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对胸腰椎骨折的深入认识 ,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随着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 ,人们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日趋成熟。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爆裂性骨折最早由Holdsworth于2 0世纪 70年代提出 ,它是脊椎不能在特定的短时限内吸收所承受的能量所致。正常负载时 ,椎间盘内液体通过多孔的终板流出 ,吸收能量使应力重新分布 ,椎体刚度大于椎间盘 ;而创伤时 ,加载速度快 ,液体来不及快速分布 ,椎间盘刚度大于椎体 ,导致终板骨折 ,间盘挤入椎体内 ,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被挤压破坏 ,椎体内压升高产生…  相似文献   

2.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时机、临床疗效和主要并发症。方法经前路椎管减压、复位矫形、自体髂骨植骨Z-p late内固定治疗胸腺椎爆裂性骨折20例。伤后4~72 h手术12例、10 d~6个月手术8例。结果1例手术中死亡。19例获3~18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Frankel分级:A级1例无恢复;B级恢复到C级2例,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5例,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9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融合,Cobb角丢失6°~9°,平均7.3°。主要并发症为大出血、肋间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结论前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新鲜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限期手术失血少。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鉴于临床上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乏被误诊、漏诊者 ,笔者对其影像学及神经学检查作一介绍。1 影像学诊断1.1  X线平片 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根据高质量的正、侧位X线平片得到诊断 ,其主要表现如下。1.1.1 椎体前高减低 椎体前高减低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最为显著的X线表现之一。Willen等采用骨折及上下相邻椎体前高与后高比值来反映椎体前高减低程度 ,如图 1所示 ,该比值=[1/ 2 (A1+A2 ) -A0 ]/ [(A1+A2 ) /2 ]。Lin等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将尸体胸腰椎标本造成爆裂性骨折 ,从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高 (AVH )、后高(PVH)…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114例120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摄胸腰椎X线片,94例行CT扫描,74例行MRI检查。结果共有27处骨折被误诊,占22.5%。作者认为,X线片常不能准确反映爆裂性骨折的病理特征,对于胸腰椎骨折应常规行CT扫描,必要时应同时行MRI检查,诊断中应注意将爆裂性骨折与压缩性骨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多由高能量致伤力导致,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由于椎体爆裂性骨折多伴有脊柱后结构的损伤,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多,并大都有椎管被骨折块侵占,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压和稳定。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近期治疗的理念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手术方法却有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采用腰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69例,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价、影像学指标及自我满意率。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Frankel评分平均提高1.2级;Cobb角由术前平均35°恢复至6°;椎体塌陷由术前的62%恢复至13%;19例术后CT扫描平均椎管内占位由61%恢复至32%;术后优良率(自我满意率)为72%。结论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及椎管容积、矫正后凸畸形,有利于胸、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5月共收治21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MRI及CT检查示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所有患者均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直接显露伤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关节突关节,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3 d均佩戴腰围下床行走。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结果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3.7~5.8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为45~95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5~110 mL,平均75 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伤椎矢状面中位线高度从术前平均2.2 cm增至术后平均3.1 cm,末次随访时CT片示骨性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3D-View微创拉钩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对椎旁肌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术后顽固性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5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I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骨折,韧带及椎间盘损伤、脊髓马尾损害及血肿情况。结果有53例前、中柱骨折在MRI图像上得到明确显示,其椎管狭窄及后凸畸形程度与X线平片或CT扫描结果成正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MRI所示韧带损伤多数无法根据X线平片或CT扫描结果作出诊断。作者认为,MRI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必要时应与CT扫描同时选用。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14例,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20~69岁。骨折部位:T122例,L18例,L24例。神经损伤按Frankel标准分级:B级5例,C级7例,D级2例。1例在伤后6d手术,其余13例均于伤后48h内手术。X线摄片示:椎体前缘压缩1/3者4例,1/2者9例,2/3者1例。CT扫描示:椎管内骨折块占位达1/3者5例,1/3~1/2者8例,1/2以上者1例。1.2治疗方法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俯卧位,后正中线切口。在C臂X线机监视下拧入4枚椎弓根钉,再组装AF系统,予骨折复位。1例行椎管…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114例120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摄胸椎X线片,94例行CT扫描,74例行MRI检查,结果共有27处骨折被误诊,占22.5%。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9例,其中AF系统椎弓根钉内固定68例,Dick固定6例,ALPS固定8例,Luque棒固定2例,中华长城5例,并行植骨49例。结果随访9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固,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如骨折块占椎管容积>30%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及伴有脊髓损伤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复位固定,矫正后倾角,同时术中脊髓造影、C臂机监视复位应达到以下标准:压缩椎体扩张80%以上;后弓角<10°,恢复椎管容积及脊髓减压,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5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方路椎管环形,半环形减压,哈氏撑开棒加棘突钢丝固定15例,Luque棒固定7例,哈氏棒与Luque棒联合固定4例,椎弓根器械固定32例,本组病例根据伤情和手术方法不同,分别行椎板关节突,椎体间,半椎板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2个月,58例术后X线片显示伤椎前缘高度从46%恢复到88.6%,脊椎后凸Cobb角从17.6度降至2度,CT显示椎管矢状径基本恢复正常,硬膜囊前方无受压现象,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完全瘫(A→B)为11.1%,不完全性瘫为100%,结论:后方入路环形减压能一次性清理脊髓马尾周围致压物和固定,稳定脊柱,最大限度地创造神经功能恢复的条件。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本术式减压充分,固定地,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最常见类型,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提供坚固固定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损伤节段的高度,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促进脊柱脊髓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伴/不伴融合术,以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多见。术中通常采用撑开复位的方式,依靠前后纵韧带及椎间盘纤维环的牵拉力量,间接恢复伤椎的外形和高度。然而,伤椎内被压缩破坏的终板及松质骨,尤其是骨小梁,结构难以恢复,术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形成空腔,一般称为椎体内空隙、“空壳”现象,或“蛋壳样改变”。椎体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导致椎体前中柱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机械力学性能受到破坏,容易导致椎体凹陷、高度丧失及后凸畸形等,严重者可导致融合失败、内固定脱落等;此外,伤椎内骨缺损还可引发长期慢性腰背痛,发生率为50%~100%。伤椎内骨缺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矢状面或横断面CT上出现椎体内低密度骨缺损区域,呈类圆形,主要分布在椎体前上方,前柱靠近上终板处,其大小、形态和发生部位略微不同,在不同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患者中均可发生。对于行融合术的病例,由于植骨融合带来长期的坚固固定,骨缺损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对其影响甚微;而对于未行融合的胸腰段骨折,伤椎内骨缺损容易导致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鉴于目前对于胸腰段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的整体认识存在不足和争议,伤椎内骨缺损是否需要处理、如何处理,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胸腰段骨折术后伤椎内骨缺损相关文献,围绕其危险因素、术后转归及预后、预防和治疗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制备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的方法。方法取20个猪胸腰段3联体标本,上下椎体行环氧树脂包埋,中间椎体中部一侧前1/3、2/3处用直径为3.2 mm的钻头钻孔,平行对穿椎体,造成中间椎体的有限性损伤,游标卡尺测量骨折前L1椎体前缘高度,记为完整椎体的高度(HInt)。将9 kg不锈钢锤置于高0.5 m高处,沿引导杆垂直撞击标本,若L1椎体无骨折迹象则升至0.6 m的高度,若有骨折迹象则将钢锤降至0.4 m,在0.5 m的基础上以0.1 m递增或递减进行多次撞击,直至L1形成爆裂性骨折,记录撞击总能量,撞击总能量E=mgh1+mgh2+…+mghn。爆裂性骨折形成后再次测量L1椎体的前缘高度,记为HFr并对所形成的爆裂性骨折模型行影像学检查。结果骨折前椎体前缘高度为(27.405±1.453)mm,骨折后椎体前缘高度为(17.784±1.362)mm,骨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撞击高度为0.5 m时有4个爆裂性骨折模型形成,当累计撞击高度为0.9 m时有13个爆裂性骨折模型形成;当累计撞击高度为1.3 m时有3个爆裂性骨折模型形成。累计平均撞击高度为0.865 m;累计平均撞击能量为76.313 J。影像学显示所有标本椎体均造成典型爆裂性骨折。结论采用上下椎体包埋,中间椎体有限损伤,多次撞击实验可以制作典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前路减压植骨AO圆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行前路减压,植骨及应用ventroFix进行内固定。结果:3例经6-16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亦无螺钉断裂及松动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胸腰椎爆裂骨折良好的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2].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典术式;其中以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应用最为普遍.传统的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在骨折椎体的头侧和尾侧2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靠纵向撑开力来恢复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行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后路组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7~62岁;坠落伤9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5例,L27例,L32例;ASIA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5~15 d。侧前方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7~62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7例,L29例,L32例;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4例,D级6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4~12 d。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对其神经功能ASIA等级变化、临床疗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骨性融合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3.3)个月。后路组和侧前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两组间ASIA分级结果、JOA评分、RIS临床疗效无差异。两组均获得融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对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需椎管前方减压和前中柱重建的病例,可根据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但对椎管前后均需减压、三柱重建而需前后联合入路的病例,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2月~2008年4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7例单纯行跨骨折椎的4钉固定术,B组21例行经骨折椎椎弓根6钉固定术。随访6-56个月,平均16.6个月。依据患者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败率(断钉、断棒及退钉等)及腰背痛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加重患者。2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中腰背疼痛及内固定失败率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开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ENOR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26例,同时行横突间、关节突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26例均固定坚固,无1例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26例植骨均融合,2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4例残留20%~3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3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TENOR脊柱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左右,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