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壮战 《广东医学》1993,14(2):97-99
肝气郁结在临床上可以导致很多疑难病证,以肝郁的理论指导辨证治疗能解决不少问题,下面谈谈点滴体会,请同道指正。一、关于病因《杂病源流犀烛》“诸郁脏器病也,其源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郁证的产生有二个基本条件,一是病者的体质因素,即脏器弱;二是情志刺激,即思虑过度。  相似文献   

2.
疏肝法在郁证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郁证病人常见。郁者 ,烦闷抑郁不畅之义 ,与情志密切相关。言其情志 ,宜和悦 ,宜舒畅。《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由此生。可见情志活动失其常度 ,则气机郁滞 ,日久不愈 ,故百病生焉。现以疏肝法从舒通肝经 ,疏散郁结治之 ,以恢复肝主疏泄的正常功能 ,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引起的病证。汉代张仲景首创“四逆散” ,明代张景岳的“柴胡疏肝散” ,以及《和剂局方》的“逍遥散”在今日郁证中皆行之有效 ,今总结于下 ,以供参考。1 疏肝健脾多因脾虚气弱 ,运化失健 ,肝木乘虚 ,横…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情志理论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情志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情志医学强调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契合。临床中通常将情志取类比象为"树状"结构,以树干(脏腑气血)为基础,而又不断分枝生长,可概括为阴阳两类,其中偏阳者情志亢奋,偏阴者情志退缩,越往远端,情志表现越复杂、越剧烈,可表现为"多情"的错综交叉。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虽主治妇人脏躁,但在临床中治疗郁证、脏躁、瘿病、不寐、癫、狂、痫等亦可收到较好疗效。中医的"情志树"理论正是以中医情志理论为基础,用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之虚,缓和肝苦之急,而达到调整心、肝、脾,稳定心神及脏腑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6.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精神疾病成为医学界的重大艰难课题。祖国医学对其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内经》就有了对情志病的记载。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一类疾病,包括癫、狂、脏躁、郁证、不寐及百合病。笔者搜集导师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治疗情志疾病的临床心得及验案,并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引起的一类病症的总称。郁者,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义。所以凡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调达的病症皆属郁证范畴。古人日:“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起也。”郁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泛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的脏腑功能不和,从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积等引起的滞塞与郁结。狭义郁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不外内伤外感两种原因,如清代医家王孟英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可见外感与内伤病邪最易损伤肝肺二脏,说明内伤杂病,以肝病者居多。内伤之因,以情志为主,情志为病  相似文献   

9.
李小娟教授从气论治郁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关键是气机不畅。治疗上从气入手,通过理气、调气、益气使气机条畅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郁证多由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滞所诱发,然郁证的病机演变所涉及的脏腑众多,从五脏分别论治郁证的研究亦十分详尽。而"肝为五脏之贼",若肝为病极易累及其他四脏,亦可致郁,鲜有研究从此角度论述郁证。该文以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为五脏之贼"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全面讨论"肝为五脏之贼"与郁证的关系,其中详细阐述了五脏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郁的机理以及肝病和肝病累及他脏相兼致郁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11.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伴有焦虑、烦躁、抑郁、精神紧张等心理精神问题,段素社主任医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多属于中医"便秘""腹痛""郁证"范畴,肝木郁结、脾土郁滞是其核心病机。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应重视精神、情志调节,疏肝解郁,散肝实而泄肝木,通运胃腑,安降肠胃之气。调肝理脾随症加减,顾护患者忧思恼怒之情志则病必好转。  相似文献   

12.
赵婧玮  王莹  赵文芳  纪晓丹 《中医学报》2019,34(6):1209-1213
蒋健教授提出心悸有非郁证与郁证性之分,并有其四诊特点及临床特征:①心悸由"外源性"或"内源性"情志病因所引起,或由情志变化所诱发、加重;②多伴随纷繁复杂的多脏腑、多系统躯体症状;③多有不寐。蒋健教授认为对于郁证性心悸的治疗应从整体辨证,标本同治,在解郁的同时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郁定悸"的同时采用补心疏肝、利胆益脾等治疗方式。郁证性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三脏密切相关,常伴有气血阴阳失调,蒋教授治疗郁证性心悸病强调"溯本求源",以"从郁论治"为基本法则,调和五脏气血阴阳,共奏解郁定悸之功。  相似文献   

13.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明代浙江医家张景岳对朱丹溪治郁证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法,以《朱丹溪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为蓝本,构建“郁证方药数据库”,探究用药规律,并研读整理郁证相关内容,从理法方药各角度归纳比较二者临证经验。[结果] 二者均认同气血结聚、升降失职的病机理论,然丹溪以脾胃为要,景岳以气机为关键。在临床辨证中,丹溪以病理因素为依据,将郁证分为气血湿食痰热六者;景岳吸收“六郁”理论,将郁证分为五气之郁和情志之郁。在用药上,丹溪从脾、肝、肺经入手,祛邪为要,理气为主,并辅以甘缓养阴;景岳用药,温补为主,又采丹溪之则,尤重滋阴,并以祛邪,故其用药攻补兼施,补益为主。[结论] 朱丹溪与张景岳均认同致郁关键为气血怫郁。丹溪分郁证为六郁,以祛邪为要;景岳分郁证为五气之郁、情志之郁二类,攻补兼施,尤重滋阴。景岳在继承丹溪理论之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的郁证诊疗经验,可为当今郁证治疗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著作中有关哮病的论述,深入研究哮病病名、因机、证治理论框架,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在病名方面,哮病有“喘呼”“喘鸣”“喘喝”“呷嗽”等之称,命名与症状、病因、病性密切相关;因机包括外邪袭肺、肺失宣降,饮食不当、痰浊内生,情志失调、气机不畅,痰伏于内、壅阻气道,体虚病后、脏气虚弱;证治包括解表宣肺、化痰平喘,涤痰利窍、降气平喘,扶正治本、益气固脱。  相似文献   

16.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7.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早在汉代<金匮要略>中就已记载了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郁证,其后历代医著亦有论述.然而,教学中如何明确郁证的判断、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且具可操作性仍有诸多要点、难点.笔者对此进行研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百病生于气”探讨络病病机与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元庆 《疑难病杂志》2006,5(6):434-435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论点,成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理论基础。将络病理论置于“百病生于气”的观点之内加以研究,符合中医理论,也符合临床实际。1络病的基础是气病1.1气为万物之本气得流畅,万物调和,生机勃发而无病。反之,气病则万物皆失和而为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气甚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温热经纬》曰:“气贵流通,而邪气扰之,则周行滞窒。”即气畅则和,气滞则病。人以气为本。人身所有惟气与血,二者相比,气为一身之主导,所以《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19.
<正>“情”表示感情、情绪的意思,《荀子·正名》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志”在古代中医有神的意思,如《素问·血气形志》“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而《灵枢·本神》[1]言“意之所存谓之志”,此处“志”是指记忆存储。“情志”意为情感、情绪。“情志”一词最早在明代张景岳《类经》[2]中“情志九气”提出,之后在中医学中广泛运用。现在中医学认为情志为“七情”、“五志”的合称。  相似文献   

20.
木瓜解郁     
<正>抑郁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或紧张担心、恐惧状态为特征的情感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属中医"情志病"、"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范畴。目前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由精神刺激致情志不舒,诱发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病证,其病理源于肝、脾二经。《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六郁汤、越鞠丸等治疗方剂。单味药可选食木瓜以作食物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