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拯主任医师对脾胃学说有独特见解,论治脾胃病常根据脾胃与心、肺、肝、肾的生理关系、病理影响,分别从心、肺、肝、肾着手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陆拯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红 《四川中医》2000,18(6):2-3
全国名中医陆拯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方法,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陆师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脾病从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化生水谷精微,肾主藏精。脾主运化,须藉肾之阳气以温煦,脾气借肾阳以鼓舞上升;肾中精气又赖水谷精微之滋生。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脾与肾之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若脾病治脾而疗效不佳者,陆师多从肾论治,常建奇功。1.1脾气虚弱:表现为大便时溏时…  相似文献   

3.
朱日 《光明中医》2005,20(4):10-11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人体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病则饮食水谷纳运受阻,临床表现诸多,究其病因其中与肝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条达,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集》指出“土得木而达”。一旦肝有病变,最易影响脾胃,反之,中焦受病也会导致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而出现病情加重肝气失调之征,肝病多由情志变化、恼怒忧郁引起,尤其女性因生理、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单兆伟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师承有源,在脾胃病的中医诊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本着肺与脾胃有着密切联系之宗旨,阐述从肺论治脾胃病的意义,提出临床常用的宣肺、降肺、补肺之法,旨在调肺以助恢复脾胃升降之枢,补肺以助滋养脾胃,补而不滞。单师指出临证时应广开思路,注意肺与脾胃的关系,常规辨治某些脾胃病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通过调肺来治疗,不必见病治病,肺气舒则脾胃气机畅,诸病向愈。  相似文献   

6.
从情志因素论治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情志因素与脾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论述情志因素致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强调调理脾胃与调肝养心兼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洪善贻从肝论治脾胃病学术经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刚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12):514-516
洪善贻主任医师从医40年,尤其擅长从肝论治脾胃病,现初步总结其学术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11.
殷淑凤 《光明中医》2011,26(4):765-766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有"脾胃为后天之本"说法,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本。历代医书、医家对此论述颇多,然而针灸治疗的穴位,正是分布于经脉上面,起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是针灸通过调理脾胃治疗疾病的依据。针灸调理脾胃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还广泛用于治疗各科疾病。所以针灸调理脾胃既治疗局部疾病又能强身健体,简单易行,无痛无创,同时也能节省国家资源。治疗大法不外三点:通调、润燥、消导。在生理方面,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脾胃化生的气血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脾胃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正气强弱、五脏六腑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在有关脾胃论治以方药治疗颇多,但用针灸解决患者的病痛,常能立竿见影。  相似文献   

12.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3.
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临证处方简约,用药轻灵,继承和发扬孟河学派特色,且重视肝脾之间整体关系,善从肝论治脾胃病,调理其气机升降,恢复其运化之职,临床采用柔肝和胃法、疏肝和胃法、抑肝扶脾法等治疗脾胃疾病,效如桴鼓,现整理医案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中焦脾胃升降气机有赖于肝主疏泄来斡旋,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疏泄不及,则木不疏土;两者对于脾的运化均有影响。故脾胃病在治疗时应当注重肝失疏泄的类型,选择合理的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肖建如 《山西中医》2007,23(6):49-49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脏有病,常常关系到其他脏腑。笔者宗《内经》之旨,认真体会“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临床从肺论治脾胃病常获显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呕吐许某,女,35岁,2006年12月6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常感上腹不适,恶心,时或呕吐痰涎清水,脘腹微胀,受凉则嗳气,口臭,大便干结,小便微黄。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轻度食管炎。服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迭服中药益气健脾、行气降逆之品亦未获愈。上腹部按之有不适感,全腹无包块,肝脾未及。舌苔薄白、中根腻,脉濡细。药用:生黄芪20g,太子参、茯苓各15g,生白术、姜半夏、杏仁(打)、紫…  相似文献   

16.
燥湿冲和平调阴阳刘某,男,56岁,1988年9月11日初诊。自述患胃病10年余。平素经常胃痛、腹泻,服蒮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可缓解。1月前因食不洁食物,出现吐泻,胃脘灼痛等症,西医按急性胃肠炎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腹泻复作,日便七八次,完谷不化,胸脘痞闷,脘胀作痛,泛酸嘈杂,口苦咽干,齿龈肿痛,舌红胖,苔黄腻,脉滑细。证属湿犯脾阳,燥伤胃阴,燥湿反作,阴阳失调,治以益气化湿以升阳,清热养阴以润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笔者依据脾胃升降理论 ,运用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的方法治疗脾胃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寒热并用 ,辛升苦降。此法用于胃脘疼痛、痞满呕恶、肠鸣泄泻等症。凡具有中焦寒热错杂的证候 ,均可选用本法。多用于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结肠炎。常用药物 :半夏、黄芩、黄连、党参、木香、香附、川楝子、白术等。2 健脾和胃 ,补疏并施。此法用于脾胃虚弱、运纳失常、传导不利 ,有夹湿蕴热结阻大肠者 ,有土虚木乘气滞血瘀中阻者 ,还有脾虚及肾、命门火衰夹滞者。其病情缠绵 ,反复发作 ,虚实兼具者居多。常用药物 :白术、扁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中从湿论治脾胃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