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主要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和免疫系统,导致感染者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受损、免疫功能缺陷等神经病理性改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病毒蛋白对于病毒的病理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HIV-1的感染机制、HIV-1病毒蛋白及其对细胞膜通道的调制作用,以期为治疗AIDS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明杰  曹小洁  尹泽钢  范进   《四川医学》2024,45(1):90-94
<正>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之间的一种动态界面,严格控制两者间的物质运输,保护CNS免受外来大分子或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BB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基膜及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等成分组成[1-2]。BBB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一同构成了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BMECs区别于其他血管内皮细胞的独特表型以及细胞间的TJs是BBB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3]。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其他细胞形成外围屏障,维持BBB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控制着BBB的通透性,并可清除脑内的有害物质[4]。BBB各重要组分以及因BBB受损而聚集于此的炎性细胞和介质可通过不同方式维持、破坏或修复BBB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相似文献   

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主要侵犯人体淋巴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综合征.HIV具有嗜神经性,可侵犯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细胞.约70%~80%的AIDS患者可伴神经系统病变[1-2],其中7%~20%可以首发神经症状[3].与HIV感染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有HIV亲神经所致的原发感染、CNS的机会性感染、原发或转移的肿瘤.许多机会性感染可以累及脑,但最多见的依次为弓形虫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或结核瘤、乳多泡病毒(JCV)感染引起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巨细胞病毒感染等[4-5].脊柱结核和横贯性脊髓炎是最常见的脊髓机会性感染.HIV感染后侵犯CD4+的T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导致淋巴细胞死亡,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6];CD4+的T细胞数量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减少和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与机会感染发生频率呈负相关,CD4细胞计数小于200个/mm3与CD4细胞计数大于200个/mm3相比,机会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本文就HIV感染所致的常见颅内机会性感染,从病毒、非病毒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CNS机会性感染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当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后,会导致一系列CNS相关性疾病的发生。近几年的研究发现,PKC信号通路在血脑屏障的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研究PKC信号通路在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的阐明血脑屏障损伤的机制,为血脑屏障损伤相关的CNS性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老龄化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衰老是散发型AD的主要危险因素,近些年AD血管假说也备受瞩目。衰老和血管疾病引起的慢性脑灌注不足,直接损害脑实质细胞和血脑屏障(BBB)。BBB功能障碍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一氧化氮失调等,间接介导了慢性脑缺血的神经毒性作用,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总结AD中以血管功能障碍为基础的内皮介导机制,揭示AD病理损伤机制间的恶性循环,对于寻找新的AD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存在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 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屏障.BBB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阻止大部分血液运载的溶质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 避免CNS受到损害, 从而有效维持着CNS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 BBB也阻碍了大部分治疗性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治疗.因此, 如何安全、可逆地开放BBB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 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 (focused ultrasound-microbubbles therapy, FUS-MB) 能够瞬时、局部和可逆、无创地开放BBB, 开辟了颅内疾病的靶向给药治疗的新途径.对以FUS-MB技术打开BBB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神经屏障(blood-nerve barrier,BNB)是一种类似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屏障系统,选择性地限制血液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BNB在神经病变中会出现通透性等方面的改变,深入了解BNB对于治疗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BNB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BNB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及意义,以及BNB与药物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先天感染一病毒感染先天性病毒感染是指母亲对子一代的垂直传递感染。这种感染有如下四种方式:1、经卵感染:病毒对生殖细胞的感染。已知鸡的白血病病毒即为此种传递方式,而人的经卵传递尚不了解,这将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2、经胎盘(子宫内)感染:感染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典型的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包涵体病(CID),还有许多病毒即现在所说的先天性病毒感染症几乎均属于子宫内感染。3、产道感染:分娩时在产道接触病毒而感染,如新生儿疱疹即为此种感染。另外,近年来对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9.
登革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登革(DEN)病毒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变化及病毒在CNS内的传播方式。方法 用2型登革病毒(DEN-2)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进行脑内接种,电镜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DEN病毒在CNS的分布、增殖及感染细胞的病变特点。结果 在感染早期,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胸浆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病毒颗粒,随着感染的进展,子代病毒主要分布在神经元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在感染晚期,典型的神经突触及有髓和无髓的神经纤维中均可见病毒颗粒,其中有些病毒颗粒有与突触前膜事倾向。在感染过程中,被感染的神经元逐渐出现空泡变性,进而溶解、死亡。结论 经脑内接种的登革病毒可能通过脑脊液播散,侵入脊髓灰质,并在神经元内增殖;并且,除组织间隙外,从神经元到神经元的传播途径可能参与登革病毒在CNS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HIV/SIV侵入中枢神经系统(CNS),造成严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引发艾滋病相关的神经认知性障碍(HAND)。尽管有效地使用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ND在慢性感染者中的发病率仍然很高。通常认为,HIV/SIV在感染早期即可通过感染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或破坏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CNS,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几种比较公认的假说,包括病毒直接入侵假说、单核/巨噬细胞入侵假说、T细胞诱导假说和液相入胞假说。本文将就HIV/SIV入侵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脑屏障(BBB)破坏作为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的上游或下游事件促进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BBB特征的维持依赖于星形胶质细胞(AC)介导的胶质-血管耦合。AD时,AC极性状态及旁分泌功能改变,影响胶质-血管耦合,可能参与BBB破坏进程。近年来,水通道蛋白4(AQP4)的极性分布及Sonic Hedgehog(SHH)信号在AC介导的胶质-血管耦合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文章从AC的AQP4极性分布及旁分泌SHH因子在BBB特征中的作用及AC病理改变与BBB破坏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提出改善AC对Aβ的反应,调控胶质-血管耦合将是保护BBB防治A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强效的中枢兴奋剂,因其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的兴奋作用而导致滥用,可卡因的长期摄入可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和药物依赖性。此外,可卡因滥用者常因共用针具和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等高风险活动而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自噬(Autophagy)是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调控途径,可维持细胞能量稳态和调节细胞生长,是细胞死亡或存活的重要仲裁者,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可卡因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和相关神经毒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可卡因与自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生物基因突变与环境选择的结果。病毒作为必须在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病毒的变异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变异株可改变其生物学特性,从而改变其致病性,产生免疫耐受或免疫逃逸,导致持续感染、改变病毒感染的种属或组织嗜性、产生耐药性甚至改变寄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株感染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HBV变异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机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治疗病毒感染的策略和方法有重要意义。HB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由于它的基因组在…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的外源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一种神经嗜性病毒)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及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重PCR检测技术在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和检测到的相应病原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采集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275例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咽拭子样本,使用RespiFinder~?SMART 22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该试剂盒是基于多重PCR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并区分22种有关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结果 275份样本中有245份(89.1%)检测出病毒感染为阳性,其中160份为单一病毒感染,59份为多重病毒感染,17份为肺炎支原体阳性,9份为肺炎衣原体阳性。最常见的是鼻病毒77份(28.0%)、腺病毒45份(16.4%)和呼吸道合胞病毒34份(12.4%)。在28份(10.2%)样本中检测出流感病毒。检出副流感25份(9.1%),冠状病毒15份(5.5%),博卡病毒12份(4.4%),人偏肺病毒9份(3.3%)。鼻病毒(28.0%)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而呼吸道合胞病毒(12.4%)是下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患儿的多重病毒感染与其临床表现的严重呼吸道症状有一定的关联性。结论运用多重PCR技术可以在实验检测中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体,较之普通单重PCR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对于快速诊断呼吸道多重病原体感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感染的细胞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来源,应被免疫系统识别和破坏,病毒感染包括HIV基因组进入感染细胞染色体的整合作用。只有杀死感染细胞才能消灭病毒。感染细胞可以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传递病毒,中和抗体对这种传染方式不起作用。感染细胞可以继续潜伏,并能表达很少的病毒抗原,它能逃避免疫细胞识别。可以鉴定数个独立的HIV血清型和亚型。它们都要被合并到一种疫苗中去。在宿主特殊部位发生HIV感染(如直肠),要求局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脏病(VHD)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组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感染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CVB3感染的疾病发病机制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病毒的侵害,同时还涉及到机体通过免疫介导的自身损伤。少数由CVB3感染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由于CVB3病毒致VHD发生的复杂机制可导致VHD治疗中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们仍需对CVB3与VHD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保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血-脑屏障(BBB)可阻止大多数化合物从血液流向大脑,从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正常功能。但在疾病状态下,BBB可出现病理性开放,不同疾病引起BBB通透性增高的机制不同。随着BBB研究的快速进展,其破坏机制逐渐被认识,将有助于明确BBB的保护策略并防治与BBB相关的疾病,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治疗药物通过BBB进入CNS的难题。作者就血-脑屏障病理性开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玲 《医学综述》2000,6(10):473-474
<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活性很强的自由基气体,在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使分子。近些年来,对CNS中NO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NO在CNS中分布很广泛,几乎没有脑区缺乏。NO在CNS既是神经递质,又是神经信使分子,它以逆行递质参与突触的可塑性和长时程增强(LTP)过程,与学习记忆、神经发育、睡眠、神经元死亡等有关。许多证据表明,NO对CNS具有双重作用,现就NO对CNS的双重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霖  方凤 《医学综述》2005,11(7):626-628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因其引起急性症状和死亡并有后期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听力系统和视觉系统受损而得到重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治疗很可能在未来的CM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先天性CM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疗,重点是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