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早期24h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GS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缺血15min缺血中心区出现GS阳性细胞,胞体8~10μm,无突起;缺血1~3h GS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达到高峰,胞体增大,直径达20~30μm,胞质强阳性,突起长达80~100μm,胞体可见水肿泡;缺血6h GS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细胞出现固缩现象;缺血12~24h缺血脑组织因水肿破坏,中心区未见阳性细胞。结论:脑缺血早期GS活性增强,且与缺血持续时间相关,在脑缺血早期谷氨酸兴奋毒性对神经元的损伤中,GS具有较强的代偿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戊四氮慢性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癫痫大鼠点燃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戊四氮慢性癫痫大鼠点燃后海马NF-k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变化。结果:癫痫发作1 h,CA1区出现NF-kBp65-IR阳性细胞,4 h胶质细胞p65-IR维持在高水平,并持续至发作后12 h;发作1 h,CA1区GFAP-IR开始增强,4~8 h观察到明显浓染和突起增多的GFAP-IR阳性细胞,并持续至24 h;GFAP/p65一IR阳性细胞发作后1 h可观察到,4 h达最高峰,24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戊四氮致痫大鼠点燃时,星形胶质细胞的这种早期而持续的激活提示该细胞在慢性癫痫的复发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法分别观察大鼠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Fos蛋白在大脑皮质内表达的时间规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观察GFAP和Fos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在缺血1h再灌注2h时,大脑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细胞体积增大,突起粗大,呈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直至48h依然强烈。被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表达Fos蛋白,并呈现时程变化规律。结果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和神经元一起参与了大脑皮层缺血再灌注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神经元损伤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元损伤的关系 ,本实验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 2 h,再灌流0 .5~ 48h建立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进行 H-E染色 ;通过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和细胞核增殖抗原免疫组化单重或双重反应 ,TU NEL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双重反应观察了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表明 :再灌流 2 4h缺血区面积最大 ,再灌流 6h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 ,2 4h梗塞成熟 ;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反应性、营养不良性和退形变三种不同的形态特点。再灌流 48h时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开始增多。 48h之内星形胶质细胞无增生 ,且有少量星形胶质细胞凋亡。这些结果提示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与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其积极应答神经元损伤的结果 ,在维持神经元存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是否可以引致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栓塞大脑中动脉大鼠、假手术大鼠和对照大鼠海马结构内的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及GFAP表达,对比组间差异,寻找梗塞对远离缺血中心区的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可以引致远离缺血中心区的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和GFAP表达增加。结论:脑缺血损伤引起的胶质细胞激活不仅限于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远离缺血中心区的脑区也可以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即胶质细胞激活现象。  相似文献   

6.
采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单克隆抗体在人胎视网膜全铺片上标记了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观察到地视网膜中心区(后根部)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束与神经节细胞轴突束平行排列,它们自视神经盘处向视网膜周边部呈放射状走行,在向周期行进过程中突起束逐渐变稀变细,至视网膜周边部突起束已模糊不易辩认,某些突起束还沿着残留的玻璃体动脉延伸一段距离,见到的单个星形胶质细胞,呈纤维性型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切断可以再生,再生过程伴随胶质细胞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研究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胶质细胞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其脊髓切断再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墨西哥钝口螈脊髓全切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用成年墨西哥钝口螈,分为脊髓全切组和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全切后1,3和10 d的损伤脊髓及周围区cd11b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及髓鞘碱性蛋白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脊髓全切后短期内cd11b染色阴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1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及10 d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墨西哥钝口螈小胶质细胞染色阴性,可能存在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标记蛋白;脊髓全切后3及10 d在损伤脊髓及周围区的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及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较对照组低,提示钝口螈脊髓急性损伤早期未见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增生,无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8.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是中枢神经损伤后的一种普遍现象 ,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胞体肥大、肿胀、突起增多延长、免疫组化染色 GFAP表达增强等。为探讨脑缺血后不同脑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特征 ,本实验建立 Wistar大鼠全脑缺血 30分钟再灌注的模型 ,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 3d、5 d、7d后不同脑区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如下 :(1)大脑皮质、室周区和小脑内GFAP阳性细胞胞体稍有增大、深染 ,突起增多、增粗、增长且散在分布 ;(2 )海马 CA1、CA2区可见突起短而粗、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目的在于 :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及动态表达 ,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显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海马本部的始层、放射层、分子层及齿状回门区。再灌流 3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增强 ;7~ 15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达高峰 ;脑缺血再灌流 40 d和对照组相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流 3 0~ 40 d,CA1区锥体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强。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可作为神经元受损可靠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卡马西平对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卡马西平对SD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治疗剂量卡马西平每24 h单次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经心脏灌注,取脑;GFAP免疫组化染色测量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量及形态。结果1周组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及GFAP表达无变化,1个月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及GFAP表达量无明显增加,3个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达对照组的1.74倍(P<0.05);并伴细胞体积增大,侧支增多。结论治疗剂量的卡马西平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GFAP表达的影响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高血糖大鼠模型,通过双侧颈总动脉夹闭联合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比观察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糖尿病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正常血糖组)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 h和6 h大脑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学变化及GFAP的表达。结果:正常血糖组再灌注1 h脑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出现神经元固缩;再灌注1 h,糖尿病组病变与正常血糖组基本相同,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固缩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再灌注1 h和6 h,糖尿病组Nissl体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P<0.05)。脑组织GFAP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再灌注6 h正常血糖组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再灌注1 h和6 h,出现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P<0.05),胞体显著增大,突起增长、增粗。Western Blot结果可见,糖尿病组GFAP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加重神经元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更明显的数量增加和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大鼠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GBE)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对假手术组(SO组)、SAH组和SAH+GBE组大鼠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和Ca含量改变,并对海马CA1区组织作光镜检查。结果:SAH组于术后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脑组织ET-1含量和Ca含量在诱导SAH 1 h后均显著高于SO组,3 d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 SAH+GBE组的上述改变均较轻。结论:GBE可减轻SAH后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亚低温后处理(HPC)对树鼩局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海马CA1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神经元缺失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后适应保护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6h采用局部恒温控温装置使脑温降低并维持亚低温(31-32 ℃)状态1 h。用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仪测定海马CA1区VEGF表达的改变;计数海马神经元并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后适应组海马CA1区VEGF表达在24 h时增加而72 h时明显下降(P<0.01);24 h时神经元坏死减少,72 h时坏死细胞增多,缺血侧超微结构呈现相同变化。结论:在脑缺血后早期VEGF的表达可能与其直接发挥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亚低温后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在脑缺血的早期有明显意义,而在缺血的晚期则可能加重脑缺血的损伤,低温后适应脑保护的意义在于延长脑缺血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早期谷氨酸能神经元时程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D大鼠脑缺血 15min6h内大脑谷氨酸 (Glu)能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Glu抗体标记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结果 缺血 15min1h ,缺血中心即出现阳性细胞 ,胞质染色较深 ,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Ⅲ Ⅴ层 ,以锥体细胞为主 ,苍白球内侧部和尾壳核也有少量阳性细胞。缺血 2h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染色较淡 ;缺血 6h未见阳性细胞。同时观察到阳性细胞由缺血中心区逐渐向半影区 (边缘区 )扩展。结论 脑缺血早期Glu能神经元合成Glu增多、释放Glu加重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在脑缺血早期(24h内)的变化规律。方法: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果:各组间正常侧NOS神经元无明显变化,散在分布于皮质的Ⅱ~Ⅵ层,以Ⅳ~Ⅵ为主,尾壳核内NOS神经元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外侧区。缺血15min和30min组,缺血中心区皮质和尾壳核NOS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无明显变化;缺血1h和2h组,皮质和尾壳核内NOS神经元数量进一步减少,突起变短;缺血3h和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大鼠可逆性阻塞大脑中动脉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观察缺血3h再灌流3h、缺血6h再灌流3h对脑组织脑局部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ATP、乳酸及脑水含量的影响。结果:缺血3hrCBF明显下降(P<001),再灌流3h升至缺血前653%(P<001)。缺血3h再灌流3h与缺血6h组比较,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1),脑水含量明显减少(P<005)。缺血6h再灌流3h与缺血9h组比较,尽管ATP明显恢复(P<001),乳酸含量下降(P<001),但脑水含量无显著差异(P>01)。结论:缺血3h再灌流3h保护“半暗带”的效果优于缺血6h再灌流3h。  相似文献   

17.
研究GABAA受体是否参与地西泮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SD雄性大鼠24只,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根据给药的不同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地西泮组腹腔注射地西泮10mg/kg;地西泮+bicuculline组腹腔注射地西泮10mg/kg和bicuculline2.1mg/kg;bicuculline组腹腔单独注射bicuculline2.1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从术前24h开始注射,每8h一次,直至处死。术后动物存活24h,然后在深麻下灌流固定、取脑、切片。在Nissl染色的切片上计算最大脑梗死面积,用TUNEL染色计数梗死区凋亡细胞数。地西泮组最大脑梗死面积和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其它三组(P<0.01)。地西泮的脑保护作用可被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部分抵消,因而地西泮可能部分通过GABAA受体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移植治疗组24只。后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又分为缺血2 h再灌注7,14,21,28 d组,每个时点各6只。假手术组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 h,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组织来源神经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9 L-1;缺血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观察脑缺血区血管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治疗组缺血2 h再灌注7,14,21,28 d的微血管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缺血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提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增殖细胞类型分析. 方法制作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MCAO)、PBS对照组(MCAO PBS)和治疗组(MCAO BMSCs),每组动物再分为脑缺血后7d和14d亚组.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PBS对照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PBS,治疗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BMSCs.用Zausinger六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注射5-溴脱氧鸟嘧啶核苷(BrdU)标记SVZ的新增殖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新增殖细胞的类型. 结果在脑缺血后7d和14d,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后14d,治疗组的大鼠患侧SVZ的BrdU阳性细胞较其余两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显示,新增殖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提示新增殖细胞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混合体. 结论 BMSCs可以改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VZ的神经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李霞  李树清 《解剖学报》2018,49(2):143-150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在树鼩脑缺血后适应(PC)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4 h组、脑缺血24 h组、后适应4 h组和后适应24 h组(每组n=5),其中10只动物做HE染色(n=5)及电子显微镜观察(n=5)。本实验通过光化学反应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后4 h夹闭患侧颈总动脉3次(每次5 min)实施缺血PC。采用TTC染色观察树鼩脑梗死面积的变化,通过HE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皮质和海马组织学改变及其超微结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层总STAT3(t-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脑缺血后皮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皮层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线粒体肿胀、嵴溶解,以缺血24 h损伤最为明显,脑梗死面积达到(24.78±2.06)%。而皮层p-STAT3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呈增高趋势,缺血4 h 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0.24±0.1,P<0.01),缺血24 h p-STAT3蛋白表达则持续增高(0.32±0.1,P<0.01)。缺血PC处理后皮层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好转,皮层及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脑梗死面积减小为(17.67±1.90)%(P<0.01)。与缺血组相比,缺血PC 4 h p-STAT3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0.41±0.09,P<0.01),缺血PC 24 h p-STAT3蛋白表达增高更加显著(0.70±0.11,P<0.01)。结论树鼩脑缺血可导致STAT3磷酸化代偿性增强,缺血P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STAT3过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