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手术患者不同时段手术切口感染状况,为手术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随访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至手术后30 d的切口感染状况.结果 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总感染率为3.28%,显著高于住院期间感染率(1.95%,P<0.01).不同切口类型、科室、年龄、性别及季节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Ⅱ类切口、普外科和妇科手术后、36~45岁和≥65岁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 医护人员及医院感染监测者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切口感染监测; 同时,应加强Ⅱ类切口、中老年患者及普外科、妇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管理,尤其加强出院后患者的切口管理,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40例老年患者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切口部位等资料,分析总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果与老年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为:年龄、健康状况、合并症、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手术时机。结论老年患者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相当高,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保证老年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分析800例普外科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率、感染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75%(22/800),其中高龄、合并代谢综合征、手术时间过长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患者年龄、基础并发症、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间应针对相关高危因素,实施各项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Ⅰ类切口手术(以甲状腺手术、疝气手术、乳腺手术为主)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对照的方法,填写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调查登记表,然后进行数据收集汇总及整理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使用率分别为100.0%、27.5%(P〈0.05),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5%、0.8%(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预防用药天数和住院天数均略短于对照组(P〈0.05),抗菌药物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大大降低了预防用药的使用率,缩短了术后用药天数,同时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轻其经济负担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而且不会增加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机会。规范用药观念的推广使临床医生提高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对感染管理部门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选取青岛市立医院普外科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胃肠道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Ⅰ组采用传统丝线逐层缝合切口;Ⅱ组采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切口;Ⅲ组采用丝线结合负压吸引装置缝合切口;Ⅳ组采用可吸收线结合负压吸引装置缝合切口。4组在缝合各层次时脂肪层不缝,对切口愈合情况影响大的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者加用减张缝合法,对比4组切口愈合情况相关指标。Ⅳ组患者较其他患者切口感染率及切口脂肪液化率明显降低(P〈0.05),平均住院时间大大刚氏(P〈0.05),切口裂开率及线结排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压引流联合可吸收线缝合有利于胃肠外科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患者的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医院感染管理模式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控制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普外科住院时间大于48h以上,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统一管理下,继续接受科室感染控制管理患者596例,作为干预组;采用医院感染管理科统一管理的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普外科住院时间大于48h的患者5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感染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医院感染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感染率7.59%,干预组医院感染27例,其中男21例,女6例,感染率4.53%,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室实施感染控制小组模式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强医院抗生素管理,控制院内感染和细菌耐药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实施严格监管抗生素使用前后随机各抽取500例次住院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和研究组(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率、医院感染率和多重耐药率等。结果研究组抗生素使用率(42.8%)、高级抗生素使用率(21.0%)、联合使用使用率(13.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8%、43.4%和45.4%)(P〈0.05);研究组Ⅰ类手术切口的抗生素使用率(17.3%)、使用时间超过5 d的构成比(4.1%)均低于对照组的67.8%和64.5%(P〈0.05),但是两组Ⅰ类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医院感染现患率(5.8%)和多重耐药率(6.6%)均低于对照组的9.6%和11.4%,主要表现在呼吸道感染率的差异显著;多重耐药两组中只有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住院患者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能有效降低抗生素使用率,控制院内感染和细菌耐药,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探讨腹腔镜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02—2016-02间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择期行腹腔镜Ⅱ类切口手术患者2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17例,术前及术后48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照组114例,术前及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比较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体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住院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腹腔镜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时间,不能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泌尿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1996年4月-1999年4月间我院泌尿外科手术患者2976例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率为4.87%,其中男性占73.1%,女性占26.9%;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手术伤口、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I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4.4%,Ⅱ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30.3%,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3.6%;动脉插管感染率为27.6%,静脉插管感染率为25.5%,泌尿道插管感染率为30.3%,呼吸道感染率为20.8% ,全麻感染率为42.6% 。结论: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感染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无关。与性别、部位分布、手术切口类型、侵入性操作、危险指数等级及病原微生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或甲硝唑三种冲洗液冲洗Ⅱ~Ⅲ类手术切口对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Ⅱ-Ⅲ类手术术中用不同液体冲洗切口术后是否切口感染、恢复正常体温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其中生理盐水冲洗组45例,碘伏冲洗组30例,甲硝唑冲洗组37例。结果碘伏、甲硝唑冲洗组在术后切口感染、住院天数方面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冲洗组(P〈0.05),但碘伏冲洗组和甲硝唑冲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恢复正常体温时间上,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碘伏、甲硝唑反复冲洗Ⅱ~Ⅲ类手术的切口是预防切121感染、缩短术后住院天数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确定监测手术类别,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共调查2 399例次手术患者,其中110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9%。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以结、直肠切除术和胆道手术的感染发生最高(10.16%,χ2=53.09,P=0.000)。同一类别手术,危险指数越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越高(χ2=6.13, P=0.044);候手术时间≥4 d组手术部位的感染率高于1~3d组(χ2=11.27,P=0.004)。 切口类型级别高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高,清洁及清洁-污染类型手术在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几率高于其他切口类型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72 h组的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48 h组 (χ2=7.96, P=0.019)。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危险指数相关;缩短候手术时间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加强手术后追踪观察可了解感染发生的真实情况;围手术期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反而还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阑尾切除手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阑尾切除手术后切口感染,亦是普外科常见的手术切口感染,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近年来,由于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阑尾切口感染率已较前大大降低,据报道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仍为10%左右,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可达20%以上。我院自2000年以来,利用经半月线小切口,切口一层缝合及一次性荷包内翻缝合行阑尾切除298例,均未发生切口化脓性感染,仅10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线角炎,亦未出现阑尾切除后其他并发症,现将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将1 623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分为对照组(789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感染管理;观察组通过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实施针对性管理,包括将术前刮毛改为剪毛及皮肤清洁、术中实施保暖,减少术者人数等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皮肤准备、手术室温度管理方式不同及人员多少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围术期应用抗生素与否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开展目标性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切口感染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降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周序辉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抗生素在基层普外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5年间普外科手术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以及对切口愈合、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不同用药情况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抗生素使用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为主。300例普外手术患者中预防性给药77.3%,治疗性给药22.7%。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占88.3%;切口感染率为3.3%,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1.9%,15.6%,治疗性给药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预防性给药切口感染率(P<0.05),二联用药和用药时间长者切口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和用药时间短者(P<0.05)。切口感染以大肠杆菌为主。结论:抗生素使用应严格把握指征以及应用时机,避免多联、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以减少菌种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取828例眼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及非感染组(776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8%(52/828),感染部位主要为切口感染3.38%(28/82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夏季住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14 d、多人病房、侵入性操作、接触性检查、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Ⅱ类切口及操作者资料< 3年与眼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有关。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 60岁(OR = 2.995,95%CI:1.406~6.383)、住院时间≥ 14 d(OR = 3.102,95%CI:1.267~7.597)、合并糖尿病(OR = 3.494,95%CI:1.948~6.266)、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OR = 4.768,95%CI:2.233~10.181)、侵入性操作(OR = 5.652,95%CI:2.197~14.537)以及接触性检查(OR = 6.135,95%CI:2.919~12.895)是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加强对老年、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管理,术前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眼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寻找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对1712例住院脑血管痰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154例(162例次).感染率9.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常见,占58.6%.其次分别为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急性期、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冬春季发病及老年患者等医院感染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脑血管科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应针对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管理,重点监控,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医护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收集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本院骨科手术病人共57 215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884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55%。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1.03%,Ⅱ类切口感染率10.5%,Ⅲ类切口感染率14.53%。从科室情况看,ICU手术切口感染率最高,为34.71%,其次依次为创伤外科(2.16%)、手显微外科(1.57%)、脊柱外科(1.01%)、小儿骨科(0.37%)、关节外科(0.12%)、关节镜(0.08%)。感染病例中,5年累计检出各类病原菌79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2株(49.06%),革兰氏阳性菌386株(48.31%),真菌21株(2.63%)。前3位菌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7株(15.89%),表皮葡萄球菌127株(15.89%),鲍曼不动杆菌116株(14.52%)。[结论]手术切口感染在本院医院感染中居首位,应进一步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价值。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伽师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Ⅳ类切口开腹手术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关腹时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冲洗3 d后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不放置皮下引流管的关腹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结果试验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治疗费用、总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腹腔液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992),试验组的切口愈合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208,P=0.017),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06,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放置皮下引流管(P=0.008)、原发疾病部位(P=0.004)、术前降钙素原水平(P=0.008)、合并糖尿病(P=0.006)是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Ⅳ类切口手术放置自制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和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泌尿外科861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手术后未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统计分析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的手术室相关因素。结果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P<0.05)是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血清NLR及PLR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LR及PLR联合诊断切口感染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结论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可作为诊断术后感染及评估病情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不同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确诊的急性阑尾炎病例736例,其中切口感染35例,经过对比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性别、疾病的发病年龄、起病时间、急诊干预时间、切口选择、病理类型,白细胞高低及引流管留置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35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75%(35/736),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病程长短、切口选择、手术时间、以及病理类型、白细胞分组密切相关(P〈0.05)。结论病程长、手术时间久、炎症较重的急性阑尾炎病例切口感染率较高;提高术前诊断率,缩短外科干预时间,提高手术水平,减少手术时间,加强术后护理观察能有效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