8)mmHg,P均<0.05,1 mmHg=0.133 kPa]。2组间比较,侧卧位组在治疗后第1天RR较仰卧位组降低(P=0.006);侧卧位组的中、重度ARDS患者PaO2/FiO2在治疗后第5天较仰卧位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58.5)mmHg vs (221.6±64.9)mmHg,P=0.043]。2组HFNC或NIV时间和气管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侧卧位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7.2)d vs (21.5±9.8)d,P=0.028],ICU住院时间也短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6.3)d vs (16.9±11.0)d,P=0.021],侧卧位组病死率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 % vs 23.5 %,P = 0.047)。 结论侧卧位通气能改善COVID-19并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自行设计分体式俯卧位通气垫,探讨其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分体式俯卧位通气垫包括头肩垫、髋部垫、手肘垫、腿垫4个部分。便利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1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并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使用分体式俯卧位通气垫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软枕将头部和胸部抬高的传统俯卧位通气方式。比较两组氧合情况(PaCO2、氧合指数)、操作用时、治疗时长及不良事件(压力性损伤、人工气道弯折、人工气道滑脱)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PaCO2为(30.37±2.41) mmHg(1 mmHg=0.133 kPa)、氧合指数为(288.23±19.34) mmHg;对照组的PaCO2为(38.93±3.59) mmHg、氧合指数为(197.53±45.22) 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操作用时为(3.60±0.56) min,治疗时长为(46.20±3.40) h;对照组操作用时为(5.63±1.00) min,治疗时长为(33.23±2.69) h,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3.3%,人工气道弯折发生率为0;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53.3%,人工气道弯折发生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人工气道滑脱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 结论 使用分体式俯卧位通气垫能有效延长俯卧位通气治疗时间,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SpO2/FiO2)是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临床结局可靠的无创检测指标。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221例ARDS患者,收集其入院后24 h内的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FiO2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pO2/FiO2与PaO2/FiO2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SpO2/FiO2、PaO2/FiO2和APACHEⅡ评分ROC的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PaO2/FiO2和SpO2/FiO2呈高度相关(R2=0.641,P<0.001)。PaO2/FiO2、SpO2/FiO2、APACHEⅡ评分预测ARDS患者院内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586(95%CI:0.498~0.674,P=0.051),0.644(95%CI:0.503~0.681,P<0.05),0.782(95%CI:0.717~0.846,P<0.05)。 结论SpO2/FiO2可替代PaO2/FiO2作为预测ARDS患者临床结局可靠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丙泊酚干预急性呼吸衰竭(ARF)行无创机械通气(NIV)躁动患者的镇静作用情况。 方法将118例ARF行NIV治疗的躁动患者分为布托啡诺组(57例)及丙泊酚组(61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输注布托啡诺和丙泊酚,维持镇静躁动评分(SAS)于3 ~ 4分,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咪达唑仑及芬太尼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呼吸频率、pH值、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aO2 / 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使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1.2 ± 0.5)分vs.(1.3 ± 0.7)分]、SAS评分[(3.5 ± 0.4)分vs.(3.6 ± 0.5)分]、VAS评分[(1.8 ± 0.3)分vs.(1.7 ± 0.3)分]、呼吸频率[(20.1 ± 6.4)次/ min vs.(21.3 ± 4.4)次/ min]、pH值[(7.41 ± 0.06)vs.(7.40 ± 0.06)]、FiO2 [(0.40 ± 0.12)vs.(0.42 ± 0.11)]、PaO2 [(97 ± 40)mmHg vs.(95 ± 40)mmHg]、PaO2 / FiO2 [(290 ± 48)mmHg vs.(282 ± 51)mmHg]及PaCO2 [(34 ± 8)mmHg vs.(35 ± 7)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87、1.194、1.809、1.194、0.905、0.945、0.311、0.808、0.836,P = 0.377、0.235、0.072、0.235、0.367、0.347、0.756、0.421、0.4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V不耐受评分、SAS评分、VAS评分、呼吸频率、FiO2和PaCO2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pH值及PaO2 / FiO2较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均< 0.05)。布托啡诺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咪达唑仑使用情况(44 / 57 vs. 48 / 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38,P = 0.845);而芬太尼使用情况(4 / 57 vs. 49 / 61)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9 / 57 vs. 26 / 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007、10.169,P < 0.001、= 0.001)。其中,两组患者的低血压(2 / 57 vs. 16 / 61)及低血容量(1 / 57 vs. 13 / 61)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37、4.213,P = 0.042、0.040)。 结论与丙泊酚相比较,持续静脉输注布托啡诺可以减少ARF行NIV躁动患者芬太尼的需要量,并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压力对脂多糖诱导的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组(ARDS组)、机械通气低驱动压组(L组)、机械通气一般驱动压组(M组)、机械通气高驱动压组(H组),每组各8只。气管内滴注脂多糖6 mg/kg复制ARDS动物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对L组、M组及H组实施相应的机械通气策略4 h。比较5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组织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以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 结果5组大鼠PaO2、PaCO2、肺组织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血清IL-6、PCⅢ表达水平、塌陷肺泡所占比例以及膨胀肺泡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5.054、5.316、14.306、84.940、93.379、41.983、49.343、123.433,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L组和H组PaO2、肺组织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血清IL-6以及塌陷肺泡所占比例与ARD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H组PaCO2表达水平和膨胀肺泡所占比例与ARD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L组PCIⅢ表达水平较ARDS组显著降低(P < 0.05);H组PaO2、血清IL-6、PCⅢ表达水平、塌陷肺泡所占比例以及膨胀肺泡所占比例与ARD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在小潮气量通气下,较低的驱动压力能够改善脂多糖诱导的肺内源性ARDS大鼠的气体交换,减轻肺水肿,降低炎症反应;当驱动压过高时可能引起肺过度膨胀,甚至诱发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试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O2、SaO2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2、OI、FiO2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IL-8、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急性呼吸衰竭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后仍存在低氧状态者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高流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方式(鼻导管、面罩),高流量组则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比较2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1、8、24 h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2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氧疗舒适度、耐受性,无创机械通气使用率,48 h再插管率的差异。 结果高流量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h:(20.6±3.2)次/分 vs (24.5±3.7)次/分;8 h:(21.5±3.6)次/分 vs (20.6±3.2)次/分;24 h:(20.9±3.4)次/分 vs (24.9±4.2)次/分,均P<0.05],PaO2/FiO2及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O2/FiO2:1 h:(241.5±32.6) mmHg vs (213.5±30.7)mmHg;8 h:(252.5±28.6)mmHg vs (228.1±30.7)mmHg;24 h:(261.5±32.6)mmHg vs (230.5±30.7)mmHg;SaO2:1 h:(96.7±3.6)% vs (92.6±4.3)%;8 h:(96.3±3.8)% vs (93.2±4.3)%;24 h:(96.4±3.6)% vs (93.3±3.9)%;均P<0.05],舒适度和耐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1±0.4)分 vs (3.1±0.4)分;(3.0±0.3)分 vs (1.4±0.3)分,均P<0.05],无创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4% vs 45.4%,P<0.05),2组患者48 h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 vs 13.6%,P>0.05)。 结论经高流量氧疗可更好地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拔除后的低氧状态,且有更好的舒适度和耐受性,并能降低患者无创机械通气使用率,可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的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游离钙(iCa)和氧合指数(PaO2/FiO2)联合快速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在识别成人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抢救室的147例脓毒症患者及158例主要诊断为非脓毒症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iCa、PaO2/FiO2、qSOFA等指标),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校正患者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混杂因素,得到脓毒症组(n=93)和非脓毒症组(n=93)患者,比较PSM前后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将匹配后数据集(n=186)作为训练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诊断效能分析,比较新发低钙血症、PaO2/FiO2、qSOFA及三者联合模型在识别成人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将原数据集(n=305)作为验证集代入联合模型进行验证,并比较联合模型与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间的差异和一致性。结果PSM前后脓毒症患者iCa、PaO2/FiO2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SM前:Z=-5.138,Z=-7.743;PSM后:Z=-3.505,Z=-4.817,P<0.001),qSOFA分值高于非脓毒症组(PSM前:Z=-7.089;PSM后:Z=-4.149,P<0.001),iCa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SOFA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呈负相关(r=-0.338、-0.243、-0.271、-0.281、-0.269,P<0.05),联合模型在训练集(n=186)中识别成人脓毒症患者的AUC为0.777,95%CI为0.711~0.835,敏感度为74.19%,特异度为73.12%,阳性似然比为2.76,阴性似然比为0.35,在验证集(n=305)中识别成人脓毒症患者的AUC为0.836,95%CI为0.790~0.876,敏感度为77.55%,特异度为77.85%,阳性似然比为3.50,阴性似然比为0.29,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大于新发低钙血症、PaO2/FiO2及qSOFA分值(P<0.001),与SOFA进行McNemar检验提示P=0.904、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554(P<0.001)。结论新发低钙血症、PaO2/FiO2、qSOFA分值与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脓毒症有回归关系,其中新发低钙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与iCa、PaO2/FiO2及qSOFA单独使用相比,三者联合模型在识别成人脓毒症中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创吸痰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8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雾化吸入联合传统吸痰治疗,观察组实施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吸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衢州市中医医院ICU收治的90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HFNC-无创正压通气交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28 d病死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呼吸频率、心率以及痰液黏稠度等。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1.1% vs. 73.3%,χ2= 4.865,P= 0.027)、PaO2 [(79 ± 15)mmHg vs.(69 ± 14)mmHg,t= 3.006,P= 0.003]及pH值[(7.53 ± 1.01)vs.(7.04 ± 1.06),t= 2.245,P= 0.027]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8.6 ± 1.6)d vs.(10.4 ± 2.5)d,t= 4.091,P < 0.001]、气管插管率(6.7% vs. 24.4%,χ2= 5.414,P= 0.020)、PaCO2 [(52 ± 13)mmHg vs.(70 ± 13)mmHg,t= 6.564,P < 0.001]、呼吸频率[(77 ± 8)次/min vs.(88 ± 9)次/min,t= 6.310,P < 0.001]及心率[(17.6 ± 3.0)次/min vs.(19.0 ± 2.9)次/min,t= 2.238,P= 0.028]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20例、Ⅱ度13例、Ⅲ度1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Ⅰ度9例、Ⅱ度15例、Ⅲ度2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876,P= 0.049)。 结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运用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交替疗法是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