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细胞器,也是细胞内活性氧类的来源。线粒体通过线粒体网络结构稳态驱动细胞生成和凋亡,由裂变和融合的平衡决定。线粒体动力学异常可影响线粒体功能,促进细胞凋亡,并可参与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多器官疾病的发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可导致心脑血管、血液、肾脏等多器官损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以慢性间歇性低氧为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动力学异常亦可能参与OSAHS导致的多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其主要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糖、高脂肪、高能量食物的量不断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现如今,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之一。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可维持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发现,线粒体分裂与融合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糖尿病相关微血管损伤。本文讨论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相关分子机制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为未来糖尿病相关微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在生产腺苷三磷酸的同时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个体氧自由基的积累,造成线粒体结构功能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受损出现氧化磷酸化障碍,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丧失动力引发衰老。而mtDNA特殊的结构使其易被攻击,积累大量的突变,最终加速衰老的发生发展。mtDNA突变呈增龄性积累,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衰老有关的衰退性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脾虚证模型大鼠腓肠肌损伤情况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SPF/VAF级)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饮食失节联合游泳劳倦法复制脾虚证模型,对照组予以正常饲养。定期观察并记录2组大鼠的外观表征、体质量、饮食量和粪便含水率。实验第2、3、4周末,测定各组大鼠的游泳力竭时间、抓握力、尿D-木糖排泄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腓肠肌湿质量,HE染色观察腓肠肌病理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胃动素、胃泌素、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腓肠肌组织中柠檬酸合酶、Ca2+-ATP酶、IL-1β、IL-6、TNF-α含量。实验第4周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腓肠肌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腓肠肌切割型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 3)阳性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2~4周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抓握力、腓肠肌湿质量和尿D-木糖排泄率下降(P<0.05,P<0.01),粪便含水率增加(P...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线粒体是体内主要的产能细胞器和细胞氧化应激感受器,在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损伤可致线粒体活性氧生成、线粒体DNA损伤及线粒体自噬异常,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凋亡及衰老,参与COPD的发病机制与进展。本文就线粒体损伤在COP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以线粒体为新靶点,为COPD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CI)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已证实,SCI后伤段脊髓细胞的线粒体出现了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而这些异常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加重脊髓的继发性损伤。本文总结了SCI后线粒体功能障碍产生的各种机制,以期为脊髓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自噬作为参与细胞代谢和细胞器更新的调节机制,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粒体自噬作为细胞靶物特异性自噬的一种,可识别和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实现线粒体的质量控制.线粒体主要通过Parkin依赖途径和非Parkin依赖途径调节自噬,从而影响机体的机能.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叶芃  程帆 《医学综述》2022,(4):643-648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常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由于肾脏IRI的发病涉及氧化应激、炎症、自噬及凋亡等复杂机制,临床中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线粒体是一种参与调控机体稳态平衡的细胞器,除为机体提供ATP外,在肾脏IRI的发生与进展中也起重要调控作用,其中以线粒体活性氧类产生、线粒体...  相似文献   

9.
<正>线粒体被普遍认为是细胞能量生产的“工厂”,在真核细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氧条件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作为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大约90%是在线粒体中通过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途径产生,以满足细胞对生物能量需求[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已经成为真核细胞的中心信号枢纽[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慢性缺氧环境中心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H9c2心肌细胞,将其于缺氧环境下培养7 d (94% N2,5% O2),建立心肌细胞慢性缺氧模型。将心肌细胞根据不同处理分为缺氧对照组(HC),20 U/mL重组人 EPO(rhEPO)处理缺氧组(HE)和20 U/mL rhEPO+ eNOS shRNA干扰处理缺氧组(HR)。以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数量变化;RT‐PCR检测线粒体D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 检测eNOS总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p‐eNOS)变化。结果 rhEPO显著增强eNOS磷酸化水平,增加线粒体数量及其DNA相对拷贝数(P<0.05);而同时采用shRNA干扰eNOS后,HR组eNOS总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较HE组降低(P<0.05),同时线粒体数量及其DNA相对拷贝数较 HE组减少(P<0.05)。结论 eNOS的磷酸化激活是EPO增强慢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重要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鱼藤酮是线粒体呼吸链上复合体I的经典抑制剂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当鱼藤酮作用于活体的动物或细胞 时,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ROS生成增加,蛋白质、脂质、核酸遭受氧化损伤。以线粒体与ROS的生成、鱼藤酮促 线粒体ROS生成机制、鱼藤酮促DNA损伤机制为中心,阐述鱼藤酮致线粒体氧化损伤的相关作用和机制;同时探讨 鱼藤酮作用下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及其可能存在的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经有效治疗并恢复血流后,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线粒体自噬在肠IRI的病理过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粒体自噬是一把“双刃剑”,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肠IRI的程度,在轻度肠IRI的病理改变中,发挥着减轻IRI的作用,而在严重肠IRI的病理改变中,发挥着加重IRI的作用。线粒体自噬在肠IRI中的调控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PINK1/Parkin信号通路、BNIP3/NIX 信号通路、FUNDC1信号通路、Beclin1信号通路。随着研究的深入,线粒体自噬在肠IRI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越来越清晰,为肠IRI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线粒体损伤在Rett综合征(RT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6例Rett综合征患儿及9例正常对照血小板与无线粒体DNA的ρ°细胞融合,用极谱法评价融合细胞氧自由基水平,用流式细胞计测定细胞凋亡率,应用电镜和TUNEL观察细胞凋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RTT患儿组抗氰呼吸较正常对照组增高23%(t=4.76,P<0.01),应用100μmol/L的H2O2刺激融合细胞6h后,细胞凋亡率正常组为(3.6±1.1)%,RTT患儿组为(9.9±2.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30,P<0.01),电镜和TUNEL均证实凋亡.结论线粒体DNA转移后RTT患者融合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氧自由基水平增多,RTT融合细胞对过多氧自由基的凋亡易感性增高,线粒体损伤在RTT发病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申玲  贾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293-129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锰对大鼠肝脏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MnCl2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2、8、32 g/kg MnCl2溶液,每天1次,连续30 d后取大鼠肝组织测定线粒体PT孔、线粒体膜肿胀度、线粒体膜电位、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羟自由基(O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各组间肝线粒体PT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P<0.05);MnCl2高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光密度均低于其他3组(P<0.05~P<0.01)。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中、高剂量组肝线粒体SDH均下降(P<0.01),且MnCl2中、高剂量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与对照组和MnCl2低剂量组相比,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上升(P<0.05)。MnCl2高剂量组肝线粒体OH·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MnCl2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线粒体GSH-PX显著降低(P<0.05)。结论:锰可导致线粒体氧化损伤,引起大鼠肝线粒体PT孔开放、膜电位下降,SDH、GSH-PX降低,细胞色素C、OH·显著升高,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胞受损可使线粒体(MT)产生过量活性氧(ROS),引起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而ROS又可反作用于MT,造成线粒体DNA(mtDNA)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以脂质累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凋亡和局部炎症反应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氧化损伤是其发病机制之一.mtDNA氧化损伤可通过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改变脂质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在家兔不稳定斑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家兔2周,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内皮,假手术组仅暴露动脉但不进行拉伤。术后10周以蝰蛇毒和组胺进行两次药物触发,第2次药物触发后24 h处死动物、取材。计数破裂斑块的数量。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斑块中巨噬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斑块破裂数量明显增多、斑块面积较大,泡沫细胞数量较多,脂核较大,纤维帽较薄,炎细胞浸润较多。模型组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百分比、血清炎症相关因子CRP、MCP-1及TNF-α的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球囊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是不稳定斑块模型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立论依据】 原发性高血压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均存在线粒体动力学的异常与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于内皮功能障碍之前,而内皮功能障碍发生于原发性高血压之后。 【设计思路】 首先,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情况。然后:改变正常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动力学,观察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其次,将正常大鼠施加相应应激因素,使其向原发性高血压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定时测量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线粒体动力学情况以及大鼠血压变化,来寻找以上三者发生异常的因果关系。最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线粒体功能,观察大鼠血压的改善情况。 【实验内容】 首先,分别取正常大鼠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检测两组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融合相关基因OPA1L、MFN1、MFN2的表达情况;分裂相关基因FIS1、DRP1的表达情况。然后,使用转染技术降低正常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相应影响线粒体动力学基因的表达,检测eNOS的表达情况;BH4的含量;ROS与ONOO-的含量。再通过转染技术使上述表达下降了的基因再次恢复表达,同样测上述指标。其次,给正常大鼠高脂质食物、限制其行动并使其一直处于恐惧中,在其向原发性高血压发展的过程中,定时监测大鼠血压变化;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融合相关基因OPA1L、MFN1、MFN2的表达情况;分裂相关基因FIS1、DRP1的表达情况;eNOS的表达情况;BH4的含量;ROS与ONOO-的含量。最后,给予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与饥饿处理,观察线粒体动力学与血压的变化。 【材料】 SD大鼠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 【可行性】 所涉及指标及依据背景,均有文献支持。使用的技术均为常规实验技术。 【创新性】 首次研究线粒体动力学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小动脉内皮细胞中的改变,首次提出线粒体动力学异常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与线粒体动力学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寻找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与治疗上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线粒体泛素连接酶1(mitochondrial ubiquitin ligase 1,Mul1)对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源Mul1基因过表达和敲减的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大鼠心肌细胞H9C2。将阴性对照组、Mul1过表达组、Mul1过表达空载体组、Mul1敲减组和Mul1敲减空载体组细胞分别进行常规培养(5%CO2、21%O2)和缺氧培养(5%CO2、94%N2、1%O2)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利用CBM智能细胞检测平台动态观察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与相应的各常规培养组相比,缺氧培养后各组H9C2细胞存活率均下降、细胞形态明显改变,细胞器受到损伤。缺氧培养后,与阴性对照组和Mul1过表达空载体组相比,Mul1过表达组细胞状态差,细胞存活率下降(P均<0.05);Mul1敲减组与阴性对照组和Mul1敲减空载体组相比细胞状态较好,存活率上升(P均<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Mul1过表达...  相似文献   

20.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重症医学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明确线粒体损伤在脑缺氧缺血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保护线粒体成为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及抗细胞凋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然而对于线粒体损伤的靶向治疗仍然没有明确的方向,研究发现线粒体缺氧诱导基因结构域蛋白-1a(Higd 1a)在损伤的脑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加,且在缺氧早期,Higd 1a可以起到对脑细胞的保护作用,这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