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晓波 《江苏中医》2000,21(8):12-13
胃与心,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主律失常的病症,并互为诱发或加重是的因素,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胃心气痛者,理气宽胸;胃心虚痛者,补虚宁络;胃心宁络;胃心饮痛者,不只经饮;胃心瘀痛者,行瘀通络。  相似文献   

2.
侯春光  杨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94-2094
<正>《灵枢·厥病》篇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这是对心胃同病的最早描述。心居胸中,胃居膈下,两者以横膈相邻,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指出虚里之搏动,  相似文献   

3.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4,(12):928-929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相似文献   

4.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胃心同病的经验。胃心同病,有虚有实,证分胃心气痛、胃心虚痛、胃心饮痛及胃心瘀痛四型。胃心气痛者,常与情志相关;胃心虚痛者,有气虚、阴虚和阳虚之别;胃心饮痛者,多有湿邪作祟;胃心瘀痛者,常由久病入络、经血不行而发。生理上,胃、心二者在经脉络属、气血运化等方面密切关系;病理上二者又能生痰致瘀。治疗上以和法贯穿始终,疏、补、消三法分证治之。  相似文献   

5.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引进介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开始,对支架术前后患者的中医证治研究不断出现,但以研究辨证分型及预防再狭窄为主,对术后心胃不和引起的各种主观症状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孔令彪主任基于“心胃同治”理论,认为胸痹其本质即为胸中血脉瘀阻,而“胸中”则包含了心与胃,从生理层面上讲,心、胃二者之间位置相邻、功能相依、经脉相通;从五行方面分析,心、胃二者系母子关系,心属火,脾胃属土,火土相互滋生,相互助长。当心火受损、心阳不振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则容易受损;当阳明客气上逆,则会造成心胃不和、心神不安;所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嗳气、打嗝、腹胀等脾胃系统的症状,可看作是“心胃同病”。从心胃学说出发,治疗时将心、胃看作统一的整体,在判断心胃同病的过程中,要分清母子同病的因果先后具体情况,要把握“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的生理功能,就心病而言,心主神明,神安则五脏六腑安,所以安神为第一要义,就脾胃而言,胃以降为顺,脾以升为贵,脾升胃降则气机和顺,气和则心神安宁,所以当以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胃不和症状,以达到...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是非心源性胸痛最常见的食管源性病因,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胸痛极易混淆,在临床上需认真鉴别,以便明确诊疗。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通,生理与病理上相互联系,心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胃相关”理论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提供了理论基础。脾胃虚弱,推动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脾虚,肝木乘克脾土,肝胃不和,气郁日久,郁而化热,热扰心神,胃气挟火热上逆,日久耗伤阴血。因虚致瘀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胸脉瘀阻,引起胸痛。本文基于“心胃相关”理论从“虚、郁、瘀”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月真)张,胃脘当心而痛。”属于现代医学胃十二指肠溃疡范畴。本病发生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祖国医学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和运化水谷,上述几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机受阻而为痛,暴饮多食.胃之受纳过量,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脾为脏,胃属腑;脾属太阴而多湿,胃属阳明而主燥;胃以阳气为本,津液为用,胃者体阳而用阴,与脾之体阴而阳刚好相应,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胃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若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很多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得脾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刘铁军教授研究发现,情志异常为脾胃病的重要诱因,而脾胃功能失调又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即为"心胃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可见,脾胃病无论是在治疗还是预防上,都与精神和情志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和胃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心与胃在生理上互为源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常心胃同病,并且通过刘老临床验案的例举和总结,验证了从心胃同治论治脾胃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吴素玲 《河南中医》2002,22(4):54-55
临床胃脘疼痛、痞胀 (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等 )的患者 ,兼有胁痛 (胆囊炎、胆石症等 )者甚多。根据笔者近几年所诊治的病例不完全统计 ,以胃病为主者 ,经B超诊断兼有胆病者占 35 %;以胆病为主者 ,经纤维内镜或X线钡餐检查兼有慢性胃炎、溃疡病者占 40 %。由此可见 ,胆胃同病临床多见 ,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特征胆胃同病的主症是上腹部胀、痛。部位多在上腹心窝、上脘 ,及于右胁下 ,有的引及右背、肩部。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触痛、胀痛 ,发作明显时可出现剧痛、绞痛。疼痛一般无规律性 ,有表现为空腹时痛者 ,进食适量可缓…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用于中焦虚弱、脾胃失和、寒热错杂之证,临床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姜丽红临诊中常用其治疗心悸,机制在于心胃同病,心胃同治,从胃治心,胃和心自安。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医理论,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五行相生、功能相关,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现代研究亦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胃病之间相互联系,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病及胃、胃病及心或心胃同病.临床治疗胸痹、心悸、慢性心衰等心脏疾病时,常兼顾调理脾胃,或者心胃同调,临床获效满意.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失眠证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失眠的病理机制为阴阳不交,神不入舍。发病主脏在心,然与其他脏器关系密切。临床应辨证施治,主要分四法:心病不寐,正虚邪扰,治以补虚泻实;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治当交通上下;五志过激,肝病及心,疏肝清心安神;心胃同病,调理中焦,畅达交通之路。并列举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张雪峰  苏和  张晶 《光明中医》2020,(11):1724-1725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辨治痛证的规律进行初步探析。一是外感痛证,根据经络传变定病位;二是内伤致痛,根据病邪性质分病型;三是明辨表里寒热虚实决病性;四是善用八法治诸痛。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辨治2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少平 《河南中医》2004,24(4):26-26
胃脘痛简称胃病,《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称“心腹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常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现结合临床病例谈谈治疗胃脘痛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20.
胃窦炎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饱胀不适、呕吐泛酸、甚则痛引两胁及后背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其病机为肝气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日久则气滞血瘀、络脉瘀滞、不通则痛。治疗则以理气消胀、活血止痛为基本治法。我科郭明伦副主任医师,根据本病临床症状、病理特点及四十年的临床经验,自拟“理胃缓痛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