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影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25-226
目的探讨影响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文献分析我院近年用药情况,查找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个体差异、性别、年龄、遗传、给药方法及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给药剂量、浓度等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掌握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基础上 ,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预防使用方面提出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并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论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浅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杰 《首都医药》2005,12(10):37-37
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病人体质各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就极其复杂。本文从药物、机体、给药途径等方面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某院57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莆田市第一医院578例不良反应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讨论。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最高,为41.3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其他给药途径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老人与儿童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损害。结论要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我院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祥  张麒 《中国药房》2010,(46):4392-439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自发呈报的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9):90-92
目的对我院146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14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报告作为本研究对象,对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药物种类、累及器官、给药途径以及患者自身的情况等。结果不良反应药物种类主要为抗生素类、循环系统类等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患者的器官包括皮肤部位、消化系统器官等。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药物等;69.86%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为10岁以下的儿童与50岁以上的老人。结论临床药物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用药,并加强药物使用的监督,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某院2008年度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方法根据2008年底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数,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数的70.9%。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3.3%和26.8%。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70.9%。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任重道远,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周江霞  唐志华 《医药导报》2003,22(3):193-194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6月~2001年7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门诊药物不良反应病例85例,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品种、用药到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自然人群分布一致,无年龄选择性,无性别差异,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其中变态反应发生率高达62.4%.结论: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临床报告。方法2013年西安市中医医院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129例,从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9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33例(25.6%),女96例(74.4%);年龄19~84岁;有过敏史21例(16.3%);中药制剂和抗菌药物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117例(90.7%),口服给药12例(9.3%);累及皮肤及其附件93例(72.1%)。结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与用药监护,减少静脉给药,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6份ADRs病例报告所引发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抗肿瘤药物奈达铂大剂量单次给药与小剂量多次给药的不良反应。方法对92例奈达铂单药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44例采用大剂量单次给药,48例采用小剂量多次给药。并根据WHO抗肿瘤药物急性和亚急性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对奈达铂化疗后近期不良反应进行逐一分类记录。结果奈达铂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以Ⅰ~Ⅱ度为主,在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方面大剂量单次给药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小剂量多次给药略少,并有统计学意义;在心脏毒性上小剂量多次给药比大剂量单次给药更安全。结论奈达铂单一用药时临床所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较轻,是一个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3.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余红玲 《中国药房》2012,(46):4399-4401
目的:减少细胞毒药品给药差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预防、药物配置过程、药品储存等4个方面阐述细胞毒药品静脉给药的药学监护内容。结果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师通过对细胞毒药品静脉给药浓度、剂量、滴注速度、给药时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预防、药物的配置过程以及药品的储存等方面进行监护,可对预防给药差错、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院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ADR)的相关因素,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上报的 ADR报告286例。通过登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导出报告生成Excel表,分别对ADR报告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67.1%是由医护人员报告的;63.3%的不良反应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84.6%的不良反应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必须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平喘药物的临床药理及作用机制,从给药方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方面详尽阐述,以促进平喘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报的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女性性别构成比分别为45.9%、54.1%,18岁以下儿童4例(6.6%),18~60岁成年人39例(63.9%),61岁以上患者有18例(29.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49例(80.3%)为主。其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25例(41.0%)、喹诺酮类11例(18.0%)。6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2例(占52.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3例(占21.3%)。结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性别差异不大;临床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选择适当的品种和给药途径,防止在成人和老年人中滥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我院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琳  金芳芳 《安徽医药》2008,12(11):1102-1103
目的了解本院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2007年收集到的184例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的抗菌药物品种共有35个;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迎节 《河北医药》2011,33(5):767-769
目前,抗感染药是临床应用最多、最广的一类药物,是20世纪机体保护因素之一,但随之而来的耐药、过敏、菌群失调又使其潜在的危害,因其导致的不良反应(ADR)的数量也渐趋上升,据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抗感染药的ADR居各类药物ADR之首.为及时发现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本院从12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统计出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68例,本文对这些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在大范围人群应用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促进高血压人群的合理用药。方法:建立了一个社区人群抗高血压药物监测系统。统计血压控制率和药物不良反应,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27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很低(13.48%);服药依从性差、四药以上联合、糖尿病、吸烟、药物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病是血压控制率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有经济来源、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的保护因素。其中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独立保护因素。由各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不规则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远大于规则用药组;四药以上联合、服药依从性差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