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表面活性物质缓解哮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凤 《小儿急救医学》1998,5(4):159-16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哮喘的关系,方法:(1)测定肺灌洗液总磷脂,饱和磷脂及总蛋白含量;(2)观测PS表面活性;(3)哮喘发作后给予PS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1)哮喘对灌洗液中总磷脂,饱和磷脂无改变;蛋白质显著增加(P〈0.01);(2)灌洗液中PS活性明显降低,表现为最小表面张力增加,恢复系数减小和稳定降低;(3)哮喘时动脉血氧分压,肺顺应性,潮气量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2.
小儿支气管哮喘时NO自由基与氧自由基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镉还原柱层析和比色法测定了17例哮喘患儿血浆亚硝酸/硝酸根离子(NO-2/NO-3)水平,另用生物学活性法测定了肿瘤坏死因子(TNF)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小儿哮喘发作期血浆NO-2/NO-3、MDA及TNF水平明显升高(P分别<0.05或001);在缓解期NO-2/NO-3和MDA水平恢复正常(P>0.05),TNF水平虽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SOD水平在急性发作期明显降低(P<0.01),缓解期恢复正常(P>0.05)。提示:哮喘发作时不仅有氧自由基增多,而且还有一氧化氮自由基增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损伤气道上皮等肺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高反应性而引起和(或)加重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3.
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发作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柯萨奇 B 组病毒( C V B) 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 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02 例、上呼吸道感染182 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71 例、健康儿童30 例。采用 E L I S A 法测定静脉血 C V B 抗原( C V B- Ag)和 Ig M 抗体( C V B- Ig M) 、免疫组化法测定 T 细胞亚群和[3 H] - Td R 标记法测定 N K 细胞活性。结果 ①哮喘患儿 C V B 感染率为578 % (59/102) ;②哮喘患儿 C D8 显著升高; C D3 、 C D4/ C D8 及 N K 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 P <001) ;而 C V B 阳性哮喘患儿 N K 细胞活性又低于非 C V B 阳性哮喘儿( P < 005) , C D8 明显高于非 C V B 阳性哮喘儿( P < 001) 。结论  C V B 感染与哮喘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诱导痰液与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简便有效的诱导痰液及细胞分析方法,了解儿童哮喘发作期气道炎症的特点。方法运用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液的方法,收集37例哮喘发作期患儿、4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痰液。一部分痰液经二硫苏糖醇(DTT)液化后,在血球计数板上行细胞总计数;另一部分痰液涂片经瑞氏、甲苯胺蓝染色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哮喘组84%取痰成功,诱导过程中呼气峰流速(PEF)未见下降(P>005)。痰液细胞总计数哮喘组为(112±89)×109/L,对照组为(71±62)×109/L(P<005)。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哮喘发作期气道中明显升高(P<001)。结论诱导痰液分析、评判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研究方法;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为哮喘发作的主要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程控刺激(PES)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通过PES检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60例。结果:①160例PSVT分别由: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8例(4875%)、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9例(43125%)、复合型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3575%)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7例(4375%)构成;②PES能快速鉴别各类型PSVT,并了解其形成机理及折返途径;③20例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静脉推注心律平后经PES检测有16例不再诱发心动过速,其用药后的旁道前传有效不应期(APERP)有显著延长(P<001)。结论:PES是目前儿科临床诊断PSVT颇有价值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IDDM患儿和28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采用比色法检测NO和以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IDDM组患儿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SO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IDDM中伴血管并发症者与无血管并发症者比较,前者血清NO的增高和SOD的下降更为显著(均P<005);患儿血清NO与空腹血糖呈明显正相关(r=0735,P<001),与SOD呈负相关(r=-0449,P<005),而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血清SOD与空腹血糖、病程均无相关性。结论:NO参与了ID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哮喘与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Th)亚群功能失衡在婴幼儿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20例哮喘患儿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经植物血凝素(PHA)和脂多糖(LPS)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各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PHA刺激后哮喘组Th产生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4.15,4.07;P均<0.01),而IL4、IL6、IL10水平则显著升高(t′=4.73,5.91,318,P均<0.01)。经LPS刺激后,哮喘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5.60,P<0.01)而IL12水平则降低(t′=3.34,P<0.01)。相关分析发现IFNγ与血清IgE水平呈高度负相关(r=-0.664,P<0.01),IL4、IL10与IgE呈高度正相关(r=0.776,0740;P<0.01)。结论哮喘患儿生成Th1类细胞因子不足,Th2类因子增多;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0增多,IL12减少,导致Th1/Th2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8.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气管内滴入PS治疗8例MAS患儿,其中6例接受PS2剂,2例接受PS3剂。结果给予首剂PS后10分钟患儿青紫迅速消失,皮肤转红润,经皮测定血氧饱和度(TcSaO2)升高。30分钟后患儿低氧血症迅速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呼吸机有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分别由原来的528±098kPa、866±352kPa、012±006kPa及014±006ml·kPa-1·kg-1增加到891±143kPa、1681±418kPa、021±005kPa及026±007ml·kPa-1·kg-1;而吸入氧浓度及平均气道压逐渐降低,由原来的068±019kPa及220±042kPa降低到053±008kPa及193±048kPa。重复应用PS后亦有相似效果。结论PS能有效地改善MAS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重复应用PS可巩固和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酶学改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肌酶学改变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连续测定术前心肌酶谱。结果①青紫组合并红细胞增多症者心肌酶学改变较非红细胞增多者明显升高(P<005);②心功能Ⅲ、Ⅳ级者心肌酶较心功能Ⅰ、Ⅱ级者明显升高(P<001);③青紫组心肌酶较非青紫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影响心肌代谢,术前、术中注意心肌保护,不影响心脏手术后围术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氨茶碱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抗炎作用机理,观察哮喘大鼠经氨茶碱治疗后,其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以下称TNFα)活性变化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为氨茶碱治疗组的TNFα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0mg/kg氨茶碱和80mg/kg氨茶碱两治疗组哮喘大鼠血中TNFα活性无差异(P>005),5mg/kg地塞米松治疗大鼠组与两组氨茶碱治疗组比较,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哮喘大鼠血中TNFα活性明显降低(P<001)。氨茶碱治疗组大鼠肺病理切片可见炎性细胞减少,细、小支气管炎症减轻。氨茶碱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在较低血浆浓度即能显示出来;但其抗炎作用明显低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血浆PAF的生物学测定法,检测30例哮喘患儿在喘息发作期及其中22例处于喘息缓解期的血浆PAF的水平,并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喘息发作期血浆PAF比对照组及喘息缓解期明显升高(P<001,P<005);喘息缓解期血浆PA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PAF是导致哮喘发作的一种重要介质,在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过敏性紫癜(HSP)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harmasiaCAPSystemECPFEIA荧光酶标法测定42例HSP患儿血清ECP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EC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显著高于经激素治疗缓解组(P<0001);伴肾脏受累患儿血清ECP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患儿(P<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ECP参与了HSP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ECP测定对HSP尤其是紫癜性肾炎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钙全(骨化三醇)短期口服冲击治疗对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疗效。方法对17例长期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NS患儿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TH)水平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罗钙全短期口服冲击治疗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NS患儿血钙偏低(P<001),ALP、BALP、PTH升高(P<001),25-(OH)D3下降(P<005);经罗钙全治疗后血钙磷上升(P<001),ALP、BALP下降(P<001),PTH水平降低(P<001),25-(OH)D3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罗钙全短期口服冲击治疗可有效地改善NS患儿钙磷代谢紊乱,抑制PTH的异常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4.
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对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与卡马西平(CBZ)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单独应用VPA或CBZ治疗,且临床上发作已被控制的患儿进行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检查。结果①VPA治疗组可使间歇期痫样活动(IEA)消失或减少500%以上达690%,而CBZ治疗组仅为440%。同时CBZ治疗组临床发作虽已被控制但IEA明显增多有4例,VPA治疗组则未见此现象。②VPA治疗组对脑电背景活动影响不明显,而CBZ可引起α波活动减少,θ波、δ波活动增加,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③CBZ治疗组α1频段的相对功率及θ频段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其治疗前后比较经t检验,P值分别<005,<005,<001;而在VPA治疗组仅见θ频段相对功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值<001。结论CBZ可使脑电背景活动变慢,甚至IEA增加,而VPA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呼气峰速仪监测指导用药防治儿童哮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最大呼气峰流速(PEFR)下降率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用简易呼气峰速仪测PEFR每天3次共15天,观察PEFR变化并指导用药。结果①对照组和哮喘组缓解期PEFR下降率>10%者分别占5%和86%,发作期下降率≥25%者占938%,P<001,有显著性差异。②PEFR下降率和发病呈正相关;下降率<20%者无一例发病,随着下降率增加发病人次也随之增加。结论简易呼气峰速仪所测PEFR下降率可作为哮喘发作与否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依据,作为哮喘患儿进行自我监测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2,6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克隆化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系(CTLL)及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CESS)生物学活性法,分别测定了正常儿及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6(IL-2,6)的水平,以及其他多项免疫学指标,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验证,以探讨IL-2,6在哮喘免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轻中症哮喘患儿IL-2,6的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IL-2:21288±6181;16152±3411,P<0.05;IL-6:173.18±50.78;120.53±35.09,P<0.01),而哮喘持续状态时显著低于对照组(IL-2:10052±4015,P<0.01;IL-6:66.82±11.18,P<0.01)。提示IL-2,6可能是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介质,在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重症肺炎时肺表面活性物质(SAM)的变化及外源性肺表面活性剂替代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对重症仙台病毒肺炎大鼠肺灌洗液内总磷脂和卵磷脂含量及SAM替代治疗对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肺炎大鼠肺灌洗液中总磷脂和卵磷脂含量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大鼠气管内注入SAM后30分钟,氧分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45和60分钟时PO2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盐水对照组和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提示:重症病毒性肺炎时肺表面活性物质无明显数量变化,肺表面活性剂替代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病变肠段细胞能量代谢的状况。通过酶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HD患儿正常段、狭窄段全层组织,进行了五种酶的定性、定量及计数分析:①ATP(ase)(腺苷三磷酸酶),②SDH(琥珀酸脱氢酶),③MAO(单胺氧化酶),④ChE(胆碱脂酶),⑤ChE-Ag(胆碱脂酶+镀银)。发现狭窄段有如下变化:ATP(ase)、SDH和ChE活性显著升高(P<0.01);MAO活性显著降低(P<0.01);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ChE+Ag)减少1/3,神经节细胞数(SDH)减少4/5(P<0.01)。说明HD狭窄段细胞能量代谢是旺盛的,检测ATP(ase)、SDH、MAO可作为诊断HD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患儿患髋的生物化学改变,分析关节功能状态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实验运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了20例儿童股骨头坏死患髓软骨,10例与患儿年龄相当的尸体同部位软骨的蛋白多糖(PG)三组份:氨基己糖、己糖醛酸、硫酸基含量和患儿关节腔液及外周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同时分析软骨PG、关节腔液和血清HA三者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儿童股骨头坏死患儿软骨PG三组份含量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P<0.01);②股骨头坏死患儿血清H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关节腔液HA与血清HA呈负相关(r=-0.663,P<0.05);③股骨头坏死患儿关节腔液HA浓度与软骨PG含量均呈正相关(r=0.682,P<0.05);软骨PG含量与血清HA浓度呈负相关(r=-0.632,P<0.05)。结论①儿童股骨头坏死患髓关节功能有明显障碍;②血清HA对于儿童股骨头坏死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骨功能状态;③关节功能障碍与股骨头坏死病变相互促进,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对1996年下半年临床诊断为秋季腹泻并经粪便ELISA检测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住院患儿218例分组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总治愈率(91/104)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4)(χ2=1812,P<001)。平均止泻天数实验组(298±141)天,对照组(419±152)天。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u=610,P<001)。结论: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保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