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瘢痕性睑外翻的手术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性睑外翻手术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眼睑瘢痕切除、睑缘延长量楔形切除及游离植皮的方法,对23例(43眼)因瘢痕性睑外翻进行手术矫治,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伤后1~2个月手术5例(9眼),〉6个月手术17例(32眼),术后植皮成活良好,3例(3眼)于手术后1个月发生轻度睑裂闭合不全,无睑缘外翻,未处理;2例(2眼)于2个月后因面部瘢痕挛缩致使睑外翻,需再次手术处理;余经6个月~4年随访,效果良好。结论根据眼睑皮肤缺损大小,睑缘延长量多少设计手术方法,取耳后、锁骨上窝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游离皮片修复睑皮肤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的效果。方法应用耳后游离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的创面以矫正睑外翻16例(21眼)。术后随访观察3~18月。结果痊愈13例(17眼),好转2例(3眼),失败1例(1眼)。结论耳后游离皮瓣移植治疗瘢痕性睑外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重度瘢痕性睑外翻临床上常见于烧伤、炎症、眼眶骨髓炎或邻近部位手术严重感染等原因引起.虽然外翻原因不同,但均可出现严重的瘢痕组织和因瘢痕条索收缩所致的眼睑严重外翻,导致不良后果.我院自1992~2002年共施行游离皮片移植矫正重度瘢痕性睑外翻21例28眼,追踪观察4~24月,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眦角颞侧水平带蒂皮瓣在下睑瘢痕性外翻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11只眼)伴有皮肤组织缺损的下睑外翻患者实施该手术,其中3只眼为局部疖肿溃破后皮肤瘢痕挛缩,2只眼为铝水烫伤后,6只眼为皮肤挫裂伤后。年龄15~58岁。局麻下手术,根据下睑皮肤缺损范围,在颞区设计一以肌肉组织为蒂的水平向皮瓣。皮瓣穿过供、受区之间的皮下隧道后缝合于缺损区。结果术后第2天,有1只眼皮瓣的鼻侧端微紫,1周后色泽日趋正常。术后随访3~6个月,11只眼下睑皮瓣色泽良好,与周围组织差异小,无外翻发生。颞区伤口瘢痕细而淡。结论颞区水平皮瓣在伴有皮肤组织缺损的瘢痕性下睑外翻修复中疗效良好,供区水平伤口愈合佳,瘢痕小。但供皮量受颞区皮肤松弛程度的限制,且应严格控制皮瓣长度,避免因血供不足造成组织坏死,因而更适合于下睑颞侧半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睑缘切口延伸皮瓣联合眼轮匝肌深层固定术矫正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采用睑缘切口延伸皮瓣联合眼轮匝肌深层固定术矫正瘢痕性下睑外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为单眼,年龄在5~65岁之间,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随访12个月.结果 35例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将151例(151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根据其眼部外伤情况,分为4组(A,B,C,D),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及一期或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A组61.9%,B组19.6%,C组42.8%,D组46.4%。结论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对于外伤性白内障取得最佳效果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 对 175例 ( 175眼 )外伤性白内障在不同时期施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根据角膜伤口 ,虹膜粘连 ,有无眼内异物及后囊的完整性等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术后视力 >0 3者 65眼 ,0 0 5~ 0 3者 85眼 ,<0 0 5者 2 5眼。结论 掌握有严重合并症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最佳手术时机及选择合理术式 ,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将148例(148眼)外伤性白内障,根据其眼部外伤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一期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手术过程中行二次撕囊联合后囊撕囊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的情况及并发症防治。结果术后视力0.05~0.25者占18.25%,0.3—0.4者占16.89%,0.5~0.6者占31.08%,0.7~1.2者占27.70%。脱盲率为92.2%,脱残率为78.9%。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外伤性白内障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内眦畸形的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内眦畸形的分型及发病机制,并观察各类型的矫治手术效果。方法60例外伤性内眦畸形根据内眦韧带受损部位,分为4型,并根据受损部位制定具体手术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随访1年以上。结果治愈率为90.00%,显效率为100%。Ⅰ、Ⅲ型患者治愈率为87.18%。结论根据外伤性内眦畸形发病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可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和单纯Hotz法治疗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7/2019-07在我院接受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的患者60例84眼,试验组32例42眼采用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对照组28例42眼采用单纯Hotz法。术后随访观察至12mo, 记录患者主观症状、睑缘位置、睫毛外翻情况及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单眼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40.8±2.57min vs 28.5±2.64min,P<0.01)。术后1、12mo,试验组治愈率分别为100%、95%,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5%、76%,术后12mo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3)。 术后1mo两组患者满意度无差异(Z=1.1825,P=0.2371),术后12mo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7346,P<0.01)。

结论:对于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虽手术时间长于单纯Hotz法,但其远期疗效优于单纯Hotz法,术后12mo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复杂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严重瘢痕性睑内翻伴大量乱睫、双行睫,及以往行过一次或多次倒睫矫正术复发患者68例115眼行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随访6~32(平均23.3)mo,观察术后睑缘形态及睫毛情况。结果:术后6mo内2眼、6mo后3眼有少许乱睫(<6根)发生,再次行电解治愈;余患眼上睑睑缘形态良好,睫毛背离眼球表面,无倒睫复发,无并发症发生;6mo治愈率91.7%(55/60,8例术后6mo后失访)。结论: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对复杂瘢痕性睑内翻有较好疗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角膜穿通伤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施行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5 4例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 ,急诊行角膜缝合术后 ,根据晶状体损伤的程度 ,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 ,将晶体皮质充分吸除干净 ,然后植入不同型号的人工晶体。结果 :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 ,视力大部分在 0 2~ 0 8之间 ,最佳达 1 2。结论 :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合适型号的人工晶体 ,可使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显微镜下个体化改良Hotz术治疗瘢痕性睑内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例(35眼)瘢痕性上睑内翻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施行改良Hotz术,做睑板楔形切除后将皮肤切口下唇的皮下组织与睑板楔形切除切口上唇间断缝合,再缝合皮肤切口。术中个体化联合上...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鞘减压术(optic nerve sheath fenestration,ONSF)是将眶内段视神经鞘膜开窗来引流脑脊液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升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引起的视功能损伤。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威胁视功能的疾病。在国外,视神经鞘减压术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该项手术。其手术方式包括眶外侧壁进路、球结膜进路、重睑内侧进路、重睑外侧延长切口进路和鼻内窥镜进路等,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神经损伤、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视网膜中央动脉损伤等。  相似文献   

15.
鼓室成形术的术式选择及失败原因探讨(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初,耳科学家Wullstein、Zollner等根据椭圆窗声压变换及圆窗的保护机制,提出鼓室成形手术改善听力的设想,并将鼓室成形术分为Ⅰ~Ⅴ型.随后很多耳科学家致力于手术方法及术式的改进,除将经典的乳突根治与鼓室成形术结合起来外,还发展了保存或重建外耳道后壁,保持正常解剖结构的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角膜粘连性白斑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方法21例粘连性角膜白斑施行部分全层角膜移植术,依据粘连部位、程度、虹膜张力及瞳孔位置,分别选择了粘连分离、虹膜根切、虹膜契形切除,瞳孔再造等术式。结果18例(85.89%)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获得了良好效果。结论角膜粘连性白斑的术式选择取决于患眼的粘连状态、虹膜张力及瞳孔位置,并分析了术式选择与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和长期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9-2011年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局部肿瘤切除的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患者15例(15眼)。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术前视力、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术后视力、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中睫状体肿瘤7例(46.7%),睫状体脉络膜肿瘤2例(13.3%),脉络膜肿瘤6例(40%)。组织病理学检查:10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胶质瘤,1例神经纤维瘤。肿瘤仅累及脉络膜者(6例),采取内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式;肿瘤累及睫状体者(9例),采用外切除(经巩膜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式。随访1~9年,9眼(60%)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6眼(40%)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5眼均无肿瘤复发,1眼(6.7%)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内切除或外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完整摘除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保存视力的有效术式,同时尽可能降低了肿瘤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目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较好,但对于晚期黄斑下瘢痕形成,但仍存在活动性病灶的wAMD眼是否需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存在争议. 目的 探讨黄斑中心凹下已瘢痕化但尚存在活动性病灶的晚期wAMD患者行抗VEGF治疗的疗效及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晚期wAMD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治疗组,仅接受临床观察而不接受任何治疗的21例患者作为未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玻璃体腔注射的标准方法,遵循3+ prn原则进行每个月1次,连续注射3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方案,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患眼眼底表现;采用OCT检查患眼视网膜活动性病灶消退情况,包括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及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形成情况;了解患者对视功能改善认可度的主观评价.对2个组间上述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每眼平均注射(4.1±1.2)次.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随访末BCVA均较初始视力明显提高,2个组间患者在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8例患者中随访末期BCVA提高者占69.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组68眼在治疗过程中视网膜下液均逐渐消失,而未治疗组21眼中视网膜下及视网膜积液吸收者7眼,随访期间视网膜下及视网膜无变化者8眼,积液增加者6眼.治疗组患眼CRT平均厚度减少了(220.16±34.76) μm,未治疗组平均减少(101.56±31.59)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组患者认为视力改善或稳定的患者占91.12%,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存在黄斑中心凹下瘢痕和渗出性病灶的晚期wAMD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并防止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进一步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