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5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15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1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8例。并有4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9例。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脑保护剂,延长溶栓时间窗,新型溶栓药的开发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例因急性脑梗死行超选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病距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12h,根据闭塞血管部位,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30万U。结果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80%(4/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8.7%(11/16)。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83.3%(5/6)。2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85.2%,症状无改善2例,溶栓术中出血1例,术后塞亡1例。结论早期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英  肖佐才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072-2073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超选择性造影技术,将微导管送至脑血管闭塞部位,将尿激酶(UK)经微导管泵入行溶栓治疗,动态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例,闭塞血管再通率68.75%,并发无症状脑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临床治愈。结论:UK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而安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急性闭塞脑血管后将导管微导管先端送至脑血管闭塞部位,将尿激酶(UK)经导管或微导管泵入行溶栓治疗,动态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例,闭塞血管再通率76.89%。结论UK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而安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84例颅内外动脉闭塞或者狭窄;颈内动脉系统组中单纯性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组,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中颅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颈内动脉系统组。79例患者存在经颅多普勒异常问题。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具有极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军  陈覃  吴海滨  施辉  刘希光 《江苏医药》2002,28(5):324-326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空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向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和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3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内区域性和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临床资料。治疗时间为起病1~24h。DSA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根据闭塞的血管的情况选择区域性动脉溶栓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入,过程中经造影管或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血管再通5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58例,血管再通38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及明显好转90例、占总病例60%,再次闭塞5例,脑出血5例,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前循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后循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5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4%(17/56)、28.6%(16/56)和32.1%(18/5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1%、46.9%)。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4.1%、45.9%),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1.8%、38.2%)。颈内动脉脑梗死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40.0%、18.18%),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椎基底动脉脑梗死组(10.0%、54.5%)。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42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即对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患者行rt-pt动脉溶栓后未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21例,即对急性脑动脉闭塞的患者rt-pt动脉溶栓后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溶栓后1d,7d,14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溶栓效果及血管再发闭塞情况。结果对照组21例患者中,溶栓后立即行DSA造影,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9例,2例无再通,术后6个月中随访观察显示7例患者出现血管再发闭塞,并2例因再栓塞死亡。实验组21例患者中,溶栓后示血管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2例,1例无再通,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示2例患者出现了血管再发闭塞,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提高动脉溶栓的最终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nography,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南华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行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TCD与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基底动脉(B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TCD诊断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判定TCD诊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靠程度,探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合理检查程序。结果 TCD诊断MCA、ICA、VA、BA、SUB-A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1.23%,56.52%、97.39%,76.19%、96.58%,93.33%、94.44%,88.89%、99.22%。TCD对MC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对MCA、ICA、V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较高。结论 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无创、可行和经济的筛查方法,可用于可疑病例的初步诊断;TCD与DS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血行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及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2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予r-TPA超选择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12例。结果12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8例(66.7%),血管部分再通3例(25%)。溶栓后栓塞复发l例,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病死率8.3%。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有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8例自起病至溶栓时间在 1h~ 12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闭塞血管后 ,先用导丝及微导丝通过血栓到达血栓远端 ,撤出导丝后将导管置于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内 ,用注射泵缓慢注射尿激酶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2 8例中 14例完全再通 ,8例部分再通 ,6例无效 ,2 4h ,1个月 ,3个月NIHSS评分 ,分别较溶栓前≤ 4分 ,治疗后 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70 % (2 2 / 2 8) ,3例合并无症状性脑出血均痊愈。结论 :本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 70 % ,经股动脉插管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 ,此疗法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及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28例给予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及机械碎栓,同时给予扩容、抗血小板等治疗,评价治疗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术后1 h、2周、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日常活动量表( ADL)评分情况。结果本组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为75%,部分再通率为25%,4例血管再通后残留狭窄〉80%,给予支架置入术;除1例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外,其余27例术后1 h、2周、3个月NIHSS、AD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 P〈0.05)。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方法:收治住院符合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均给予尿激酶1500000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观察组于溶栓前即刻给予普通肝素5000U静推。结果:观察组尿激酶溶栓后再通率为87.88%,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率为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前即刻静脉输注肝素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不会增加临床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冯雷  潘力  冯光  贺道华  马廉亭 《天津医药》2011,39(12):1150-115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T组)、尿激酶组(UK组)、替罗非班+尿激酶组(T+UK组)和对照组。采用X线数字减影(DSA)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溶栓的血管再通率,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24h后处死动物,经氯化-2,3,5-三苯基四氯唑染色,进行光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T+UK组血管再通率为80%,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出血,rADC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均优于T组、UK组和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在兔超早期脑缺血模型中疗效优于单纯尿激酶动脉内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分析80例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本组80例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10例(第1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0例(第2组),合并冠心病16例(第3组),合并脑梗死12例(第4组),合并高脂血症22例(第5组)。采用日本ALOKA-SSD-4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了解患者在安静时,其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的频谱形态,并比较患者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Am)和搏动指数(PI)。结果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其两侧MCA、PCA、BA、ACA、VA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高于单纯糖尿病者。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脑血管病变情况时所带来的严重性与其所患合并症有关,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评价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