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潘抗镁  夏红 《新疆医学》1999,29(4):221-222
我们于1988年6月至1996年8月,对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并非少见,在CT椎管扫描未应用于临床前,术前不易得到完全明确的诊断,常被诊断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实施手术时只对突出椎间盘髓核的摘除,而忽视对侧隐窝的探查或减压,致使少数患者术后疗效欠佳或无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均经椎管造影或CT椎管扫描、核磁共振检查与手术证实诊断,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44例,回顾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CT检查显示9例(21.43%)硬膜囊受损,15例(35.71%)椎间盘部分脱出,12例(28.57%)为韧带肥厚,3例(7.14%)为侧隐窝狭窄,3例(7.14%)椎间孔狭窄。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腰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性肥大、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方法;分析3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腰椎间盘突出侧别、椎管狭窄部位、相互关系、术式选择等,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分析探讨.结果:3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手术疗效不佳病例中,4例术后尚残余有突出间盘未完全除;4例术中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定位错误遗漏突出间盘;2例手术侧别选择错误。5例因术中关节突破坏继发狭窄,其中1例II度滑脱,2例术后继发瘢痕增生粘连。减压不彻底12例,遗漏减压8例,其中定位黄韧带开窗法除椎间盘7例中相应部位3例骨性狭窄均未能彻底减压或遗漏。3例经皮突出椎间盘切吸术遗漏狭窄。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不佳原因主要有定位错误、减压不够、遗漏狭窄、术式不当、腰椎失稳等。强调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之术式选择,包括手术入路侧别及减压范围,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决定;CT扫描等影像学资料只做为重要参考依据,不能单就CT扫描等来诊断疾病及决定术式选择。术前术中注意正确定位,辨别变异。切忌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追求微创显露致遗漏或未能完全解除相应部位的椎管狭窄,另一则是大范围破坏脊柱结构致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18例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勇  范清宇 《医学争鸣》1998,19(4):446-448
目的:探析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术式选择。方法:分析21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例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椎间盘突出侧别,椎管狭窄部位及与突出间盘间相互关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术式选择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18例中椎间盘旁侧型突出者169例,占77.5%;中央型突出者49例,占22.5%。椎管狭窄中神经根通道狭窄者109例,占50%;腰椎中央管狭窄者41例,占18.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经过螺旋CT检查后,结果显示,12例患者硬膜囊受损,占23.08%,17例患者椎间盘部分脱出,占32.69%,8例患者韧带肥厚,占15.38%,7例患者隐窝狭窄,占13.46%,6例患者椎间孔狭窄,占11.54%,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相较于手术结果,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徐远坤 《吉林医学》2011,(24):5110-5110
目的:探讨术式选择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对4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术式选择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式选择如下:采用开窗法13例,占28.26%;半椎板切除法30例,占65.22%;全椎板切除法3例,占6.52%。术后随访6~12个月,42例恢复情况良好,4例临床症状未完全解除,总有效率为91.3%。结论:在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术式选择时,应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因素,并参考X线、CT扫描测量数值,进行综合全面分析以确定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7.
王卫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1):313-314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初次手术失误原因,以预防手术失误的发生,并提出再手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00年-2007年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2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因第一次手术失误,导致症状无明显好转或进一步加重,或合并其他症状而需再手术治疗。结果从24例再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析中发现初次手术失误原因主要为腰椎管狭窄未解除,多间隙椎间盘突出遗漏,术中未找到突出椎间盘,进行减压术和髓核未取尽。24例再手术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95.8%。结论①初次手术时要加强术前检查和明确诊断,确立正确手术方案。②二次手术时应从正常部位进入椎管后细心分离粘连,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防止损伤硬膜、马尾神经和神经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病人的初次手术失误原因的分析,预防手术失误的发生,并提出再次手术的注意事项。方法 对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995年1月~2005年2月所有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下442例进行复查、整理,其中再手术24例,12例因第一次手术失误导致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而需要再次手术,对12例进行分析。结果 从12例再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病人分析中,发现初次手术失误原因主要为腰椎管狭窄未解除,术中未找到突出间盘,仅行减压术和髓核未取尽。12例再手术病人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达92%。结论 ①初次手术的应明确诊断,确定正确手术方案。术中应解决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问题,并注意解决好脊柱稳定性,及时处理并发症。②二次手术应从正常部位入椎管注意分离粘连,摘除突出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防止损伤硬膜,神经根和马尾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椎间盘突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2月以来有CT检查且资料完整、并经手术证实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中90%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L4~5和L5-S1节段,可明确诊断椎管、侧隐窝神经孔的狭窄程度,且根据CT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分型,对临床治疗和手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结论:CT在诊断椎间盘突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CT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8月经CT检查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患者,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I检查,46例经再次手术证实.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有:(1)硬膜外纤维化47例;(2)术中残留、复发或新发的脱出髓核碎块54例;(3)中央型或周围型椎管狭窄41例;(4)椎间盘感染7例;(5)假性脊膜膨出5例;(6)术后脊柱滑脱6例.结论 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术后1周行CT扫描,同时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结果术前CT可以扫描到椎间盘突出影、神经根水肿及硬脊膜受压等表现。术后CT扫描对椎管内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术前椎管突出影CT值为43.70-66.70HU,术后椎管突出影CT值为24.70±5.35。术前及术后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P=0.00)。结论术后早期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软组织结果有局限性,但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陶冶  蒋萍 《四川医学》2012,33(7):1204-1206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方法对已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2例患者均采用MED手术。全部42例患者随访2~26个月。结果对42例患者进行评估,参照Macnab评定标准,35例优,6例良,1例可。结论在明确诊断,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熟练运用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与髓核摘除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 ,于后正中做1~ 2个长约 1 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 ,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 ,钻除部分椎板 ,置入内窥镜 ,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732例 ,随访 3个月~ 3年。按NAKAI标准评定 :优 6 40例 ,良 6 9例 ,可 18例 ,差 5例。优良率为 97%。 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 该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可减少创伤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8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总数的47.4%。男49例,女33例。年龄28~70岁,平均46.3岁。9例全椎板切除,35例半椎板切除,38例椎板间开窗手术。术后73例经1~5年随访,优46例,良23例,进步4例。优良率达94.5%。本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是一组混合症状,确诊需要靠CT扫描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进路以半椎板切除、椎板间开窗为首选。手术的关键不但要彻底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而且要使神经根完全减压,并强调术后的稳定治疗。这对于提高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1985年至1988年,155例患者应用 CT 扫描检查后进行了手术治疗。CT 所见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者109例,119个椎间盘突出,按间盘数符合率为95.2%;不相符合者6例,6个椎间盘,不符合率为4.8%。对并发椎管狭窄35例、黄韧带肥厚7例进行了讨论分析。为提高 CT 诊断的准确度和手术效果,外科医师必项提高阅读 CT 片的能力,并在手术前对扫描片作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范围.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162例,按照CT/MRI表现将椎间盘突出分为3种,比较不同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结果;均经皮腰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40μg/ml医用臭氧6-15 ml,退针至椎间孔附近时,向椎旁组织内神经根旁注入臭氧10 ml及复方倍它米松1 ml 2%利多卡因0.5 ml 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的混合液;按照纤维环是否破裂分组研究纤维环破裂与疗效的关系;另对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导致腰腿痛患者行试验性的臭氧注射治疗.结果: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臭氧注射治疗后6个月复查14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7.03%,其中34例椎间盘膨出31例有效(91.18%),119例椎间盘突出106例有效(89.08%),9例椎问盘脱垂4例有效(44.44%);72例纤维环完整者63例(87.5%)有效,47例纤维环破裂者32(68.05%)例有效;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3例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6个月后随访发现2例有效.均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运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疗效确切,膨出突出类型疗效较高;纤维环破裂疗效较好,对轻度的椎间盘突出伴骨性椎管狭窄可以试行臭氧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提出避免再次手术的主要措施。方法:对51例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未找到髓核、髓核取出不彻底、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松解不彻底及多间隙突出遗漏。再手术后随诊6个月~3年,优24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垂足1例,优良率达84.31%。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参与,手术方法正确选择可避免腰椎间突出症手术失败;术中操作应细致轻柔,避免过多剥离和破坏椎板结构,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减压的同时应行内固定及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9.
侯忠学  赵耘  许冰  彭晓  张勇 《四川医学》2010,31(6):829-830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用多节段开窗加神经根管减压的有限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24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报告腰椎间盘多节段突出,临床体征与影像学报告相一致。结果 124例均获随访8个月~7年,平均5.6年,疗效评定为:优68例,良37例,可17例,差2例,总优良率达84.7%。所有患者除有1例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及2例并发椎间隙感染外,其余均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出现,也无腰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的有限手术能在直视下切除椎间盘和彻底的松解神经根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可膨胀脊柱融合器(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22例,均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JOA评分进行评价,并计算改善率,复查时X线片和CT观察椎间融合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0~110 min,平均83 min;出血量为200~400 mL,平均280 mL;术后随访16~40个月,平均34.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4.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27.6分,改善率达75%~100%。复查X线片、CT示椎间高度丢失率为18%(4/22),椎间隙植骨融合率为86%(19/22),无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联合B-Twin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失稳性椎间盘突出症创伤较小,出血量少,近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