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8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规律.方法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辨证标准,对91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 918例患者多为复合证型,约占81.59%;其中最多者是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628例(68.4l%),不伴其它证型者460例(50.11%),且湿热下注证 气滞血瘀证多以湿热下注证为主.结论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清利与活血并施,而应以清利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前列腺质地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关系. 方法 门诊收集CP患者918例,根据症状、舌脉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各证型的分布频率,结合前列腺触诊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 (1)中医辨证分型:湿热下注证74.07%,气滞血瘀证89.76%,肝肾阴虚证13.62%,肾阳虚证22.55%,其中湿热下注证加气滞血瘀证者50.11%;(2)前列腺触诊饱满者占20.59%,扁平者占55.34%,硬度增大者占14.71%,体积减小者占9.37%;(3)前列腺变小与肾阳虚相关性检验P=0.0001,SE=0.630679,OR=15.422,Pearson检验P>0.05,模型拟合好;其余各种触诊情况的Pearson检验P<0.05,模型拟合差. 结论 CP以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为主,且二证多合并出现;CP患者中前列腺触诊扁平者最多,饱满和硬度增大次之,体积减少者最少;前列腺变小对诊断肾阳虚有较大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PC)中医分型与前列腺质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32例慢性前列腺患者,依据患者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各分析分布频率和触诊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列腺触诊中指诊为扁平的患者显著多于其他指诊(P0.01);体积减小的患者显著少于其他指诊(P0.05);PC主要以湿热下注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且多合并出现;体积减小与肾阳虚证呈相关性,前列腺饱满与湿热下注证密切相关,气滞血瘀证与前列腺硬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C以湿热下注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主要中医辨证分型,且多合并出现,前列腺的质地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金兆刚 《陕西中医》2013,(12):1602-1603
目的:观察中医分型辨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气下陷、阴虚火旺、肾气亏虚5个证型进行论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89.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效果明显,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焦永克 《河南中医》2012,32(11):1502-1503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确诊患者辨证论治,湿热下注证采用八正散加味;气滞血瘀证采用自拟前列腺炎汤加味;肾气虚弱证常采用右归丸加味,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33例,好转1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指诊和前列腺液常规参数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14例CP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火旺证、肾阳亏虚证四组,对各组前列腺指诊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以及EPS中SPL数、WBC数进行分级统计,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阴虚火旺证组患者前列腺大小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偏小(P0.01);气滞血瘀证组患者前列腺质地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偏硬(P0.01);湿热下注证与气滞血瘀证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前列腺有压痛的比率明显偏高(P0.01或P0.05);阴虚火旺证与肾阳亏虚证组患者EPS中SPL数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异常率明显偏高(P0.01或P0.05);湿热下注证与气滞血瘀证组患者EPS中WBC数与其他两组相比异常率明显偏高(P0.01)。结论前列腺指诊和前列腺液常规参数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能有效指导CP的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7.
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等范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出气滞血瘀是其主要证型,我们通过对较大量临床资料的观察分析,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有一些新的认识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论述于下。 1 中医辨证 1.1 湿热瘀滞证 我们临床观察1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瘀滞证者75例,占44.6%。该类患者多数病起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不洁性生活后感染邪毒,以及宫腔操作手术后失于调摄,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搏结,瘀阻冲任,胞脉不畅,不通则痛,而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基本证型分布及其病性、病位特点。方法:检索1978~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前列腺炎辨证分型文献,对其中的前列腺炎中医各证型的病例数构成比以及疾病的病性、病理产物、病位等疾病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1篇,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主要包括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湿热下注;前列腺炎的病性为实证,以湿邪入侵为主,血瘀也占一部分比例;前列腺炎的最主要的病位在肾,疾病过程中最容易涉及到肝肾两脏。结论:通过对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为进一步确定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角度探索慢性前列腺炎辨证分型与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期望研究结果能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共320例,其中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260例,健康男性60例。将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260例严格按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下注组(70例)、气滞血瘀组(70例)、肝肾阴虚组(62例)、肾阳不足组(58例)4组。健康男性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0例受试者前列腺按摩液中IL-1β、TNF-α含量,并分组比较其结果。结果:1)前列腺按摩液中IL-1β水平: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阳不足4组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湿热下注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60.05)。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阳不足3组与对照组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前列腺按摩液中TNF-α水平: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阳不足4组两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湿热下注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90.05)。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肾阳不足三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P证型中湿热下注型与EPS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水平明显相关,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肾阳不足型与EPS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水平无相关性。EPS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含量水平可以作为CP湿热下注型临床辨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陈志强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方法:随机抽取陈志强教授的中医男科门诊慢性前列腺炎病例119例,通过调查慢性前列腺炎(CP)基本用药的分布频率及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证型、年龄分布,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19例门诊病人中,常用的中药为补肝肾强筋骨药、行气活血化瘀药、清热利湿解毒药及健脾补虚药等组成,其中牛膝(68.9%)、桑寄生(58.8%)等10味中药的出现频率较多;中医证型调研中以湿热蕴结证居多占54.62%,气滞血瘀证居第二位占20.17%,其次为肾阳虚损者占16.81%,阴虚火旺者占8.4%.常用中药的分布在CP年龄、证型中存在差异.结论:CP以邪实证为主,湿热、血瘀多交互为患;虚证多为兼夹证,相对较少见.陈志强教授治疗CP强调从肝脾肾论治,平补肝脾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医生报告结局条目及其权重。方法:在前期文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选择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及气滞血瘀证进行了两轮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最终确定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及气滞血瘀证中医证候医生报告结局条目及其权重。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及气滞血瘀证中医医生报告结局中,湿热下注证包括排尿症状,会阴、少腹、阴器及腰骶不适症状,其他症状,舌脉等4个域,14个症状/体征条目;气滞血瘀证包括少腹、会阴、阴器及腰骶不适症状,排尿症状、舌脉等3个域,13个症状/体征条目。结论:我们所研究出的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医生报告结局使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临床结局的报告得到了简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常见证候类型和症状/体征。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1979年至2011年5月所收录的有关慢性前列腺炎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其中334篇含有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分型和207篇含有证候症状/体征的文章进行分析,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常见证候及相关症状/体征。结果:慢性前列腺炎常见中医证候是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和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脾气虚证。实证因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虚证因素则主要是肾虚和脾虚。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包括盆腔局部不适(会阴/少腹/阴器/腰骶等部位的疼痛、坠胀和其他不适)、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末滴白、尿后滴沥)和其他症状(阴部潮湿、口苦、口干、血精等)等。对湿热下注证和气滞血瘀证症状/体征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湿热下注证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14个主要症状/体征,气滞血瘀证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13个主要症状/体征。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专家意见,有助于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及其症状/体征的归纳和特征的抽提,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安合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湿热下注证和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前列腺炎病人310例,分为湿热下注证治疗组(n=183)和气滞血瘀证治疗组(n=127)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湿热下注证组总显效率为79.24%,总有效率为90.72%;气滞血瘀证组总显效率为73.23%,总有效率为84.25%,湿热下注证组疗效优于气滞血瘀证组,且在降低NIN-CPSI积分,改善疼痛及排尿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气滞血瘀证组.结论:前列安合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疗效,对湿热下注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清浊祛毒丸治疗湿热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清浊祛毒丸治疗湿热下注证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 0例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 60例 ;其中治疗组口服清浊祛毒丸 ,对照组口服前列通片。结果 :清浊祛毒丸用于湿热下注证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作用明显 ,临床总有效率为 86.7%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治疗前后血、大便常规检查 ,心、肝、肾功能检查 ,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 :清浊祛毒丸治疗湿热下注证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正>孙建明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其在运用中药内治法治疗男科常见疾病的同时,兼以中医外治法治疗男科常见疾病,如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中药坐浴熏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精浊”、“白浊”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的辨证类型主要是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和肾气亏虚型。因此,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采取清利湿热、理气化瘀、滋阴降火、行气活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辨证施治的疗效.方法:对110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辨证施治及发病年龄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病以31~40岁为高发年龄,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肝郁湿热、脾虚夹湿、肾阴虚夹湿、肾阳虚夹湿五型,其中湿热下注和肝郁湿热占77.2%,中药总有效率89.1%.结论:湿热和肝郁为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因,中医辨证施治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贺菊乔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贺菊乔教授门诊2356诊次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2356诊次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居多,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其中清热利湿药以金钱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使用频次最高;活血化瘀药以丹参、红藤使用频次最高。结论:贺菊乔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辨证以湿热蕴结与气滞血瘀复合证型为首,其处方用药规律符合这一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8.
前列爽汤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前列爽汤治疗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前列爽汤口服,疗程1个月;对照组采用前列通瘀胶囊口服,疗程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爽汤治疗湿热下注型前列腺炎具有明显、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马鞭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峰 《吉林中医药》2002,22(6):28-28
1 临床资料 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统一诊断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门诊患者36例,年龄23~56岁,平均38.4岁。中医辨证分型:湿热下注型11例,肾阴不足型18例,气滞血瘀型7例。其中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6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3例,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9例,滴虫性前列腺炎7例。  相似文献   

20.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