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2.
《内经》对人体体表区域的划分有三: 一、纵行划区即按十二经脉划分为“纵行区域”。如《素问·皮部论》篇有“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同时指出十二经脉是纵行分布的。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内经》中对十二经脉纵行分布的描述,也是十二皮部纵行分布的依  相似文献   

3.
[原文]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阎注]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经逆顺而取。《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  相似文献   

4.
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记载,十二经脉的循行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血随之终而复始,流行不止。但在其它文献中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难经》以及《灵枢》的《卫气》《根结》等均有一些有关气的循行分布与之不相一致的描述,兹试就这一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冀从理论和临床角度说明经气流注  相似文献   

5.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6.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经脉的循行在针灸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课,正因为这样,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简明而又形象的教学示意图,使人一看即懂,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可是,历来教课书中的经络循行示意图,无论是循环图形或是排列的表格式,均给人启示不大,印象不深;而两直线垂直  相似文献   

8.
四肢逆冷,统称为厥逆。但在厥逆之中,又有寒厥、热厥之别。寒厥、热厥,见于《内经》,也见于《伤寒论》,《内经》的塞厥是指手足寒,热厥是指手足热;但必须指出的是,其热厥是由于内伤肾精,阴虚生内热所致。故此,其手足热,应该理解为手足背冷,手足心热。而《伤寒论》的寒厥、热厥郁是手足凉而不温,因病理机制不同:寒厥足阴盛阳微,热厥是阳遏热伏。两者证既不同,治法亦异。本文仅就《内经》的寒厥、热厥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迎随补泻法是根据十二经脉之气的行走方向,采用随以补虚、迎以泻实的针刺补泻方法。诚如《灵枢·终始篇》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种迎随补泻针法的运用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按照“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经脉走向。  相似文献   

10.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其各有心释,引用颇广。但对其确切含义,至今尚有争论。自王冰注为“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后,张景岳、张隐庵辈皆从其说。但这样注释,既不彰著,又难以理解,且有本末倒置之嫌,曾引起不少注家异议。之后,高士宗注为:“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试图从经络循行方面去说明这个问题,然若照此解释,“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三阴经亦循行于四肢,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