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8年至2004年在我中心进行异基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95例白血病患者中,5例以髓外粒细胞肉瘤形式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并分析63例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方法:病例来源于1989-06/2007-04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男52例,女11例,中位年龄33.5岁。患者均经血液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确诊,并对治疗知情同意。10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39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行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6例行非血缘关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5例行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Cy方案和全身放疗加环磷酰胺方案。以霉酚酸酯、环孢菌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按每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3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并进入结果分析。63例患者中有39例移植后5年无病存活(61.9%)。移植后100 d内死亡11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d至2年内死亡1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d死亡,死亡原因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感染。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  相似文献   

3.
为了考察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症肺炎的临床变化及疗效,观察了肺炎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肺部X线表现,痰培养的情况,评价了其临床疗效转归。结果表明:经抗生素或抗生素 抗病毒药或抗生素 抗病毒药 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换气后,17例肺部病变完全消失,1例死亡。结论:移植后重症肺炎,若能早期给予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背景:bcr-abl融合基因不仅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水平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或疗效的惟一指标,尤其是bcr-abl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评估和预后判断可能更为重要.目的: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变化情况.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2001-04/2007-01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1年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中位年龄31.5岁,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所有同胞供者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联合FLU预处理方案,供受者血型不相合者于移植前7 d、1 d行血浆置换以降低血型抗体滴度.患者经深静脉输入同胞供者平均单个核细胞数为5.48×108/kg,平均CD34 细胞数为10.45×106/kg.由于移植和随访时间不同,每例患者收集标本3~14份,共130份外周血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130份外周血标本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结果:移植后6个月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降低,移植后1、3、6个月bcr-abl阴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3.33%、53.33%和84.62%,bcr-abl高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8.33%、33.33%和15.38%,低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3%、13.33%和0.移植6个月后,多数患者连续多次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其中持续阴性者9例(69.23%),低水平波动者1例(7.69%),低水平持续阳性者1例(7.69%),复发2例(15.38%);复发的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连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均未降低至0,且3次检测结果中2次属于高水平阳性.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不同患者bcr-abl变化情况各异,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髓外复发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治疗有别于非移植患者.认识该病髓外复发的临床特点有益于患者的早期诊治.笔者就其移植后髓外复发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后、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溶血性贫血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本文就其分类、发生机制及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此类并发症的特点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髓非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移植新技术。该技术方案对恶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移植后嵌合体的形成而产生移植物抗肿瘤效应,与标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上的不同点主要在于预处理方案方面的差异。骨髓非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提出扩大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范围。本对骨髓非清除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提出背景、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情况、该技术的优缺点及相应的一些新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淋巴瘤病人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4例淋巴瘤病人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为非清髓型移植,其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宾,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马法兰,9例清髓型移植病人选择了全身照射 环磷酰胺、全身照射 环磷酰胺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罗氮芥、阿糖胞苷、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马利兰、马法兰 美罗华。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非清髓型为环胞霉素 麦考酚酸脂;清髓型为环胞霉素 MTX。结果:5例非清髓型移植病人中,4例植活,1例失败;9例清髓型移植病人中,4例病人早期死亡。在随访的10例病人中,3例复发。结论:对于化疗失败,反复复发淋巴瘤患者,有适合HLA配型者应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8月本院行allo-HSCT的急性白血病28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26例为同胞全相合,2例同胞5/6相合。预处理方案22例为马利兰/环磷酰胺,3例为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3例为马利兰/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常规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至随访结束,总生存率71.4%,其中,16例患者(57.1%)已无病生存11~79个月。未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8例于移植后死于cGVHD、感染或疾病复发。移植前首次化疗即达完全缓解者(即CR1)移植后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均比CR2或NR患者同期增高。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白血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CR1后应尽早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淑华 《现代护理》2006,12(22):2120-2122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预处理的相关毒性及护理特点,以提高护士时相关病情的观察及护理水平,使患者的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方法对7例行allo-PB-SCT的患者行移植前的各项准备,并均行颈内静脉置管。预处理方案均采用不含全身放疗(TBI)的清髓性联合化疗方案:马利兰(BU)+环磷酰氨(CY)。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度过预处理期,并成功接受千细胞移植。结论在预处理中加强细致、全面的观察及护理,并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顺利进行allo-PBSCT的前提,是PBSCT成功很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以CD7+和双重t(8;21)易位为特征的近四倍体克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方法本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分别用R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和细胞倍体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t(8;21)/80-81,xxx,-x,-1,-2,-3,t(3;5)(q29;q31),-4,-5,-7,t(8;21)×2,-9,-16,-17,-18,-19;免疫分型CD7、CD13、CD33、HLA-DR、CD34阳性;细胞倍体显示双峰状(DI=2.05);RT-PCR分析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化疗后未获缓解,生存期4个月.结论四倍体克隆与M2/t(8;21)白血病有密切的联系且为其继发性改变,免疫表型表现为异质性,通常预后差,其可能为M2/t(8;21)的一个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1例以CD7+和双重t(8;21)易位为特征的近四倍体克隆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方法 本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分别用R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和细胞倍体分 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进行AML1 ETO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t(8;21)/80 81,xxx,-x,-1,-2,-3,t(3;5)(q29;q31),-4,-5,-7,t(8;21)×2,-9,-16,-17,-18,-19;免疫分型: CD7、CD13、CD33、HLA-DR、CD34阳性;细胞倍体显示双峰状(DI=2.05);RT PCR分析AML1 ETO融合基因阳 性;化疗后未获缓解,生存期4个月。结论 四倍体克隆与M2/t(8;21)白血病有密切的联系且为其继发性改 变,免疫表型表现为异质性,通常预后差,其可能为M2/t(8;21)的一个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3.
同时具有染色体t(8;21)和t(15;17)的急性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染色体复杂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方法 骨髓细胞经过24h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RT-PCR方法检测AML1/ETO、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X,t(8;21),t(15;17)。RT-PCR方法检测发现AML1/ETO及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AML菜可能为一新的临床遗传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总生存(0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 86例完成诱导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95.3%,1个疗程CR率69.8%;采用含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达86.2%,标准剂量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60.3%.87例患者的中位OS期为16.4(0.3~121.5)个月,中位RFS期为11.7(1.9~116.3)个月;3年OS率42%,5年OS率39%,3年RFS率55%,5年RFS率55%.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男性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疗程数亦与OS有相关性,其中采用中剂量Ara-C诱导治疗、2个疗程以上中剂量Ara-C巩固治疗、完成4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结论 性别、染色体核型、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诱导、巩固治疗中应用中剂量Ara-C.可以明显提高1个疗程缓解率,延长OS、RFS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实时定量RT-PCR(Q-PCR)方法监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AML1-ETO 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于TagMan探针的Q-PCR技术检测17例AML1-ETO(+)AML患者allo-HSCT后不同时间骨髓标本AML1-ETO mRNA的表达.AML1-ETO mRNA水平以内参基因abl进行归一化.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评估HSCT后是否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CCyR).结果 Q-PCR实验可重复敏感度为5个拷贝.在16例CCyR患者中,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死于感染,其余1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8(70~811)d,HSCT后1个月(+1月)AML1-ETO中位水平0(0~0.740),+2月为0.026(0~2.900),+3月为0.039(0~3.300).移植时间超过12个月的5例患者中,中位随访685(385~811)d,4例仍呈AML1-ETO阳性,中位值0.078(0.003~0.120).1例复发患者+1月为0,+2月为9.800,+3月为5.600,+110 d血液学复发,AML1-ETO mRNA为390.000,+382 d死亡.结论 1年内AML1-ETO持续低水平阳性不一定预示复发;对AML1-ETO(+)AML患者HSCT后定期动态监测AML1-ETO水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2例伴有性染色体丢失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形态学,采用RHG显带、一组单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其染色体、免疫分型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大多有下述形态学改变:白血病细胞有核凹陷、近核浅染区、胞浆嗜碱性、伴有成熟分化和核浆发育不平衡等;有CD13、CD33表达抗原;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均检出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性染色体丢失是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附加异常,主要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自2005年来在19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发现的7例t(8;21)(q22;q22)M2亚型中cCD79a异常表达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7例t(8;21)(q22;q22)M2伴cCD79a异常表达的双表型AML患儿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特征,取同期诊断的20例t(8;21)的AML-M2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83例t(8;21)(q22;q22)AML-M2患儿占同期连续190例AML患儿的43.7%,其中有7例伴有cCD79a异常表达,占8.4%。伴有cCD79a异常表达的t(8;21)(q22;q22)的AML-M2患儿其骨髓细胞形态学均显示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分类中原始细胞均显著增多;免疫表型均为髓系伴B淋系表达;CD34为高表达阳性;均有t(8;21)(q22;q22)染色体改变,且常伴有染色体复杂易位或缺失等改变;融合基因AML1/ETO检测均为阳性;临床治疗对兼顾髓系和淋系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结论 t(8;21)M2是儿童AML中的最常见类型,易伴有B淋巴细胞表型共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t(8;21)白血病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2001年以来应用双色双融合AML1/ETO基因探针进行FISH检测的70例白血病患者,分为未治疗组和治疗组,回顾性分析核型、FISH及部分RT-PCR结果,对核型结果有疑问的患者再应用显带后连续进行中期FISH方法予以确定。结果 未治疗组共42例,经FISH补充检测确诊30例为t(8;21)患者,其中2例患者核型分析未检出t(8;21)和1例RT-PCR结果阴性患者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6例复杂易位患者通过显带后连续中期FISH检测不仅确定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同时精确定位。治疗组共28例,为已确诊的t(8;21)白血病患者。3例患者核型分析结果正常或非t(8;21),FISH检测结果阳性。2例通过FISH监测到复发。结论 双色FISH技术是一种敏感、精确的t(8;21)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工具,可精确定位复杂核型,因而是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伴t(8;21)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kit和JAK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伴t(8;21)M2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蛋向酪氨酸激酶家族中c-kit和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8例伴t(8;21)M2患者中c-kit基因8号与17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 检测患者JAK2 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78例伴t(8;21)M2患者中27例(34.6%)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mac-kit),6例(7.7%)检出JAK2 V617F突变,未见同一患者同时发生mac-kit和JAK2V617F突变. ②c-kit/JAK2 V617F突变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0(4.4~167.0)×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c-kit和JAK2患者[14.4(1.6-97.4)×109/L](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117表达水平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kit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23.1(4.4-167.0)×109/L,与野生型组[16.0(1.6-97.4)×109/L]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JAK2 V617F突变患者仅6例,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 ③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与野生型组相近(分别69.6%与80.0%,P>0.05),但c-kit/JAK2 V617F突变组患者的2年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低于野生型组(分别26.7%与56.1%,P<0.05);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8%与58.6%,P>0.05).结论 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的c-kit和JAK2基因突变在伴t(8;21)M2型AML患者中较常见,并且与白细胞数量增高相关;其中c-kit突变更为频繁,但同一类的两种突变一般不会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伴有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复发率高,预后较差;筛查此类基凶突变对于今后的靶向治疗以及了解临床预后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新发现的4例cCD79a/cCD22异常表达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方法分析4例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特征。结果伴cCD79a/cCD22表达的t(8;21)(q22;q22)的AML特点:①无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发病年龄较轻;③可有髓外浸润;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增高;⑤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为粒细胞白血病,且原始细胞显著增多;⑥免疫表型均为B淋巴系和髓系共表达,CD34表达阳性,且为高表达;⑦染色体改变除t(8;21)(q22;q22)外,亦常见性染色体缺失及复杂染色体改变;⑧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均阳性;⑨对兼顾髓系和淋巴系的联合治疗方案反应较好。结论t(8;21)AML患者易伴有B细胞表型共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