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L组(0.15mg/kg)、M组(0.30mg/kg)、H组(0.50mg/kg)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各24例,在麻醉诱导时给予。记录术前1天(D1)、术后1天(D2)、术后3天 (D3)、术后5天(D4)、术后7天(D5)的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scale,SAI)评分、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depression scale,MADRS)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手术时长等数据。记录从麻醉结束至拔管时间,记录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24h内谵妄、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头晕、嗜睡、镇痛补救率。结果 D3时,H组较其他3组有更低的SAI评分(P<0.05);与D1时比较,C组、L组、M组的D4、D5时SAI评分明显下降(P<0.05);H组D3、D4、D5时SAI评分下降(P<0.05);D3、D4时H组MADRS评分较另外3组降低(P<0.05);与D1时比较各组的MADR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H组瑞芬太尼消耗量较其他3组降低(P<0.05);4组患者术后谵妄、PONA、补救镇痛、头晕嗜睡、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3天的SAI及MADRS评分,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刘自由  李倩倩  翟明玉  章敏  谢言虎  杨佳 《安徽医学》2022,43(11):1301-1304
目的 观察薄荷液对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试验组手术结束前30分钟使用薄荷液5滴湿润呼吸回路过滤器;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分钟用生理盐水5滴湿润呼吸回路过滤器。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术后24h PONV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补救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眩晕、嗜睡、咽喉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h 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眩晕、嗜睡、咽喉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荷液对预防甲状腺手术患者PONV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马一鸣  陈宏亮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6):117-120,126
目的 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行PKP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节段数分为单节段组(n=60)与多节段组(n=63)。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94例。两组在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30例(共43个椎体),总渗漏率为24.39%,均为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手术椎体新发骨折共29例,再骨折率为23.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PKP在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疼痛减轻及术后并发症上与单节段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行疼痛评分及健康状况评分,并观察患者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及PKP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复位,PKP较PV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吐措施对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产妇围生期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4年8月~2015年8月于笔者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150例产妇,产妇年龄25.6±4.8岁,体重65.5±9.5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两组:多模式镇吐组(M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75例。两组产妇均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1mg/kg以预防注射痛。M组产妇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5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托烷司琼2mg,于结扎脐带后静脉注射丙泊酚0.5~1.0mg/kg,术毕给予托烷司琼2mg及帕瑞昔布钠40mg。C组产妇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5min及结扎脐带后均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术毕给予昂丹司琼4mg及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产妇术中恶心、呕吐(IONV)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并观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产妇术后24h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结果 与C组比较,M组产妇未发生IONV或PONV例数升高(P<0.05),而恶心、呕吐及使用镇吐药例数均降低(P<0.05)。M组产妇恶心、呕吐程度低于C组(P<0.05)。M组产妇术后24h内的VAS及PCIA泵按压次数均低于C组(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多模式镇吐措施可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产妇围生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张彦芳  薛朝霞  胡珊  李晓洁  谢浩文 《安徽医学》2022,43(10):1192-1196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术(RF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PTN患者10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热凝组(RFT组,n=48)和球囊压迫组(PBC组,n=56)。通过电子病历、电话随访获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1、3、6、12月有效率,术后单发面颊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角膜不适、口唇疱疹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小于12个月与大于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147,P<0.001)。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和6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月PBC组有效率高于R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6.005,P=0.014)。RFT 组术后单发面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口唇疱疹及角膜不适发生率均低于PBC组(χ2=5.992、13.691、4.321、5.286,P<0.05)。随访小于12个月,PBC组术后复发率(14.29%)低于RFT组(31.25%)(P<0.05);随访大于12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T和PBC均能有效治疗PTN患者,PBC远期疗效优于RFT;RFT 术后不良反应少,但短期复发率高于PB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在妇科单孔腹腔镜治疗良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妇科良性肿瘤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围术期时间(肠道准备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前肠道准备时间(t=2.332,P=0.022)、首次下床活动时间(t=2.461,P=0.016)、肛门首次排气时间(t=2.324,P=0.023)、住院时间(t=2.401,P=0.019)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χ2=5.156、P=0.012),腹胀(χ2=4.588、P=0.032)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结论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在妇科单孔腹腔镜治疗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中能够缩短患者围手术期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咽喉部表面麻醉在老年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方法 选择拟行左心耳封堵术患者2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S组,n=14)和右美托咪定组(M组,n=14)。S组腹股沟局部浸润麻醉,M组1%盐酸丁卡因咽喉表面麻醉2次,右美托咪定泵注负荷剂量0.5~1.0μg/kg 10min后改为0.3μg/(kg·h)泵注维持,铺巾后腹股沟局部浸润麻醉。记录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MAP、HR、SpO2)的改变,置入食管超声镜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VAS,Ramsay及BCS评分。结果 S组患者术中HR、MAP、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M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Ramsay及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术中与术后VAS评分高于M组,Ramsay及BCS评分低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咽喉部表面麻醉可以安全用于左心耳封堵术,有效降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Dex)复合低浓度罗派卡因(Rop)股神经阻滞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肌力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ACLR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30)和对照组(B组,n=30)。A组以0.125% Rop 20ml+Dex 25μg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B组以0.25% Rop 20ml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分别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徒手肌力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4、8、12、18、24h)疼痛程度及股四头肌肌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补救情况,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4、8、24h相似(P>0.05),术后12、18h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追加镇痛药患者两组例数相似(P>0.05),A组追加镇痛药用量低于B组(P<0.05)。术后4、12、18、24h两组肌力相似(P>0.05),术后8h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对照组5例,观察组心动过缓2例。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少局部麻醉药术后镇痛浓度。与单纯Rop比较,Dex复合低浓度Rop股神经阻滞,能为ACLR患者提供相似的镇痛,作用时间更长,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LB组)和常规镇痛对照组(C组),每组各30例。QLB组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阻滞完善后,在全麻下手术;C组患者在常规全麻后手术,术毕均使用舒芬太尼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维持术后48 h内咳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PCIA累计用量及术后补救镇痛发生率,术后4、8、12、24、48小时的咳嗽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相关并发症,包括瘙痒、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及QLB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QLB组和C组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构成、身高、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QLB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QLB组在瑞芬太尼用量、48 h内PCIA累计用量、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QLB组在瘙痒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以提供有效镇痛,明显减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且降低明显镇痛相关并发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汪毅  叶春芳  章洪志  邹欣  冯杜浒  华萍  祝妮  陈立建 《安徽医学》2020,41(12):1434-1436
目的 观察瞳孔直径测量法指导术中瑞芬太尼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的5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瞳孔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瞳孔组利用瞳孔尺测量瞳孔直径指导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对照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由麻醉医师根据经验决定。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瑞芬太尼用量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瞳孔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为12.00%、呕吐发生率为4.0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0.11±0.01)μg/(kg·min),术中瞳孔直径为(2.24±0.16)mm,术后满意度评分为(4.12±0.44)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瞳孔直径测量法指导管理腹腔镜妇科手术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能够显著减少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奥氮平联合托烷司琼、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风险药物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含高致吐风险药物化疗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奥氮平联合托烷司琼、地塞米松)和对照组(托烷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观察各组化疗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防治急性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87.5%和81.6%,观察组与对照组防治急性恶心的有效率分别为65.0%和5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防治迟发性呕吐的有效率分别是75.0%和52.6%,观察组与对照组防治迟发性恶心的有效率分别为32.5%和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氮平联合托烷司琼、地塞米松预防高致吐风险药物化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神经安定镇痛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2—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非心脏手术且手术时间>2 h的老年患者170例,年龄范围为65~85岁,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试验组84例,对照组86例。术中行常规麻醉监测管理,手术结束前30 min,对试验组患者给予小剂量神经安定镇痛,即缓慢静脉注射小剂量1.25 mg氟哌利多和0.025 mg枸橼酸芬太尼;对照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内的谵妄发生情况、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PACU躁动发生情况、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对照组比试验组:29.1%比11.9%,P=0.008)、PACU躁动发生率(对照组比试验组:14.3%比38.4%,P<0.001)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照组比试验组:15.5%比40.7%,P<0.001)均显著降低,PACU停留时间[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14.
程永庆  葛敏  周庆  陈涛  陈成  王东进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76-78,102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0月于笔者所在科室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n=14):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A组从脱机开始以0.8μg/(kg·h)的速率经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至整个脱机过程,B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后谵妄发生情况、脱机指标(PaO2/FiO2、f/VT)、脱机持续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相似(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发生谵妄的持续时间缩短,脱机指标改善,脱机持续时间和住ICU时间缩短(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减轻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的谵妄,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TAP)阻滞对腹腔镜手术患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180例。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1~3岁组,4~6岁组,7~12岁组,每组60例。各年龄组再随机分为三组,T组:全麻+TAP组;P组:全麻+PCIA(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单纯全麻组。记录拔管后30分钟内小儿麻醉苏PAED(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分。记录拔管后、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和12小时FLACC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各组患儿在切皮前、切皮后2分钟、切皮后10分钟、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三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三组患儿术后24小时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情况,P组患儿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切口感染、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结果 三组患者在切皮前、切皮后2分钟、切皮后10分钟、手术结束,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儿拔管后30分钟内PAED评分T组低于P组、A组(P<0.05)。T组中、低年龄段患儿拔管后、术后2小时FLACC低于A组、P组(P<0.05)。三组患儿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组中、高年龄段患儿清醒时间较A组短,低年龄段患儿PACU停留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静、镇痛药物次数T组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小时内,P组患儿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3例发生嗜睡,2例发生尿潴留,A组1例发生恶心呕吐,T组未发生,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TAP阻滞可有效降低小儿腹腔镜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Gamma髓内钉与InterTan髓内钉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选择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Gamma组(n=50)和InterTan组(n=5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相关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头钉尖顶距(TAD)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InterTan组手术时间长于Gamma组(P<0.05),出血量多于Gamma组(P<0.05);InterTan组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Gamm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Gamma组TAD大于InterTan组(P<0.05);InterTa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mm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amma髓内钉与InterTan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都适用于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的稳定性更好,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者粉碎性骨折患者,而Gamma髓内钉内固定更加适用于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心脏结构的近期改变。 方法选取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104例,根据入路方式分为左房微小切口组、右外侧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比较各组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重症监护时间、心脏结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左房微小切口组和右外侧切口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切口长度缩短,术后引流量减少(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组右房左右径和上下径、右室前后径缩小,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大(P<0.05),且术后3个月较术后3天比较差异更显著(P<0.05),术后3天左房微小切口组和右外侧切口组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差异更显著(P<0.05);术后3个月各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左房微小切口、右外侧切口较正中切口入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近期矫正效果较好,但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就诊的84例PD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42眼。观察组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PV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PPV手术治疗。对比两组PDR患者治疗前、PPV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眼压的变化情况和PPV术后1个月玻璃体出血情况。 结果PPV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优于对照组(P<0.05),CMT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前术后眼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PV术后1个月观察组玻璃体积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PV手术可有效改善PDR患者的视力,减少黄斑区水肿,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不同。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40)与全身麻醉(GA)组(n=40)。NB组先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0ml), 随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 GA组直接静脉诱导, 插入气管导管, 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TCI泵注。分别记录两组入室麻醉前(T0)、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即刻(T1)、切皮(T2)、止血带1h(T3)、松止血带5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5)、术后6h(T6)、术后24h(T7)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6、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6、24、48h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评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术后48h行床旁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苏醒时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 MAP在T1、T3、T5、T6时点GA组均明显高于NB组(P<0.05)。GA组在T1、T3、T5、T6时点MAP均高于T0(P<0.05)。T4期GA组低于NB组(P<0.05)。GA组HR在T1、T3、T5、T6时点均高于T0(P<0.05)。GA组和NB组T4时点HR均高于T0时点(P<0.05)。SpO2在T6、T7时点NB组均高于GA时点(P<0.05)。术后6、12hVAS NB组低于GA组(P<0.05), 但24hVA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降低在6、24h时发生率GA组高于NB组(P<0.05)。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GA组(P<0.05)。GA组有15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8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5例肺不张, 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异常Q波, NB组有2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前入路组46例和后外侧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X线假体位置信息、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炎症因子水平、骨代谢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后外侧入路组比较,前入路组手术时间增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减少(P<0.05);术后1个月骨钙素、髋关节和平衡功能评分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Ⅰ型胶原C端肽水平降低(P<0.05)。前入路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X线假体位置信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直接前入路较后外侧入路手术损伤小,短期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