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肠缺血/再灌注时会引发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而氧自由基在肠道中可引起肠道细胞的脂质过氧化、DNA损伤、蛋白质变性、钙超载、信号转导异常、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变化。氧自由基清除剂可缓解氧自由基对肠的损伤。通过对氧自由基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的了解,医师能够更充分地对肠缺血疾病进行系统性的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自由基在肠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向莲  杨拯  徐艳  张晓  荣成 《医学综述》2008,14(13):1926-1928
本文对胃肠道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及产生进行简要概述,着重描述了其在肠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机制。肠缺血/再灌注时会引发大量自由基的产生,而活性氧自由基在胃肠道中可引起细胞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酶失活、DNA的断裂、线粒体损伤。活性氮自由基尤其是NO可与活性氧自由基相互作用,促进自由基的进一步损坏,破坏胃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对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C57BL/6L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环孢素A+肠缺血再灌注组(CsA+IIR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IIR模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行Chiu’s病理学评分;检测肠组织湿干重比;观察组织凋亡并计算细胞凋亡率;检测肠组织中干扰素(IFN)-β、乳酸(LD)及丙二醛(MDA)含量。在体外,将Caco-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环孢素A+缺氧复氧组(CsA+HR组)。通过缺氧12 h后复氧4 h建立体外HR模型。检测细胞钙离子含量、mPTP开放程度及胞质线粒体DNA(mtDNA)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IR组Chiu’s病理学评分与湿干重比显著增高;凋亡细胞增多;IFN-β的mRNA水平明显增高;LD及MDA含量明显增加,而使用mPTP抑制剂CsA可显著抑制小鼠IIR引起的上述指标增高。同时在体外HR后,Caco-2细胞钙离子含量明显增加,mPTP开放显著增加,胞质mtDNA释放增加,而C...  相似文献   

4.
肠缺血预适应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有效预防措施,对心肌也有保护作用。肠缺血预适应的确切机制尚禾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是预适应的刺激促使腺苷、缓激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通过不同信号转导途径被释放,从而激活了线粒体ATP敏感的K^+通道,发挥缺血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智英  吴学东 《医学综述》2012,(24):4128-4130
肠缺血/再灌注通过一系列发病机制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肠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外关于引起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前瞻性研究仍不多,因此明确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并预防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肝功能损伤有长远的意义。近年来,肠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从肠道屏障损伤、肠缺血以及再灌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鱼藤酮是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体I的经典抑制剂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当鱼藤酮作用于活体的动物或细胞 时,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ROS生成增加,蛋白质、脂质、核酸遭受氧化损伤。以线粒体与ROS的生成、鱼藤酮促 线粒体ROS生成机制、鱼藤酮促DNA损伤机制为中心,阐述鱼藤酮致线粒体氧化损伤的相关作用和机制;同时探讨 鱼藤酮作用下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及其可能存在的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一旦发生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缺血后再灌注能明显减少组织器官梗死面积,但同时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研究显示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强大的保护作用.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抑制胞内钙离子超载,激活线粒体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减轻炎性发应等来减少组织细胞死亡以实现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镜下观察两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可使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尤其是线粒体出现明显损伤;缺血再灌注2h出现的神经元水肿、线粒体肿胀等损伤是可逆的;再灌注6h受损神经元增多,细胞器减少,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嵴断裂;再灌注12h神经元损伤更为严重,残存的线粒体崩解呈空泡状.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内Ca2 超载、NOS增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肠粘膜屏障是正常肠道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中常见伴随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刺激下肠黏膜细胞的损伤机制还不明确,骨形成蛋白(BMP)信号通过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调控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各型BMP蛋白所表达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不够完善,各型BMP蛋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下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各不相同。研究BMP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将有助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对BMP信号通路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强  梁志鹏 《医学综述》2009,15(7):990-99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机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的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有关,同时还受一些基因的调控。本文就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和基因调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心腩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溶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脑缺血后再灌注期间组织损伤加重及各种继发改变已日益受到重视。线粒体作为细胞的核心细胞器之一,其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 njury,IRI)中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水平。现对脑IRI过程中mtDNA的影响进行概述。1脑IRI与mtDNA1.1脑IRI脑IRI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指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王阳阳  冯志杰  郝晓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60-166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与各种活性氧的生成、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内质网应激和钙超载等机制有关。应用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抗氧化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1及抗凋亡基因疗法等可抑制细胞凋亡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器官移植不可避免的反应过程,其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细胞凋亡、氧自由基生成、免疫系统活化、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其中先天免疫是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关键环节,而巨噬细胞是肾脏缺血性先天免疫早期重要的起动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双剑作用.因此,在早期减轻巨噬细胞的浸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能通过多途径作用减少移植肾内的巨噬细胞浸润,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4.
缺血-再灌注会导致线粒体通透转换孔(MPTP)的开放,通道的低水平开放和随后的关闭,会导致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及其他前凋亡分子,如果开放无限制继续,会导致离子稳态失衡,引起一系列细胞死亡的瀑布式反应。缺血-再灌注期间直接或间接的抑制MPTP开放,对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近期发现,MPTP短暂的低水平开放对其后的再灌注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作者着重对MPTP的组成及机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通透改变和与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作一综述,以寻求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QA)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用缺糖缺氧4 h/复氧24 h处理PC12细胞作为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5-diCQA (50 μmol/L) 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5-diCQA(50 μmol/L)+缺血再灌注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 PC12细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LDH释放量及ROS含量显著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1,5-diCQA+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细胞LDH释放量及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1,5-diCQA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以上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diCQA通过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细胞器,除了管控细胞的能量制造和代谢外,线粒体还能参与细胞的抗感染、凋亡以及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当外界环境或者细胞内部的有害刺激对线粒体造成应激反应时,线粒体会将包含其自身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线粒体基质释放到细胞质中。胞质内的mtDNA作为一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会激活不同的DNA模式识别受体,诱发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环化 GMP-AMP 合成酶(cGAS)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关键DNA受体,可通过催化形成第二信使cGAMP(2′3′-cGAMP)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依赖的信号通路。除了可抵抗病原微生感染,cGAS-STING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肿瘤和衰老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讨论线粒体应激中释放的mtDNA如何激活cGAS-STING固有免疫信号通路以及与此相关的疾病,以期推动线粒体在固有免疫作用中的基础研究,并为以线粒体为靶点进行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莹  付学军  卢艺  邹良玉  曹旭  褚晓凡 《广东医学》2012,33(14):2045-2047
目的研究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QA)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用缺糖缺氧4 h/复氧24 h处理PC12细胞作为PC12细胞缺血再灌注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5-diCQA(50μmol/L)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1,5-diCQA(50μmol/L)+缺血再灌注组。应用酶标仪测定各组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 PC12细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LDH释放量及ROS含量显著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1,5-diCQA+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细胞LDH释放量及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1,5-diCQA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以上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diCQA通过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手术、肝移植或休克等的常见并发症,其诱发的免疫反应及释放的免疫因子导致患者肝脏等脏器功能损伤,影响术后各器官功能恢复,最终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风险。因此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发现,辅助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自然免疫过程,Th17/Treg平衡破坏将导致肝脏损伤易感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钙及维拉帕米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新西兰白兔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维拉帕米保护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缺血前、缺血60min和再灌注30min血清LPO及肠粘膜线粒体内钙浓度变化和肠粘膜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IPd)肠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9只实验兔随机分为2组:肠缺血再灌注组(皿组,n=9)和肠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治疗组(LGr组,n=10)。用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经川芎嗪保护的各实验兔肠管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IIR组家兔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后肠组织超微结构明显受损,肠粘膜上皮细胞及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LGT组肠组织超微结构比IIR组明显改善。结论 小肠缺血再灌注造成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川芎嗪对肠组织超微结构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