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问:什么是乙肝妈妈?陈琳教授:“乙肝妈妈”指的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产妇。也就是患有乙肝或者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的孕产妇。记者问:乙肝育龄期妇女应该如何备孕?陈琳教授: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同时婴幼儿时期HBV感染易形成慢性感染状态,很多乙肝女性都担忧自己能不能孕育健康宝宝。  相似文献   

2.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兰姣 《医学文选》2003,22(3):390-392
我国为乙肝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 ,尽管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由于乙肝病毒肝炎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 ,导致部分婴儿的预防措施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乙肝病毒感染仍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性问题。我国的乙肝病毒( HBV)携带者多数是儿童期感染 ,而婴幼儿的乙型肝炎传播主要发生在母婴传播[1] ,占慢性感染者的30 %~ 5 0 % [2 ]。而慢性 HBV感染以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还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相关。因此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控制 HBV流行具有重要意义。1 乙肝的母婴传播途径1 .1 产时传播 分娩期感染 HBV是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育龄期妇女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制定乙肝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HBV-DNA PCR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对郸城县人民医院产科的5 475例育龄期妇女进行乙肝标志物和HBV-DNA检测。结果:HBsAg阳性者共127人,阳性率为2.32%。127人中HBV-DNA阳性者76人,阳性率为59.84%。结论:育龄期妇女HBsAg阳性率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母婴阻断措施,遏制乙肝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星 《广西医学》2002,24(3):372-374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WHO估计 2 0 0 0年全球慢性携带者将达4亿。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 ,慢性HBV感染者约1 3亿 ,广西地区占了相当比例。我国的慢性HBV携带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 ,而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慢性HBV感染者约有 30 %~ 5 0 %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而慢性HBV感染以后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还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干扰素和新近上市的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但远非理想。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具有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简称乙肝特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比较不同方法阻断效果,探索较好的乙肝母婴阻断方式.方法:本研究采取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在孕妇中筛选乙肝病毒感染者,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随机分组,一组(A 组)在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另一组(B 组)婴儿出生后只使用乙肝疫苗,不使用乙肝特免.两组婴儿出生后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两组婴儿在1岁和2岁时分别检测乙肝相关标志物,判定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在3岁时采集2岁HBsAg 阳性者的血清进一步做乙肝标志物和HBVDNA 监测.结果:128 名婴儿完成了实验,1 岁时检测HBsAg 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24.2% 和97.66%,2 岁阳性率分别为5.3% 和97.66%,3 岁时确定了4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A 组(接种疫苗加乙肝特免组)1 例,感染率为1.75%(1/57),B 组(单纯接种疫苗者感染)3 例,感染率为4.23%(3/71).A组感染率低于B组.保护率为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结论:乙肝特免和乙肝疫苗联合使用能提高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乙肝病毒 (HBv)传播途径复杂。HBv从无症状携带HBsAg母亲传播给婴儿 ,使婴儿感染HBv被好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所证实。孕妇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婴儿 1岁时 90 %~10 0 %已受感染。因此 ,干预HBv母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措施。目前由于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变为可能。现将我们于 1992~ 2 0 0 0年对我市孕妇产前进行HBsAg筛查情况及采取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措施 ,其结果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  相似文献   

7.
苏晓霞  郭艳巍  刘新伟 《医学争鸣》2005,26(13):F003-F003
0引言 乙肝病毒(HBV)可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在实行免疫预防程序后,婴儿通过产程和产后感染HBV的途径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HBV宫内感染难以阻断[1],是形成慢性乙肝的主要途径和原因. 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2]. 寻找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世界上控制乃至消灭乙肝的关键课题. 我们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mmuno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治疗,有效地阻断HBV宫内传播,同时对应用联合免疫的产妇母婴喂养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金生  任红 《肝博士》2005,(3):11-15
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300O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以前我们就乙肝母婴传播问题访问过一些相关专家,但仍有读者询问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类感染率高达6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亦高达10~15%.孕产妇感染乙肝病毒(HBV)后能否传播给婴儿及如何预防母婴传播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孕妇28例采用被动免疫及出生后新生儿联合应用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做了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乙型肝炎 (HB)已成为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 ,我国感染尤为严重 ,现约 1 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 (HBV)。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的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胎婴儿感染的重要原因 ,严重威胁我国出生人口的质量 ,也是导致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1] 。因此各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将近年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防治的研究状况作如下综述。目前公认的HBV垂直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 :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1 母婴传播母体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必要环境 ,母体通…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据报道HBsAg阳性占人口的10%。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程蔚蔚报道母婴传播率为83.3%,而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达92%~97%。其中主要有宫内感染、分娩期感染和产后感染。因此,阻断HBY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本文结合近几年文献对HBV母婴传播作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Fc受体介导的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汤小湄  肖小敏 《广东医学》2006,27(10):1581-158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目前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我国众多慢性HBV携带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阻止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目前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来控制乙肝的宫内感染获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10%~20%的高危儿免疫失败。对宫内感染的阻断和预防现在还没有很有效的措施,主要问题在于传播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研究阐明HBV宫内感染机制,将对乙肝的防治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H…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AIDS)流行形势日趋严重,感染者中妇女和儿童的比例逐渐增大[1],而母婴垂直传播是婴儿及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约有1.2亿,而其中约30%~50%为母婴传播形成,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对控制HBV流行及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14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辉院士、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何晓琥教授、国家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李长明教授以及来自肝病、儿科、免疫、病毒、传染病、妇产科等专业的20余名专家汇聚北京,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振宇教授主持,听取了深圳卫武光明生物制品公司总工程师张信关于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海复旦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朱启F教授关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研究的报告,并就HBIG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我国自1992年开始推广接种乙肝疫苗,实践证明预防效果良好,大城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已下降至1%以下。但是,出生于“大三阳”或“小三阳”母亲的婴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仍存在着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日前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有关进一步减少乙肝母婴传播的问题,建议对如何进一步减少乙肝病毒(HBV)的宫内感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会上,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的朱启镕教授作了题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综合研究”的主题学术报告。他指出,我国自从普遍应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以来,已使乙肝的母婴传播率大幅度减少。但乙肝表面抗原(HBsAR)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仍有10%左右在注射乙肝疫苗后免疫失败,其原因包括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不同研究报告的结果不同,据朱教授估计,我国每年可能有数十万名婴儿发生宫内感染。朱启镕教授等针对宫内感染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给HBsAg阳性妊娠妇女(103例,对照组101例)从妊娠第2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共3次,每次200IU,间隔4周,可使宫内感染率降低9%。专家们经讨论建议,对阻断HBV宫内感染,应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专家们认为,朱启镕等的初步研究表明,HBIG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是安全有效的。专家们还建议,应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将该产品用于HBsAg阳性妊娠妇女这一新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肝博士》2020,(3)
正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约有9000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母婴传播是HB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新生儿感染后90%以上表现为慢性感染,在未来有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给社会和家庭增加经济和心理负担。对于乙肝病毒感染母亲而言,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就成了最大的期盼和努力的目标。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好乙肝的母婴阻断呢?一、了解乙肝的母婴传播途径从胚胎在母亲子宫内着床,到胎儿的娩出和产后的接触,母亲和宝宝经历了彼此生命中最亲密的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县县医院收治的132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双阳性孕妇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6例。研究组孕妇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方法,对照组孕妇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最后分析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结果:研究组孕妇小孩出生当天、满1周岁时HBV感染率分别为1.52%、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2%、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起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促进儿童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8.
阻断乙肝妊娠患者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1],故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因此,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口约3.5亿,其中50%是在围生期或婴幼儿时期发生感染,尤其是在HBV流行的国家。这是由于这些地区育龄期妇女HBeAg阳性率很高,发生HBV母婴传播概率很高,而HBV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部地区HIV母婴传播状况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我国以血液传播为主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及影响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根据。方法:以当地因有偿供血或受血感染HIV后有生育史的妇女为调查对象,现场询问调查和检测,并对其子女配对的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HIV的母婴传播状况。结果:159例HIV阳性母亲生育的204名子女中,78例HIV阳性,母婴传播率为38.2%(78/204)。在159例HIV阳性母亲中,有39例为产后输血感染,所生的40名子女均母乳喂养,其中13例感染HIV,母乳传播率为32.5%(13/40)。对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母亲年龄、生产胎次对母婴传播率有一定影响,母亲年龄>30岁、多产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8.5%、47.9%,高于母亲年龄<30岁、初产的36.2%、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儿性别也不影响母婴传播率。结论:在我国以有偿供血和受血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中部地区,母婴传播率达38.2%,高于性传播和静脉吸毒的母婴传播率;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HIV亚型作用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