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微波照射对小鼠海马细胞膜ATPase活性和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从电生理、酶学角度探讨微波照射对海马细胞的影响机理。方法用 2 4 5 0MHz连续波照射理疗机为照射源 ,以小白鼠为对象 ,观察微波照射强度为 1 0mW /cm2 时小鼠海马细胞膜Na+,K+ AT Pase、Ca2 +,Mg2 + ATPase活性、电压门控型Na+、K+、Ca2 +通道的变化情况 ,分别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膜片钳方法测定ATPase活性和离子通道功能。结果 1 )照射组海马Na+,K+ ATPase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Ca2 +,Mg2 + ATPase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2 )照射组静息电位未发生显著变化 ,电压门控型Na+、K+、Ca2 +电流的诱导发生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Na+电流峰值所在膜电位向去极化方向偏移 ,Na+电流衰减速率减慢 ,A电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 2 4 5 0MHz微波照射小鼠 ,在 1 0mW /cm2 时 ,细胞的生存不会受影响 ,但海马细胞膜Ca2 +,Mg2 + ATPase活性受到抑制 ,电压门控型Na+、K+、Ca2 +离子通道受到损害 ,有可能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治疗剂量的苯妥英与加巴喷丁对小剂量(0·5μmol/L)藜芦碱诱发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作用,分析其可能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通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胞外灌流0·5μmol/L藜芦碱,制作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如果在灌流30min内出现振荡样放电[长簇(bursting)放电],即认为造模成功。分别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2·5、5、10、15μmol/L苯妥英和2·5、5、10μmol/L加巴喷丁对这种癫痫活动的影响;测定藜芦碱灌流后CA1锥体神经元Ih电流的变化规律。结果藜芦碱(0·5μmol/L)灌流9~16min后,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出现节律性巨大慢波振荡,100~200Hz的连续高频放电骑跨其上,类似于癫痫生理学中的阵发性去极化漂移(PDS)现象,证明造模成功。苯妥英可阻断藜芦碱诱发的癫痫样活动,且随浓度递增,簇放电间期逐渐延长,但单个簇放电持续时间并不缩短。在藜芦碱致痫过程中,Ih电流并无增大反而明显减小。加巴喷丁不能阻断藜芦碱引起的癫痫样活动。结论在藜芦碱致海马CA1神经元癫痫样活动模型中,苯妥英对藜芦碱致痫的阻断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可能通过抑制持续性钠电流的产生而消除癫痫活动。加巴喷丁不能阻断藜芦碱诱发的癫痫样活动,其机制可能与加巴喷丁对持续性钠电流没有作用和藜芦碱致痫并不增加Ih电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异丙酚预先给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异丙酚对迟发性脑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海马CA1区iNOS的表达.结果 同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相比,异丙酚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iNOS表达明显降低,存活的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异丙酚可能通过抑制iNOS表达而对脑缺血再灌注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选择性光刺激NG2细胞对海马神经元内Ca2+活性和电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纯化培养新生SD大鼠NG2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在NG2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光敏感通道(channelrhodopsin-2,ChR2)蛋白DNA,并与体外培养7 d的海马神经元共培养48 h,采用蓝光(470 nm、5 s、5 mW/cm2)选择性刺激表达ChR2蛋白的NG2细胞,利用Ca2+成像和电生理的方法记录NG2细胞周围海马神经元中的Ca2+浓度变化和电流改变情况,同时比较加入/未加入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抑制剂情况下神经元的电流变化特点。结果当蓝光刺激表达ChR2蛋白的NG2细胞后,首先NG2细胞内的Ca2+信号增强,随后其周围海马神经元内的Ca2+升高约20%;Ca2+缓慢下降后再次出现一个Ca2+峰,幅度较第1次小;NG2细胞周围海马神经元的电流频率增加,振幅增大。而当预先在细胞外液中加入50 μmol/L γ-氨基丁酸A受体抑制剂后,海马神经元的电流频率和振幅较未加抑制剂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选择性光刺激表达ChR2蛋白的NG2细胞可使其兴奋,且可能通过释放γ 氨基丁酸来调节神经元活动。  相似文献   

5.
采用培养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低氧预处理对其钠电流 (INa)和钾电流 (Ik)的影响。结果发现低氧预处理后钾电导增加 ,诱发钾通道大量开放在急性低氧预处理组细胞INa在 -1 0mV时达峰值 ,表明低氧预处理后INa达峰值的阈值升高 ;Ik 幅值随指令电压升高而增大。经低氧预处理的细胞在急性缺氧后能维持钠通道活性 ,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更耐缺氧条件。当Ik 值在 ( 0~ 30 )mv时低氧预处理组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接近常氧时的水平 ,说明低氧预处理的细胞在急性缺氧Q后钾离子通道仍能进行较正常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期证明胍丁胺作为一种新型神经递质具有抗抑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胍丁胺对皮质酮致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加入不同浓度皮质酮(50~300μmol·L^-1),采用CCK-8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培养体系内加入胍丁胺,观察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加入H89(PKA特异性抑制剂)或PD98059(MEK特异性抑制剂),观察胍丁胺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及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皮质酮(50~300μmol·L^-1)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同时胍丁胺(5μmol·L^-1)对此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胍丁胺的保护作用可以被H89(20μmol·L^-1)和PD98059(20μmol·L^-1)取消。结论胍丁胺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此作用与cAMP-PKA-CREB通路和MEK-ERK-CREB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复性脑缺血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损害及其机制。方法应用^45Ca放射自显影及光镜对比观察大鼠单次性和反复性脑缺血及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改变。结果反复缺血组海马异常钙积聚与迟发性神经元损害(DND)明显重于单次缺血组;MK-801显著减轻海马钙积聚与组织病理损害。结论兴奋毒机制在反复性脑缺血海马神经元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研究了低氧预处理提高下丘脑细胞缺氧耐受性与Na+、K+电流关系。采用培养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的方法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低氧预处理对其钠电流 (INa)、钾电流 (Ig)的影响。实验结果为 :①低氧预处理未明显改变INa ,但增加了Ig幅值 ;②急性缺氧导致对照细胞INa、Ig明显受抑制 ,而经过低氧预处理的细胞INa、Ig受抑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低氧预处理具有内源性保护作用 ,它通过反复短期的低氧、复氧使机体能够耐受随后严重的缺氧损伤。经低氧预处理的细胞钠电流达峰值的阈值升高 ,说明钠通道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李氏5号方水提液(LQET)对神经元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天内的SD大鼠,分离培养海马神经元,用阿糖胞苷抑制胶质细胞生长,细胞培养到第9~12天进行细胞内钙荧光测定。用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细胞45min,借助共聚焦显微镜钙成像技术测定在30mmol/L的KCl作用下,不同干扰因素下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胞浆游离钙荧光强度。结果正常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为75.67±8.65nmol/L,LQET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提高到126.35±9.35nmol/L,但仍在正常上限范围内;L-型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预处理24h,30mmol/LKCl激活的细胞游离钙浓度降低到40.65±5.65n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LQET与硝苯地平共同预处理后细胞游离钙浓度降低到90.75±10.15nmol/L,与单纯LQET预处理组和单纯硝苯地平组比较差异显著。10μmol/LNMDA能明显增加细胞内钙荧光强度,且能在某一强度稳定,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可显著阻断这一效应。LQET预处理后,NMDA导致的胞浆钙荧光强度的增强效应明显降低,MK-801预处理后,LQET降低NMDA增强细胞内荧光的效应显著降低。结论LQET能通过L-型钙通道和NMDA受体对神经元细胞内钙浓度进行双向调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记录钠通道阻滞剂利多卡因对2,4-二硝基苯酚(DNP)作用下神经元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浓度为10-5mol/L、10-4mol/L及5×10-4mol/L利多卡因对10-5mol/LDNP诱发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变化的影响。结果DNP可使钠电流峰值明显升高。预先应用10-5mol/L与10-4mol/L利多卡因后再给予DNP,海马神经元钠电流峰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5×10-4mol/L利多卡因可使给予DNP后的钠电流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DNP作用下,利多卡因可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联合三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技术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72 h)均行常规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3D-PCASL及SWI检查,并在检查当日、3个月时进行临床脑卒中分级表(NIHSS)评分。将SWI和3D-PCASL对急性脑梗死侧支血管显示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临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3例病灶内出现迂曲血管影,其中1级14例、2级9例。0、1、2级梗死区平均rCBF值分别为(22.69±11.94)mL·100 g-1·min-1、(25.10±16.55)mL·100 g-1·min-1、(33.04±24.24)mL·100 g-1·min-1。侧支血管的显示程度、rCBF与 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989,P<0.01)。18例病灶周围出现多发血管影,有、无侧支血管的梗死区平均rCBF值分别为(28.33±24.24)mL·100 g-1·min-1和(22.69±11.94)mL·100 g-1·min-1,侧支血管的显示程度、rCBF与 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97,P<0.01)。30例患者,梗死区和对侧镜像区的平均rCBF值分别为(26.92±18.22)mL·100 g-1·min-1和(34.22±12.37)mL·100 g-1·min-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8.093,P<0.01)。结论 SWI和3D-PCASL联合应用可提供急性脑梗死病灶内及周围软脑膜侧支血管、rCBF变化情况,对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为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Shiseido MG C18(5μm,4.6mm×250m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68:32);检测波长:378nm;外标法定量。结果各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槲皮素Y=3.94945×10^-6X+8.992×10^-2,r=0.9999,线性范围为6~120μg·ml^-1;山奈素Y=8.34202×10^-6X+3.969×10^-2,r=0.9999,线性范围为3~60μg·ml^-1;异鼠李素Y=1.74581×10^-6X-6.13×10^-2,r=0.9999,线性范围为1~20μg·ml^-1。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Ginkgobalide B,GB)对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方法,利用终浓度为0.5mmol·L^-1的谷氨酸造成皮层神经元损伤,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GB对谷氨酸造成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GB10^-5 mol·L^-1可抑制谷氨酸所致LDH漏出率的升高。GB10^-4、10^-5 mol·L^-1可提高神经细胞活性;扭转谷氨酸致神经细胞存活率的下降;升高SOD酶的活性,抑制谷氨酸所致MDA含量的升高。结论提示GB对谷氨酸所致原代皮层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与输液技术。方法本研究基于6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统计伤后第1个24h每小时1%TBSA输液量(Aq)和体表面积(BSA),以Aq、BSA和烧伤面积指数(BAI)为参数,产生补液公式Q=∑△q(0.55BSA×BAI)。然后,用新公式和中国液体复苏公式分别计算补液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伤后3h~8hAq分别为10ml·h^-1·1%TBSA^-1、9ml·h·1%TBSA^-1、8ml.h^-1·1%TBSA^-1、7ml·h^-1-1%TBSA^-1、6ml·h^-1·1%TBSA、5ml-h^-1.1%TBSA^-1;9h~12h各为4ml·h^-1·1%TBSA~;后12h各为3ml·h^-1·1%TBSA;伤后第1h、2h分别取6ml·h^-1·1%TBSA^-1、7ml·h^-1·1%TBSA^-1。新公式计算全天总量为8074ml,即1.53ml·kg^-1·1%TBSA^-1:各时段补给量占全天总量的比率与63例患者的实际补液量比率基本相符。伤后第2d,△q值为2.5ml·h^-1·1%TBSA^-1~3nil·h^-1·1%TBSA^-1。结论新公式较好地解决了体重和烧伤面积相对性对估算补液量的影响、输液速度控制及累积丢失量补给等问题,证实了液体复苏新公式优于传统复苏公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DC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33例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以DWI图像计算得到的ADC图作为输入数据,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简称为ADC方法),并在2~30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扩散变化。结果: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平均值分别为4.38×10-4 mm2/s、6.81×10-4 mm2/s,rADC平均值分别为0.56及0.85,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C方法对确定缺血半暗带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积雪草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积雪草酸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1·d^-1),阳性对照杏灵颗粒组(300mg·kg^-1·d^-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灌胃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60min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测定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β(IL-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积雪草酸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减少脑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含量(P〈0.01,P〈0.05)。结论积雪草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中的IL-1β和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刺激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和再灌注对SD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缺血5 h组、缺血2 h再灌注3 h组和脑缺血2 h加电刺激dPAG 1 h组.脑缺血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同时记录血压、心电图和肾交感神经活动.应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获得了心率变异性和肾交感神经活动的频谱特征.计算了TTC染色后的梗死体积.结果 电刺激dPAG使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P<0.05),并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总活性.再灌注使缺血后梗死体积增大(P<0.05),但对缺血后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很好的改善.结论 缺血后再灌注的优势主要在缺血远期,而电刺激有利于脑缺血后的早期恢复并有可能作为再灌注的辅助治疗手段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时.大鼠脑梗塞体积.脑组织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备阻断大脑中动脉(MCA)的局灶性脑IR模型。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组n=-6),缺血再灌注2h 常压空气组(Rt组,n=-6),缺血再灌注24h 常压空气组(R2组,n=-6),缺血再灌注2h HBO组(H1组,n=-6),缺血再灌注24h HBO组(H2组,n=-6)。R1、R2、H1、H2组缺血时间均为2h。R1、R2组暴露于常压空气,H1、H2组暴露于2.5MPa氧气。病理切片用HE染色,用Swanson方法测定脑梗塞体积,用酶联免疫法测定NSE含量。结果H1、H2组与R1、R2组相比,神经元缺血性损害较轻,脑梗塞体积缩小,NSE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O能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发急性脑梗死整体病灶区治疗前与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特征,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治疗平稳期行常规MRI及1H-MRS检查。1H-MRS检测采用单体素或多体素对病灶区行整体取样。对比分析治疗前与后整体梗死病灶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类复合物(Cho)和肌酸(Cr)积分值,记录乳酸(Lac)峰次数;同时检测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相应代谢物。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扩散加权成像(DWI)上测量病灶容积并分析治疗前与后容积变化。比较治疗前与后病灶区NAA积分值与梗死病灶容积(V)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6例患者在12~72 h和治疗(20±7.17)天接受了两次MR检查,获得52次1H-MRS结果。治疗前、后病灶区NAA分别与对侧半球相应正常区相比均有下降(P<0.05),梗死病灶区治疗前与后NAA未见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梗死病灶容积较治疗前变小(P<0.05);治疗后NAA/V比值及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值均有升高(P<0.05);NAA/V比值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15,P<0.05)。病灶区治疗前与后Cho及Cr值相比及其分别与对侧相应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Cho(9/26)及Cr(7/26)治疗前后的值起伏较大。Lac峰出现率为23%(12/52)。结论1H-MRS对单发急性脑梗死治疗前与后病灶整体取样动态监测其单一的NAA水平改变,对于评价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有局限性;动态监测梗死病灶区NAA水平与梗死病灶容积比值,可能是一项反映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Cho与Cr值总体相对平稳;Lac峰的出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stroke by perfusion MRI.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12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erfusion MRI was performed. Peak time, mean transit tim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an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were calculated in the infarction, the peri-infarction area and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Results: In the infarction the mean blood flow was 29 ml/100 g/min, compared to about 40 ml/100 g/min in the peri-infarction area and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In two patients increased cortical blood flow was found in the infarction due to luxury perfusion. The cerebral blood volume was reduced in the infarction,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7.3 ml/100 g, in the peri-infarction tissue. Conclusion: Perfusion MRI allows one to differentiate various patterns of perfusion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stroke. The resulting data may be helpful in describing the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of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