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性瘫痪(脑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造成运动障碍,可同时合并智能、情绪、语言等障碍,导致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研究发现,只有10%新生儿脑损伤与产时因素有关,而产前因素影响占有更重要的主导地位,其中,低出生体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由于胎儿或新生儿大脑在其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肢体姿势及运动异常的综合征.国外报道活产儿(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脑瘫发生率大约为2/1030,是最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患.尽管有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但其病因迄今仍尚未明了.因为脑瘫是一组复杂的症状群,而不是一种单纯疾病,且一般临床上4~5岁方可诊断.某些孕产期严重并发症如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子宫破裂显著增加了发生脑瘫的风险,但总体而言这些因素仅占脑瘫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3.
宫内感染与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较常见的儿童运动致残性疾病,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最近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显示宫内感染,尤其是绒毛膜羊膜炎与新生儿腩损伤及继发的脑瘫密切相关,且与窒息导致的脑损伤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七城市小儿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瘫的危险因素,为病因和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997年5月至6月在苏州等七个县市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脑瘫的危险因素基本分两大类:第一类是产时新生儿期因素.他们与脑瘫的关联程度大并且具有卫生学意义;第二类是产前因素.这类因素与脑瘫关联程度有限,但数目多,人群暴露率高,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 进一步进行产前有关因素与产时和新生儿期某些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脑瘫的产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婴儿脑瘫的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是造成儿童期身体残疾最主要的病因,且终身存在.脑瘫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作者综合参考大量文献,重点分析脑瘫和智力低下儿,以说明脑损害与产前、产时、产后诸因素的关系.在原因不明的脑瘫中,25~59%系正常分娩.有脑瘫的早产儿的平均Apgar评分也不低于同孕龄无脑瘫的早产儿.在1100例脑瘫患儿中,30%找不到任何可能的"病源因素".一组281例严重脑瘫和智力低下儿中,1/3病史完全正常,1/3问题很小而无不良后果,仅1/3有足以致残的严重并发症.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高危因素,为脑瘫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208例脑瘫患儿的孕产期高危因素以及磁共振检查结果,分析脑瘫高危因素和磁共振表现的特点。结果高危因素按照占比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缺氧缺血性脑病、双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颅内出血、保胎、母亲高龄、试管婴儿、孕期妊高症。头颅磁共振早产儿更多表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而足月儿更多表现为脑软化灶、先天性脑发育畸形以及脑发育不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针对脑瘫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产前及产后的干预措施,预防脑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对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肌电图、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D区、E区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内收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可以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同时有效降低患儿体表的肌电分布,抑制肌张力的异常升高,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对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肌电图、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D区、E区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内收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可以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同时有效降低患儿体表的肌电分布,抑制肌张力的异常升高,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精细运动商(FMQ)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PROM、FMQ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PROM和FMQ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手矫形器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外展活动度,能提高精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脑瘫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早产是脑瘫的危险因素之一.大约1/3的脑瘫病例是小孕周早产所致.既往研究提示,早产孕妇产前使用硫酸镁后,可能降低新生儿脑瘫的发生风险,其机理可能与硫酸镁降低血管不稳定性和防止低氧损伤等有关,而上述因素都可能有损早产儿大脑的功能及发育.  相似文献   

12.
产科与脑瘫(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 5 产程处理失当问题 前文已述过去将脑瘫常归咎于产程处理失当是不恰当的。 1991年Stanley和Blair[1] 复习了澳大利亚西部 1975~ 1980年的所有脑瘫病例 ,发现发生在产前、产时及新生儿期的各类事件中 92 %的脑瘫并非产时损伤所致。1996年Phelan等[1] 复习了 2 0 9例有神经系统损害的新生儿病例 ,确定其中的 75 %是无法预防的。关于连续的胎儿电子监护对预防胎儿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有多篇报道 ,监护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数量多达 130 0 0例 ,对此 ,ACOG[1] (1995年 )的结论是“有充分的材料证明用胎儿电子监护可以减少长期神经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LI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低体重儿成活率的提高,社会、环境、各种病原感染等因素对脑功能的损害,使脑瘫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多种并发症,目前其预防与康复治疗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和情绪异常、癫痫等。脑瘫中的痉挛型约占全部疾病的70%~75%。多见于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患者,其占脑瘫50%,痉挛型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因早产、窒息、脑缺氧缺血和先天发育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16.
围产期窒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围产期窒息李莪,翁梨驹窒息是造成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病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新生儿脑瘫及其后智力发育迟缓。窒息及其对器官的损伤可发生在产前及产时,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为宫内窒息的生后临床表现,因此,提出围产期窒,急(perinatalasphyxia)...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又叫脑瘫,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小儿脑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儿受到一些非进行性脑损伤而造成的脑瘫。治疗脑瘫的方法目前有手术方法,药物方法以及康复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和情绪异常、癫痫等。脑瘫中的痉挛型约占全部疾病的70%~75%。多见于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患者,其占脑瘫50%,痉挛型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因早产、窒息、脑缺氧缺血和先天发育异常所致,常表现为四肢  相似文献   

19.
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超声软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绝大部分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均可以通过产前核型分析进行诊断,使产前筛查并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方法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染色体异常的胎儿常合并微小或严重的结构畸形,随着超声分辨技术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遗传学超声(genetic sonog-raphy)的发展,通过超声检查首先发现并确诊的染色体异常胎儿愈来愈多.目前,超声筛查结合母血血清学筛查已成为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对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有效性,观察其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康复病区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电刺激组、运动电刺激结合组各40例。运动组根据GMFM 5个功能得分制定运动疗法目标和训练方案;电刺激组对患儿多部位肌群进行电刺激;运动电刺激结合组将运动疗法设计及电刺激组治疗方案同时应用于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对3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 3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电刺激结合组3种评分均优于运动疗法组及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疗法组与电刺激组3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能明显提高了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另外两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