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西西  赵堪兴 《眼科》2002,11(3):176-179
先天性内斜视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斜视,多见于婴幼儿,Costenbader又称之为婴幼儿内斜视,一般斜视出现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该病的特点为:斜视度较大30^Δ-60^Δ(一般>50^Δ),但与屈光调节关系不大,屈光度多在+1-+3D,能交替注视,双眼外展轻度受限,一般不发生弱视,神经系统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可合并有下斜肌亢进,A和V型斜视,DVD和隐性眼球震颤等,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发病年龄,斜视度大小,手术年龄,有无合并其它斜视,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等。随着近年的发展,对该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一些问题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谢集.女.46a。4Ca前不明原因出现左眼内斜视,曾多处求医,均无法医治,且内料日益加重。1994年10月22日住入我科,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0.2,左FC/20cm,散瞳检影:右-9.00DS-1.25DC×180°=0.4;左-9.00DS=0.1。左眼向内侧移位固定90°。右眼向任何方向转动均不受限,左眼则向任何方向均不能转动。牵拉实验:左眼内斜,仅能外拉5°,余未见鼻常。诊断:()左眼固定性内斜视;(2)双眼弱视。于1994年10月31日在局麻下行左眼内、外直肌离断和颞侧骨膜瓣代替外直肌矫正左眼内斜视手术。术中发现左眼…  相似文献   

3.
许江涛 《眼科新进展》1999,19(3):198-199
以往对于婴儿期特别是出生后6mo以内发病的内斜视往往容易归类于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从而忽视了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诊断。本文对29例1a以内发生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及21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观察并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瘫患者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对13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脑瘫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手术时机。结果痉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欠矫5-8°,手足徐动型及肌无力型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者应一次足矫。结论脑瘫合并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设计都与一般的先天性内斜视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70例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病例行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合作者行同视机等检查.高AC/A且斜视度≤4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其余以非对称性手术为主,据斜视角大小等情况设计不同的手术方式,有斜肌异常的一并解决.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先天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多为轻度远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斜视度≥30△,78.57%合并下斜肌亢进,21.43%合并眼球震颤,经手术治疗正位率达88.57%,12.86%不同程度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需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除高AC/A且斜视度≤4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退术外,其他以非对称性手术为主,此方法 既满足了双眼视的发育条件,又有利于二次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内斜视是较常见的斜视类型,一般在生后不久即发病,但很少在新生儿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我们对7例先天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人行双侧内直肌后徒术(6mm-7mm),内斜均在生后6个月前诊断,手术在1.5-3.0岁施行;术后5例正位(≤10^△),2例欠矫需再手术。还讨论了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内斜视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内斜视儿童 76例 ,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 72例 ,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术 4例。结果 术前斜视角 30 △ ~ 80 △ ,平均 5 1.5 △ 。术后正位 6 1例 ,正位率 80 .2 6 % ;欠矫 15例 ,欠矫率 19.74 % ;无 1例过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 ,双眼内直肌后徙术疗效好 ,内直肌粗壮、紧张者手术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早期手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13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人,应用客观方法检查斜视度数。在患者6个月大后,即进行早期手术。结果:对13例3岁以下斜视病人,平均年龄21.6个月,手术一次总成功率为80%。手术设计与大龄儿童并无差异。结论:早期手术的先天性内斜视病人手术设计,可循常规方法进行。采用客观斜视测定的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内斜视儿童早期手术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临床特征,手术时机、方法及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方法统计8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0例(73.17%)一次手术获得正位,21例(25.61%)术后欠矫,1例(1.22%)术后过矫,17例(20.00%)在一次手术后6个月斜视角〉20△行二次手术。术后39例(47.57%)获得周边融合,21例(25.60%)通过Titmus立体图≤400"立体视锐度。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度较大,需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先天性内斜视,年龄6个月~7岁,平均(4.47±1.52)岁。戴镜均不能矫正眼位。其中合并下斜肌亢进者16例(40.00%,单眼9例,双眼7例);合并DVD的9例(22.5%,单眼5例,双眼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者6例(15.00%)。高A/C且斜视角在+30°以内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存+40°~+60°之间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61°~+80°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大于+8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非主导眼外直肌缩短术;合并下斜肌亢进者一并手术解决;合并DVD者先行内斜视矫正术,3个月后观察眼位,冉行垂直斜视手术矫正。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术后正位32例(≤+10°),正位率80.00%,欠矫8例(≥+10°),欠矫率20.00%,无过矫者,无任何并发症。15.00%患者不同程度的恢复了双眼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0岁 ,因自幼右眼视力差 ,眼球内斜 ,要求改善眼位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系统检查无异常 ;眼科查体 :左眼 :视力 1.0 ,眼前后节未见异常 ;右眼 :视力 0 .0 6 ,矫正无助 ,角膜直径 9m m,瞳孔呈“锁孔”状 ,6点钟位周边虹膜缺损 ,晶状体玻璃体正常 ,眼底下方脉络膜呈扇形缺损 ,暴露瓷白色巩膜 ,边缘清 ,有簇状色素增生 ,缺损尖端达视盘。眼位检查 :左眼注视 ,右眼内斜约 40°,左眼外转基本到位 ,内转过强 ,无垂直性斜视。于 2 0 0 2年 7月 2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内直肌后退 +外直肌缩短术 (内直肌后退 8mm,外直肌缩短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天性内斜视(acquired esotropia,AE)和先天性内斜视(congenital esotropia,CE)术后影响远期正位率的相关因素,探寻病因不同的两类共同性内斜视预后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内斜视357例纳入回顾性队列。按照病因分为AE组和CE组,分别收集入院时和出院后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临床变量,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AE组258例(72.3%),CE组99例(27.7%);生存时间AE组51.00m,CE组39.75m,χ2=4.065,P=0.044。AE组二次手术22例(8.5%),发病年龄(HR=0.316,95%CI:0.154,0.647,P=0.002)、屈光度(HR=0.629,95%CI:0.413,0.958,P=0.031)、术后1w斜视度(HR=1.906,95%CI:1.095,3.316,P=0.023)是AE二次手术的危险因素。CE组二...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斜视住院病人中132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眼球运动检查,大龄合作患儿同时行同视机、线状镜等检查。手术方法以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为主,斜视度较大者同时行一眼外直肌缩短,如果有垂直斜视先行垂直肌肉手术矫正。术后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先天性内斜视多数患者就诊年龄在1岁以后,弱视发生率较小,内斜视度较大,多在40△~60△之间,眼外肌功能多表现为双眼运动时内直肌功能过强。本组资料中113例患者手术后达到临床治愈,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86.3%。结论先天性内斜视多为双眼交替性,斜视度较大,需要手术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先王码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统计228例行天性内斜视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和术后远期观察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先天性内斜视伴有弱视、下斜肌功能亢进(IAOO)和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的比率诬蔑同,斜视角大且稳定,绝大多数以非调节性因素为主.(2)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正位率,~2岁组远正位率明显低于~4岁组与~8岁组,~4岁组术后建立融合功能的比率最高.结论 (1)先天性内斜视主要危害是双眼单视功能的缺陷和弱视,应早期手术,4岁前手术可能获得双眼单视功能.(2)伴随体征如DVD,IOOA可影响远期眼位,如有手术指征应与内斜视同时矫正,术后出出也应及时处理.少数患儿存在调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术量计算:水平内斜视20^Δ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5mm;40^Δ~60^Δ者,双眼内直肌后徙5~6mm;垂直斜度20^Δ者,行双上直肌后徙5mm;垂直斜度大于20^Δ者,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视功能。结果 术后观察12周,本组26例中21例内斜视小于10^Δ,4例10^Δ~15^Δ,1例过矫外斜小于15^Δ,术后正位率76.92%。18例有周边融合,二级视功能占73.08%。6例有立体视,立体视锐度小于500“(Titloms立体视检查)。9例弱视者视力提高6例,占66.67%。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视力,三级视功能建立。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统计228例先天性内斜视病例,对其临床特征和术后远期观察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先天性内斜视伴有弱视、下斜肌功能亢进(IOOA)和垂直分离性斜视(DVD)的比率较高,斜视角大且稳定,绝大多数以非调节性因素为主。(2)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正位率,~2岁组远期正位率明显低于~4岁组与~8岁组,~4岁组术后建立融合功能的比率最高。结论(1)先天性内斜视主要危害是双眼单视功能的缺陷和弱视,应早期手术,4岁前手术可能获得双眼单视功能。(2)伴随体征如DVD,IOOA可影响远期眼位,如有手术指征应与内斜视同时矫正,术后出现也应及时处理。少数患儿存在调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韩爱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72-1073
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手术治疗后眼位的变化,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追踪观察4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的变化,并进行分析。手术以双侧内直肌后徙术为主,少数年长且斜视角较大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加单侧外直肌截除术。结果: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远期眼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近期正位率,4岁前手术组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组。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追踪观察6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远期眼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近期正位率,4岁前手术组患者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组。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时机以在4岁前为宜,术后随访观察眼位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内斜视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状况。方法把45例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分≤2岁组,≤5岁两组,≤2岁组12人,≤5岁组33人,术前用同视机和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立体视功能(2岁前组不理解除外)。术后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9月至1年。结果术前≤2岁组未查,≤5岁组术前全部无双眼单视。术后通过训练,≤2岁组中有2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4例周边立体视觉,2例Ⅱ级视功能,4例Ⅰ级视功能。≤5岁组无一例有中心凹立体视觉,5例有周边立体视觉,6例周边融合,3例中心融合,11例仅有Ⅰ级视功能,8例无同时知觉。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年龄对患儿术后的双眼视觉发育至关重要,先天性内斜视2岁前手术可望获得亚正常双眼视觉,2岁后手术者获得较好的双眼视觉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20.
王文莹  吴晓 《眼科》2014,23(3):192-197
目的 观察经结膜内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先天性内斜视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先天性内斜视患儿12例(24眼),确诊年龄6~34个月(平均19.69±8.61个月)。方法 对所有患儿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前节、眼底、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33 cm 和6 m 斜视度,有屈光不正者测量裸眼及戴镜斜视度。对不能配合常规三棱镜检查的患儿,使用角膜映光法或Krimsky三棱镜法测量。在肌电放大仪引导下行双眼内直肌注射BTXA 2.5单位,注射后2周,3、6个月,1、2年和末次随访重复注射前各项检查。注射后看远斜视度≤10△作为正位标准。如果复诊到3个月斜视度持续大于20△进行第二次注射。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就诊时等效球镜度+0.375~+3.625 D,平均(1.88±0.84) D;治疗前斜视度数+20△~+80△(平均47.91△±25.71△),随访时间4~84个月(平均25.83±13.13个月)。8例行1次双眼内直肌注射,4例行2次双眼内直肌注射。单纯肉毒毒素注射成功率为83.33%(10/12例)。1例于注射后14个月行手术治疗,术后正位。1例注射后残留较小度数(+15△),配戴压贴三棱镜治疗。末次随访时12例经综合治疗眼位在正常范围,4例获得正常双眼立体视功能。结论 BTXA治疗先天性内斜视短期有效,重复注射有利于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