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黄总蒽醌对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AQP)2、AQP4表达的影响及探讨大黄利尿机制。 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黄总蒽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大黄总蒽醌灌胃,每天1次,共灌5 d。第4天测定大鼠24 h尿量,尿液Na+水平及尿渗透浓度。5 d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留取肾脏,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和RT-PCR法检测肾脏AQP2、AQP4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黄总蒽醌中、高剂量组大鼠24 h尿量显著增加[(16.21±1.96) ml、(18.16±1.80) ml比(13.85±1.25)ml, P均< 0.05],低剂量组大鼠尿量变化不明显;中、高剂量组大鼠肾脏AQP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均< 0.01),高剂量组大鼠肾脏AQP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降(P < 0.01);中剂量组大鼠AQP4蛋白表达下降(P < 0.01),但mRNA表达无显著降低;低剂量组大鼠AQP2、AQP4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 结论 大黄总蒽醌能降低大鼠肾脏AQP2、AQP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大黄产生利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和尿液AQP2的表达与糖尿病肾病(DN)大鼠水液代谢异常关系及泽黄颗粒防治DN效应机制。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加小剂量STZ诱导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泽黄颗粒治疗组(Z组)和格列吡嗪对照组(G组),正常对照组(N组)。于实验第12周末检测BG、HbA1c、Ccr、UAER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肾脏AQP2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并检测尿液内AQP2浓度的变化。结果:与DM组相比,Z组大鼠BG、HbA1c、UAER、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肾脏AQP2蛋白、AQP2 mRNA表达和尿液内AQP2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Ccr明显升高(P〈0.01)。与G组相比,Z组大鼠全血黏度、TG、TC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泽黄颗粒可下调糖尿病大鼠肾脏和尿液AQP2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调节水液代谢的机制和防治DN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酐散对肾气虚模型大鼠肾功能、肾脏集合管上皮主细胞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表达变化。方法:应用丁胺卡那霉素复制肾气虚模型,采用消酐散治疗,于21 d后检测肾功能,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RT-PCR方法测定肾组织AQP2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消酐散治疗组大鼠肾功能与模型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AQP2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消酐散具有明显的改善肾气虚模型大鼠肾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气虚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AQP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总蒽醌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NRK细胞水通道蛋白2(AOP2)、水通道蛋白4(AOP4)表达的调节效应。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大黄总蒽醌低、中、高剂量组(0,1400,2500,4500mg·kg^-1·d^-1灌胃),7d后麻醉处死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体外培养NRK细胞并给予不同浓度大黄含药血清培养液24h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检测AQP2、AQP4的定位,Westem blot及半定量RT—FCR检测AQP2、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AOP2、AQP4主要表达在NRK细胞膜上,2500,4500mg·kg^-14·d^-1大黄总蒽醌含药血清培养液可抑制NRK细胞的AQP2、AQP4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总蒽醌含药血清可抑制NRK细胞AQP2、AQP4基因转录与翻译,提示犬黄的利尿作用可能与调节AQP2、AQP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芪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阿霉素肾病组(NS组),阿霉素肾病 黄芪干预组(A组)和阿霉素肾病 福辛普利干预组(F组),每组6只,在第4周末时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生化和血尿钠及渗透压等,同时检测了大鼠肾脏皮髓质AQP2、AQP3、AVP V2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阿霉素大鼠在4周末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表现,且有高血钠和高血渗伴低尿钠和低尿渗,黄芪能明显降低大鼠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黄芪和福辛普利均能降低血钠,改善高血渗,并提高尿渗和尿钠.(2)黄芪能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髓质AQP2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而对肾脏AQP3的表达无影响,福辛普利仅能减少肾脏AQP3 mRNA和蛋白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NS大鼠肾脏AVP V2受体表达明显下调,黄芪能上调AVP V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但福辛普利对此没有影响.结论:黄芪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AQP2和AVP V2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 protein,AQP2)在梗阻性黄疸梗阻解除术后大鼠肾脏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及RT-PCR方法检测在梗阻性黄疸梗阻解除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肾脏AQP2及其mRNA的水平。结果AQP2蛋白水平在0h,24h,72h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周时明显高于解除梗阻0h的水平.但所有实验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低(P〈0.05)。而AQP2的mRNA水平在梗阻性黄疸梗阻解除后0h.24h,72h随时间推移逐渐性升高,1周时回落,但比0h水平还要高,然而所有实验组均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高(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梗阻解除术后肾功能在早期受损逐渐加重,AQP2蛋白水平下调.而AQP2基因水平上调。1周时这些结果仍未恢复正常。AQP2在梗阻性黄疸梗阻解除术后肾功能的变化上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selectin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体重)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N组)和法安明治疗组(T组),并设正常对照组(N组)。于应用法安明前、后第4、8、12周分别测定3组大鼠的体重、24h尿蛋白总量、24h尿白蛋白、Scr,12周测血脂、凝血功能;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P-selectin水平,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P-selectin,用real-time PCR法测P-selectin mRNA表达;并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N组比较,DN组大鼠肾重/体重指数以及24h尿白蛋白、蛋白定量、Scr均显著上升(P〈0.05);肾组织P-selecti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P〈0.01或P〈0.05)。与DN组比较,T组大鼠、肾重/体重指数下降(P〈0.05)、24h尿白蛋白、24h尿蛋白量和Scr均显著下降(P〈0.01);P-select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P-selectin可能参与了DN的发病过程,法安明可能通过影响P-selectin的表达从而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p38MAPK与SAP肺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O)组和SAP组,SAP组又再分为3、6、12及24 h 4个时间点组,共5组,每组8只。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建立SAP大鼠模型。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肺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磷酸化p38(p-p38)蛋白和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AQ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P各时间点组大鼠肺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胰腺组织可见大片坏死,部分腺叶结构模糊甚至消失;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SO组高(P〈0.05)。SO组大鼠肺组织中p-p38蛋白仅有微量表达,而在SAP3 h组,p-p38蛋白的表达就明显上调,在6 h时达高峰,24 h时仍高于SO组(P〈0.05)。SAP各时间点组大鼠肺组织中AQP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SO组下降(P〈0.0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SAP组大鼠AQP1 mRNA的表达与TNF-α、IL-1β及p-p38蛋白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r=-0.87,P〈0.05;r=-0.88,P〈0.05;r=-0.78,P〈0.05)。结论肺组织中AQP1蛋白表达的下调是SAP肺毛细血管内皮屏障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与p38MAPK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E2)在糖尿病大鼠肾脏的表达及骨化三醇对其的影响。方法6~8周龄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糖尿病组、骨化三醇组(O.03μg·kg-1·d-1)。16周后处死各组大鼠,留取标本。放射免疫法检测尿胆微球蛋白(p2-microglobulin,p2-MG)、尿白蛋白(urinaryalbumin,Alb)、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parathyrin,iPTH);分光光度法检测尿肌酐(urinecreatinine,UCr);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钙(Ca)和血磷(P)。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统计学分析。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PCR)检测肾脏中ACE和ACE2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中ACE和ACE2蛋白表达。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骨化三醇组尿陀一MG、尿Alb/UCr降低(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creatinineclearancerate,CCr)升高(P〈O.05)。各组大鼠血Ca、血P及i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S病理染色及半定量分析结果提示,与糖尿病组相比,骨化三醇组大鼠肾脏肾小球硬化程度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脏ACE与ACE2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O.05),ACE/ACE2升高(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骨化三醇组大鼠肾脏ACE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O.05),ACE2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P〈().05),ACE/ACE2降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82-MG、Alb/ucr与ACE/AcE2呈正相关(P〈0.05),CCr与ACE/ACE2呈负相关(P〈0.05)。结论骨化三醇降低糖尿病大鼠蛋白尿、升高CCr,改善病理损伤,其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ACE和ACE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CP-1、ICAM-1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损害中作用及厄贝沙坦对二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 组、糖尿病肾病DN组、厄贝沙坦DI组,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量、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 UTP)、血糖(B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重指数(KI);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观察MCP-1、ICAM-1蛋白的表达,RT-PCR观察MCP-1 mRNA、ICAM-1mRNA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DN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加重,24 h尿量、24 h UTP、KI、BG、Scr、BUN、肾脏组织中MCP-1mRNA和ICAM-1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N组比较,DI组大鼠BG、BUN、Scr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病理改变减轻,其余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ICAM-1在糖尿病肾病肾脏损害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能够减轻糖尿病肾病肾组织MCP-1、ICAM-1的表达,缓解了肾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猪苓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通道蛋白2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14 d后,24 h尿蛋白定量≥100 mg提示模型复制成功,将模型大鼠再次随机分为模型组、猪苓汤组、呋塞米组,分别于灌胃2、4、6、8周处死部分大鼠,留取血液、尿液、肾脏标本,半自动生化仪检测尿蛋白含量、肾功能等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RT-PCR法检测AQP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QP2蛋白表达。结果:(1)生化指标:灌胃8周,猪苓汤组平均尿量高于模型组(P<0.05),其他生化指标比较,各造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QP2 mRNA:注射后14 d,模型组平均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猪苓汤组在灌胃2、4、6、8周时AQP2 mRNA平均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3)AQP2蛋白:注射后14 d,模型组平均表达量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猪苓汤组在灌胃4、6、8周时AQP2蛋白平均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猪苓汤的利尿作用可能通过下调AQP2 mRNA和蛋白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大鼠肠组织HMGB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丙酮酸乙酯治疗脓毒症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丙酮酸乙酯治疗组(LET组)、高剂量丙酮酸乙酯治疗组(ET组),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LET组(20 mg/kg)及ET组(40 mg/kg)即刻腹腔内注射EP注射液4 mL,每6 h重复注射一次,直至实验结束,假手术组及脓毒症组在相同时间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 h、8 h、24 h、48 h 4个时间点随机处死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TNF-α、IL-6、HMGB1水平。术后24 h,取大鼠末端回肠,用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HMGB1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方法观察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血浆HMGB1在术后8 h、24 h、48 h显著增高,脓毒症组回肠组织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 h显著增高(P0.05)。与脓毒症组相比,ET组、LET组血浆HMGB1在术后8 h、24 h、48 h显著降低,ET组、LET组回肠组织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24h显著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血浆HMGB1出现时间晚,作用时间长,提示HMGB1是脓毒症的重要晚期炎症介质。丙酮酸乙酯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血浆及肠组织HMGB1的表达,提示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其直接或间接抑制HMGB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δ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脓毒症大鼠小肠能量代谢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D—Ala^2-D—Leu^5-enkephali)对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DADLE(5mg/Kg)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方法(CLP)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刺穿盲肠外,其余操作同脓毒症组,DADLE治疗组模型建立后立即按5mL/kg剂量静脉注射浓度为0.5mg/mL的DALDE。于手术后4、8、12h处死大鼠,测定小肠黏膜组织中ATP、ADP、AMP含量;制备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测定各组大鼠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和肠道氧摄取率(Oext);观察并比较各组小肠黏膜上皮组织病理改变。结果:DADLE治疗组的小肠黏膜ATP、ADP含量较脓毒症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AMP含量明显下降(P〈0.05);DADLE治疗组小肠上皮细胞中线粒体RCR、P/O和Oext较脓毒症组均明显升高(P〈0.05);小肠黏膜上皮组织病理学提示DADLE组的组织损伤明显轻于脓毒症组。结论: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脓毒症大鼠小肠氧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抑制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促炎症因子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CLP组、卡巴胆碱干预组(CAR组),每组16只。CLP术后立即静脉注射CAR10μg/kg(CAR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LP组)。各组大鼠于CLP术后6h和12h取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组织含水率。结果:CLP术后6h和12h,CAR组血浆CK—MB水平显著低于CLP组(P〈0.05),CAR组心肌组织TNF-α水平、N0含量和MPO活性显著低于CLP组(P〈0.05)。CAR组心肌组织含水率均低于CLP组[6h:(69.5±2.3)%vs.(74.3±2.6)%,P〈0.05;12h:(71.4±2.4)%vs.(76.7±2.1)%,P〈0.05]。结论:卡巴胆碱能显著抑制脓毒症大鼠心肌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心肌组织水肿和功能损害。卡巴胆碱的抗炎和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的探究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大鼠模型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盲肠结扎比例、穿刺针型号、抗生素使用情况为研究因素,分别选择结扎比例25%、50%、75%三种结扎方式,12号、16号穿刺针两种型号,使用抗生素与未使用抗生素两种情况,按照3×2×2型析因实验设计方法将84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4组,每组6只,建立CLP大鼠模型,以大鼠生存率、24h肝脏IL-1α、TNF-α、IL-6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为研究因素,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析因方差分析。结果随着盲肠结扎比例的增加,CLP脓毒症大鼠的死亡率上升,存活时间缩短,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IL-1α、TNF-α、IL-6表达水平均值逐渐升高;析因方差分析显示三种固定因素中盲肠结扎比例在三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针型号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的主效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盲肠结扎比例与抗生素使用情况两因素具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盲肠结扎比例是CLP脓毒症大鼠模型死亡率及感染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盲肠结扎比例与抗生素应用情况两因素间对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具有交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七氟烷诱导大鼠海马血红素氧合酶-1(NO-1)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 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培养组(C组)、0.6MAC七氟烷组(s组).0.6MAC七氟烷+SB203580组(SB组)、0.6MAC七氟烷+U-0126组(u组)、0.6MAC七氟烷+SP600125(SP组)。C组大鼠正常喂养。S组大鼠吸入0.6MAC七氟烷60min后继续培养24h。SB组、U组和SP组在大鼠吸入0.6MAC七氟烷时分别腹腔注100mg/kg SB203580、100mg/kg U-0126或1mg/kg SP600125后同S组处理。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HO-1-mRNA和磷酸化ERK1/2(p^ERK1/2)、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JNK(P^JNK)、磷酸化HO-1(P^HO-1)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S组大鼠海马HO-1~mRNA的表达增加(P〈0.05),p^ERK1/2(P〈0.05),PP38(P〈0.05)和HO^-1(p〈0.05)蛋白表达增加。与S组比较,SB组大鼠海马HO^-1 -mRNA的表达减少(P〈0.05),PP^38(p〈0.05)和PHO^-1(P〈0.05)蛋白表达减少,P^ERK1/2(p〈0.05)和P^JNK(p〈0.05)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与S组比较,U组大鼠海马HO^-1-mRNA的表达减少(p〈0.05),P^ERK1/2(P〈0.05)和PHO^-1(P〈-.05)蛋白表达减少.PP^38(p〉0.05)和P^JNK(p〉0.05)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与S组比较,SP组大鼠海马HO^-1-mRNA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p^JNK蛋白表达减少(P〈0.01).P^ERK1/2(p〉0.05),PP^38(p〉0.05)和PHO^-1(P〉0.05)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 结论:七氟烷通过^ERK1/2和P^38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大鼠海马HO-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模型组(模型组)、益肾胶囊组、苯那普利组,每组各8只。益肾胶囊组每日每只灌胃益肾胶囊(2.5g·kg^-1·d^-1),苯那普利组每日每只灌胃苯那普利(2.5g·kg^-1·d^-1),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等量的蒸镏水。测定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光镜检查肾组织病理变化,电镜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及尿液中足细胞变化等。结果:实验2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压、24h尿蛋白定量、BUN、Scr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益肾胶囊组和苯那普利组可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压、24h尿蛋白定量、BUN、Scr(均P〈0.05)等;模型组足细胞podocalyx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益肾胶囊组及苯那普利组大鼠足细胞podocalyx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两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尿液偶见podocalyxin阳性足细胞,模型组尿液足细胞排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益肾胶囊组及苯那普利组,大鼠尿液足细胞排泄减少(P〈0.05)。结论:益肾胶囊可通过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而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组织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CLP组、DADLE组和假手术(SHAM)组。在不同时间点(12h、36h、72h)处死大鼠,原位末端标记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并比较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CLP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害较SHAM组明显加重,DADLE组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CLP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以36h组最明显(P0.01)。结论:DADLE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可能与DADLE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Bcl-2表达,从而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MLN)在腹腔感染状态下的免疫功能变化规律及产生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每组40只。分别于CLP后6h(T1),12h(T2).24h(T3)、72h(T4)(每个时点10只大鼠)留取腹主动脉血和MLN组织,鲎试剂偶氮显色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LN中 Th1/Th2比值和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与S组比较。CLP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在T2.T3和T4时升高.T3时达峰值(P〈0.01);与S组比较.CLP组MLN Th1/Th2比值在T1时升高.T2.T3和T4时降低(P〈0.05或P〈0.01),CLP组MLN Treg比例在T3时降低.在T2、T3和T4时升高(P〈0.05);与T1时比较.CLP组MLN细胞Th1/Th2比值在T2,T3和T4时降低(P〈0.05或P〈0.01).CLP组MLN细胞Treg比例在T2,T3和T4时升高(P〈0.05或P〈0.01)。大鼠MLN的Th1/Th2比值与Treg比例呈线性负相关(r=-0.871,P〈0.05)。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MLN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Th1/Th2比值减少,导致经肠道淋巴途径移位的肠源性内毒素清除减少,引发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肠源性内毒素介导MLN Treg比例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