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螺钉穿透关节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文献,从原发性以及继发性螺钉穿透关节面两方面,总结螺钉穿透关节面发生率、危险因素,探讨避免螺钉穿透关节面方法和技术措施等.结果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螺钉穿透关节面整体发生率高达11%~3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肱骨头置换加锚钉线重建肩袖治疗老年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肱骨头置换加锚钉线重建肩袖治疗34例老年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34例肱骨头假体位置良好,肩关节对应关系良好。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28例大、小结节骨痂形成;6例大、小结节未见骨痂形成,考虑与患者年龄较大、骨质疏松有关。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2例,良19例,可3例,优良率为91.18%;34例肱骨头假体位置良好,肩关节对应关系良好,肱骨大、小结节均愈合;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84°~110°(97°±13°),水平位内旋68°~86°(77°±9°)、外旋60°~70°(65°±5°)。结论 肱骨头置换加锚钉线重建肩袖治疗老年Neer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经j角肌胸大肌入路采用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18例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患者,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4岁(57~74岁).骨折Neer分型:均为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3 d(5~11 d).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0~125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350 mL.18例患者术后获35~45个月(平均40.6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10~14周).2例患者发生Ⅱ~Ⅲ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发生Ⅳ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平均为84.2分(67~94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3.3%.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64.0°±29.0°,体侧外旋平均为40.5°±21.3°,内旋达T7~T8(L2~T5).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保护了肱骨头及骨折端的血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经j角肌胸大肌入路采用AO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18例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患者,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4岁(57~74岁).骨折Neer分型:均为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3 d(5~11 d).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0~125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350 mL.18例患者术后获35~45个月(平均40.6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2周(10~14周).2例患者发生Ⅱ~Ⅲ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发生Ⅳ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平均为84.2分(67~94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3.3%.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64.0°±29.0°,体侧外旋平均为40.5°±21.3°,内旋达T7~T8(L2~T5).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其固定确切,保护了肱骨头及骨折端的血供.  相似文献   

5.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9~68岁,平均54.5岁.新鲜闭合性骨折3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 d;T型接骨板加重建钢板固定术后5个月松动、骨折延迟愈合1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Neer分型,其中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9例;肱骨干骨折采用AO分型,A1型3例,A2型5例,Bl型lO例,B2型3例,B3型6例,C1型7例,C3型1例.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肘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2例,3周内自行恢复:术后6个月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二期行肱骨头置换;出现肱骨头均匀缩小1例,肩关节慢性轻度疼痛2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29例,1例行肱骨头置换;术后12个月29例全部达骨性愈合.无退钉或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6例,良19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按肘关节HSS功能评分优16例,良14例,优良率100%. 结论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3)个月。术后继发内翻角平均2.9°(0°~4.6°),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内翻畸形发生。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平均83.6(69~88)分;优11例,良3例,功能不佳1例。术中置入Calcar螺钉者术后继发内翻角度明显小于未置入Calcar螺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具有固定确切、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术后继发的肱骨头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同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7例.其中锁定接骨板(LCP)13例,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4例.自体髂骨植骨11例,人工骨植骨6例.结果 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5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按Neer标准)优良率达87.5%,元肱骨头坏死及骨不连接发生.结论 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但治疗中应注意:保护肱骨头血运及解剖复位结合植骨后的可靠固定和正确的患肢主被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随机抽取的30例明显移位的肱骨2部分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5例应用髓内钉固定,另外15例应用锁定接骨板固定。结果影像学比较,髓内钉固定组的颈干角平均为124°。锁定接骨板固定组平均为120°。6个月随访时,髓内钉固定组的肩关节外展角度平均为134°.锁定接骨板固定组平均为1410。2组肩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髓内钉固定或者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2部分骨折均能达到固定满意、肩关节活动好的临床效果。2组术后并发症虽然无显著性差异,但髓内钉固定操作难度大,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肱骨近端三或四部分骨折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三或四部分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较大争议。对移位不明显和稳定骨折,保守治疗、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缝线捆扎及髓内钉固定的疗效较好;对不稳定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锁定接骨板更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对肱骨头缺乏软组织附着或技术上不可能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则应考虑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一般而言,三部分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较好,四部分骨折行锁定接骨板与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则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肱骨头血供情况、年龄、骨量及健康状况等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难以有效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待更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适应证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对11例合并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头假体置换术,并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总体优良率82%.无一例关节再脱位及手术并发症,患者主观均满意.结论 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术中修复肩袖和大小结节,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辅助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锁定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临时复位固定下MIPPO技术锁定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结果术中出血量50~100 ml,手术时间50~120 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7例,功能复位25例。无感染、骨不连、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27例,良3例,差2例;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25例,良4例,差3例;肩关节活动度:上举145°~180°30例、90°~144°2例,前屈45°~90°32例,后伸20°~40°27例、0°~19°5例,内收20°~40°31例、0°~19°1例,外旋45°~60°26例、0°~44°6例,内旋45°~70°29例、0°~44°3例;肘关节活动度:屈135°~150°29例、90°~134°3例,伸5°~10°25例、0°~4°7例。结论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下,采用MIPPO技术锁定钢板前置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骨折愈合快、术后肩关节功能良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AO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室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 对11例平均年龄42岁的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保护小结节内侧的骨膜连续性,仅在结节间沟外侧进行显露,肱骨头复位后骨缺损处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PImDS接骨板板内固定.结果 经平均20个月的随访发现1例肱骨头坏死,坏死率为9.1%.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150°、外旋20°、内旋Th12,JOA评分平均91分.结论 利用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外翻嵌插四部分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治疗的11例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72岁。评估术后情况、肩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6分;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前屈角度166°,平均外展角度166°;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2分;前臂、肩及手快速残疾调查评分平均18.9分。随访过程中无病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螺钉切出或其他内固定失败。 结论注射式人工骨植骨一方面填塞外展嵌插复位后造成的骨缺损,另一方面提高螺钉的把持力,可有效解决近端螺钉切出的问题,解剖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人工骨植骨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外展嵌插四部分骨折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肩关节骨性缺损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制作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模型并逐渐增加缺损程度;以盂肱关节旋转中立位、60°外展位为起始位置,逐渐增加外旋角度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发生前肱骨头前移距离;保持盂肱关节外展60°,分别在旋转中立位及外旋60°位时增加轴向应力,直至盂肱关节脱位,测量脱位前肱骨头的应力强度变化。结果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程度增加,外旋角度增加,肩关节稳定性下降,肱骨头位移不断增大,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旋转中立位时,肱骨头应力强度随着骨缺损增大而不断增大,正常应力强度从1.68 Mpa迅速增加至4.62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盂肱关节外展60°、外旋60°时,正常应力强度为1.94 Mpa,骨缺损时迅速增加至6.65 Mpa,各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肩关节不同缺损时,其接触力学特性证实了对肩关节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肩关节不稳定现象十分突出。结论随着肩胛盂及肱骨头缺损范围的增大,肩关节稳定性不断下降,肱骨头位移和应力强度不断增加,以致发生提前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 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分型属于3部分或4部分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8例(关节置换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患者骨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疗效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及加速康复经验。 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速康复理念始终贯穿于术前病情评估、术中细节处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整个治疗过程中。术后随访,内固定组有27例术后3个月时达到骨愈合,1例因术后2个月时外伤再发骨折行翻修手术,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患肢悬吊,术后5个月时达到骨愈合。关节置换组8例患者均在术后3 ~ 4个月达到术后骨性愈合,术后无肩峰骨折及肩胛骨骨折病例。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组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 结论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加速康复治疗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治过程中,对术后疗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R-HS)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8例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前内侧压缩,即关节盂后缘撞击肱骨头前侧形成R-HS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44.5±12.3)岁(范围,30~70岁);左侧2例,右侧6例;急性损伤7例,陈旧性损伤1例;4例合并肩袖损伤,包括全层撕裂1例和部分撕裂3例。1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20%,且未合并肩关节其他损伤者,在臂丛麻醉下行闭合复位,肩关节外展枕制动;7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在20%~40%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经前入路修复后盂肱关节仍有后脱位趋势,加用改良Judet入路);4例因复位困难选择改良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因合并肩胛盂后下方骨折而选择改良Judet入路。7例手术患者中,4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PHILOS钢板固定,2例采用单纯空心螺钉固定,1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McLaughlin手术锚钉修复。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7例手术患者中,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肱骨近端骨折均骨性愈合;1例于术后2周确诊肩关节感染,行肱骨头切除及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等待行肩关节置换,切口二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8.4)个月(范围,9~3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23.8°±30.1°(范围,90°~180°),外展124.4°±34.2°(范围,80°~180°),外旋(中立位)36.9°±20.9°(范围,0°~70°),内旋(中立位)58.8°±10.9°(范围,50°~80°)。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83.5±12.1)分(范围,70~95分);VAS评分,其中7例为0~3分,1例为4~6分。1例手术患者术后9个月随访时CT检查虽显示肱骨头部分缺血性坏死征象,但肩关节活动良好,故未予以处理。8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肩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R-HS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对缺失面积<20%者可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治疗,对缺失面积20%~40%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欧阳永生  黄善武 《骨科》2016,7(1):45-48
目的:探讨内侧柱有效支撑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72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按照肱骨近端骨折块有无内侧柱有效支撑分为支撑组(38例)和无支撑组(34例)。术后随访测量两组患者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并采用Neer评分法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72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者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分别为(1.35±0.63)mm和(6.14±2.84)mm,支撑组明显小于无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P=0.012)。两组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76.5%,支撑组明显高于无支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25)。支撑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无支撑组发生3例螺钉松动,4例螺钉穿出关节面,螺钉穿出关节面者均行二次手术取出或更换螺钉。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能完全支撑肱骨头,内侧柱有效支撑可以更好地维持复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行锁定钢板内固定保头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4例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1~59岁,平均39.2岁;右侧8例,左侧16例;本组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按Neer分型:三部分6例,四部分18例;肱骨头前脱位21例,肱骨头后脱位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 结果本组患者获随访12~37个月,平均19.7个月;手术时间69~113 min,平均82.3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平均197.5 ml;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骨折获得临床愈合,1例患者术后半年发现感染,后分期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2例患者出现肱骨头坏死,但患者自觉可耐受未行特殊处理。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82°~165°,平均136°;后伸活动范围20°~45°,平均40°;外展活动范围87°~170°,平均147°;内旋活动范围L5~T9水平,平均L1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79.17%。 结论对于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行锁定钢板内固定保头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也是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The risk of injuring important anatomic structures or interfering with mo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by transcutaneous pinning of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humerus was investigated in 12 cadaver shoulders and in 23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In the cadavers, pinning of the proximal humeral shaft from laterally more than 20 mm below the surgical neck did not injure the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in any case. Pin insertions into the humeral head medial to the intertubercular groove endangered the cephalic vein and interfered with shoulder function by transfixing the subacromial bursa and by restricting internal rotation. Lateral pinning did not carry such risk. In the patients closed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confirmed the low risk of neurovascular injuries. Lateral pinning of the humeral head resulted in an unrestricted passive mobility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of the anesthetized patient, whereas anterior pinning carried the risk of mechanical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nal rot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植骨与半肩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3型、4型)共60例,其中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植骨患者28例(A组),半肩关节置换患者32例(B组)。随访期间测量肱骨头高度、颈干角。患肩评价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3~18个月,A组平均(15.5±1.8)个月,B组平均(15.2±2.2)个月;末次随访A组在Constant肩关节评分、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高于B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数少;术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B组更有优势;术后影像学评估,B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及颈干角变化与A组无明显差异;根据Paavolainen方法,A组优良率大于B组。 结论同种异体腓骨植骨重建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术中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能有效支撑肱骨头,预防肱骨头塌陷及螺钉穿出,较半肩关节置换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更低的并发症。在解决疼痛方面,肩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