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多种植物在我国民间用于黄疸、肝炎、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等治疗。近年国外研究证实印度等地所产的同属植物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nirui L)有强的抗肝炎病毒及抗肝细胞损伤作用,临床也初步证实该药可以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标记物,现简要介绍如下。简介一、叶下珠的抗肝炎病毒作用国外对苦味叶下珠的抗肝炎病毒作用已有较系统的实验研究。Thyagarajan等用氯仿提取苦味叶下珠,将所得粗提物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傣族药叶下珠抗氧化活性,为叶下珠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超声提取制备叶下珠提取物,测定叶下珠提取物对光照核黄素法产生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羟自由基诱导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以及超氧自由基诱导红细胞氧化损伤抑制作用。结果叶下珠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超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诱导红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结论叶下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苦味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方法 对复方苦叶下珠胶囊保肝、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制剂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进行研究。结果 本制剂具有保肝、抗病毒作用,未见明显急性和长期毒性。结论 本制剂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叶下珠制剂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四川叶下珠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HepG2.2.15细胞培养36小时后,再用含不同浓度叶下珠的培养液培养48小时,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HBeAg含量。结果:四川叶下析可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HBeAg的表达,其中100、150μg/ml两个浓度组的作用最强。结论:四川叶下珠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5.
叶下珠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的干燥全草,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功效。研究显示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保肝护肝、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血栓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对叶下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五种澳大利亚的叶下珠属植物和另几种植物的提取物以及抗病毒药膦甲酸三钠等对鸭乙肝病毒(DHBV)和内源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的影响作了比较。所试五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提取液在相当于干重350~800μg/ml 浓度时都能达到50%的抑制。这可与苦味叶下珠对人和土拨鼠乙肝病毒的作用相比。将硬毛叶下珠和100倍于 ID_(50)鸭乙肝病毒共同培养能消除感染.然而,尽管每周三次给感染初期的雏鸭腹腔注射20mg/kg 格司叶下珠或给已确定为雏鸭乙肝病毒携带的鸭硬毛叶下珠提取物,都未能防止或消除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的全草,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之效,用于治疗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无名肿痛等[1,2]。印度学者Thyagarajan等[3]报告叶下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使59%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引起了国内外很大的关注。研究表明,叶下珠中分离的多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叶下珠各种提取物对小鼠全脾细胞的影响,筛选出有效成分.方法 测定叶下珠提取物不同浓度作用下小鼠全脾细胞中性红染色值,Griees法测定全脾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中性红染色值测定表明:得到一种叶下珠提取物浓度较小时对全脾细胞活化有较大影响,叶下珠提取物对小鼠脾细胞分泌NO有抑制作用.结论 叶下珠...  相似文献   

9.
谢珊  麻秀萍  贾宪生 《贵州医药》2006,30(12):1130-1131
黄珠子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黄珠子草(PhyllanthusVirgatus Forst.),在贵州省广泛分布,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痢疾肠炎和黄疸型肝炎等[1]。药理研究表明叶下珠属植物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2~4],经试验黄珠子草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  相似文献   

10.
抗乙肝植物药叶下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下珠含黄酮类、木脂素类、生物碱类、鞣质等多种成分,具有明显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及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且毒副作用低,是一种值得深入开发的抗乙肝药物。本文综述了叶下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厦门产叶下珠进行成分分离,从中筛选出有抗内毒素作用的物质.方法 叶下珠水、醇提取液经有机溶剂萃取得10组成分,这些成分与内毒素作用,通过鲎试验法监测内毒素含量的变化,由此判断提取物抗内毒素作用的大小.结果 有3组成分有抗内毒素作用,其中一组成分浓度为0.12、0.24、0.48 mg·mL-1时,对内毒素的清除率分别为22.9%、45.6%、81.3%,该成份随浓度递增抗内毒素作用不断增强.结论 叶下珠的一些成份在体外对内毒素有较好的押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红波 《中国药房》2007,18(36):2866-2868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L·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带根全草[1]。《纲目拾遗》云:此草背有小珠,昼开夜闭,高三四寸,生人家墙脚下,处处有之。味微苦,性凉,归肝、脾、肾经。功能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主治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热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积、痈肿、毒蛇咬伤等证。Thya-garajan SP等[2]报告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L·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效率达59%,引起国内、外药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对叶下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叶下珠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1生药鉴定叶下珠的干燥全草长15~40cm[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戟科叶下珠属两种药用植物叶下珠和珠子草的形态学和显微结构,为叶下珠和珠子草全草的质量评价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体式显微和光学显微技术对两种药材的性状、茎、叶横切面、粉末特征等进行比较。结果:叶下珠枝具翅状纵棱,上部被一纵列短柔毛;叶片近边缘或边缘有1~3列短粗毛;雄花萼片6;蒴果直径1.5~4 mm,表面有鳞状凸起物或小突刺,及6条略凹纵线;果柄极短;茎横切面有疣状凸起。珠子草枝不具翅状纵棱,全株无毛;雄花萼片5;蒴果直径1~1.5 mm,表面平滑无毛;果柄短。结论:从上述外观形态特征可对叶下珠和珠子草进行区分,有效地控制药材混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叶下珠质量控制研究现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叶下珠在提取工艺、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结论上述研究优化了提取工艺和质量控制,可作为叶下珠质量控制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天然苦味叶下珠进行了生物药学分析及该药水、乙醇提取物对HBVDNA转染的22.15细胞表达的抑制作用的基础上对乙肝进行治疗观察HBVM的变化。其结果显示HBsAg阴转率16.7%,HBeAg阴转率57.1%,抗-HBe阳转率35.7%,HBV DNAP阴转率56.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该药能降低/消除一定比例患者的HBsAg、HBeAg和HBV DNAP活性,改善临床症状,作用较佳,并能促进肝功能复常。 目前有效的单味中药治疗乙肝尚少,本文使用自制苦味叶下珠,临床有明显HBeAg转阴,抗-HBe阳转和DNAP活性减低。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价格便宜,符合我国国情,叶下珠有望成为有潜力的抗HBV药物。  相似文献   

16.
叶下珠新鞣花鞣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现代波谱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鞣花鞣质叶下珠素G,结构为1-O-galloyl-2-phyllanthoyl-3,6-(R)-HHDP-β-D-glucose。结论叶下珠素G(phyllanthusiin G)为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叶下珠的抗补体活性及活性成分。方法以活性筛选跟踪为向导,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方法对叶下珠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3)C-NMR波谱法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测定其抑制补体的活性及可能的机制。结果筛选出叶下珠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为抗补体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2个抗补体活性成分,经鉴定为柯里拉京和鞣花酸。乙酸乙酯部位和2个化合物均明显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其IC50分别为53.77、176.54、102.23 mg·L~(-1),但对补体旁路途径溶血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和2个化合物干扰了补体经典途径成分C1、C2、C4形成C3转化酶。结论叶下珠的多酚组分是其主要的抗补体活性成分,其机制与这些组分影响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叶下珠不同生长期及不同保存期总鞣质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叶下珠在生长期中8~10月份总鞣质含量最高,药材保存期在2年内总鞣质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叶下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优选提取方式后通过正交实验,以柯里拉京含量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溶剂用量、回流时间、回流次数对叶下珠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叶下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50%丙酮-水回流提取4次,每次1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20.
叶下珠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介绍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及展望。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总结归纳叶下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结果: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结论:叶下珠将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抗乙肝病毒植物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