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治后期马来丝虫病传播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地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居民微丝蚴率降至0.97%的水洼村连续进行了10年纵向监测。结果:(1)1982年查出的18例微丝蚴阳性者在1~8年内先后转阴,在观察期间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2)从1984年开始丝虫病的传播强度降至为0。结论:当居民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时,少量低密度微丝拗血症者在流行病学上已不起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南郯城地区班氏丝虫病传播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清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传播动态及流行趋势,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从基本消灭后第五年(1984年)开始,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10年。结果,微丝蚴率由0.56%降至0.12%,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和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为9例和6例,其中有8例和5例陆续自然转阴。微丝蚴血症者血中IgG4抗体阴转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逐年降低,第十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亦由3.47降至0。蚊媒叮人率在不用蚊帐和使用蚊帐人群,每人每夜分别为24.1~52.5及13.5~21.0只情况下,当地丝虫病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3.
1986~1990年在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广东省乳源县红星村进行调查。该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1.85%,全民服用海群生盐6个月进行防治,三年后连续5年观察,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23~1.5%,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至1990年仅存2例,未发现新感染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73%、0.08%、0、0、0。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居民一年内受感染性蚊叮咬数1988~1990年均为0。推断不会再有新病例发现,说明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不同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南宁地区11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采取三种不同防治措施的远期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仅于9年内共查获3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从第10年起再没有查到微丝蚴阳性者。微丝蚴率连续8年以上为0;IFAT检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53%~1.87%,已降至广西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蚊媒监测未发现自然感染蚊;也没有发现晚期丝虫病新病例。证明三种措施远期效果都很巩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终止,全地区消灭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5.
广西丝虫病监测与考核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5~1995年监测及考核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在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下降至1986年的0.001%和1990年的0.0005%,其余各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亦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人群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对1/3流行县、市进行现场考核亦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IFAT阳性率为1.78~5.44%,与各地历年监测结果相一致,表明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经终止,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作用及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基础上,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试点村进行人群参数、蚊媒参数和免疫学参数的纵向观察。结果:3个试点村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已不足以构成传播,即水洼1982 ̄1985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97%、0.63%、0.55%、0.37%,1998年为0.05%,1990和1992年均为0。古柏门1986 ̄1989年微  相似文献   

7.
鉴于全国尚未实现消灭丝虫病,监测工作仍需继续进行。为此我们于1998年6月选择原班氏丝虫病中、高度流行区的贵州省德江及沿河两县的纵向监测点,丝虫病消灭已8~15年。采用ICT对3~14岁儿童进行丝虫抗原血症流行病学监测。一、试验分组:1.班氏丝虫病纵向监测点:德江县青龙镇南客村、煎茶镇龙盘村及沿河县沙子镇中界村1971年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29.8%、13.35%及24.9%,经3次查治加全民服药或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1976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降至0.35%、0.80%及0.48%,此后每年…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龙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张建斌向天俊向宽胜龙山县位于湘西北山区,原是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4.7%,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经采用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和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1983年微丝蚴率降至0.13%,达...  相似文献   

9.
<正> 丝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广州市属5个区、县有丝虫病流行,微丝蚴血症者51802人。经过30多年的防治,1985年全广州所属5个区、县范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微丝蚴率降至0.02%~0.00%。为了探索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丝虫病流行动态,选定原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从化县太平镇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观察点要求 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在0.5%以上,总人  相似文献   

10.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 0.45%,来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结果表明,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效果巩固,即使个别村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较多(2.67%),仍不引起流行传播,且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消灭阳山县丝虫病 ,从 1 959年起对该县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摸底调查 ,发现共有 1 9个乡镇的 2 1 7个管理区有班氏丝虫病流行 ,平均人群微丝蚴率为 4 3 5%。据此提出以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 ,制订出三项防治技术措施 :①在一个中度流行镇以海群生间歇双疗程法进行连续四年反复查治 ,微丝蚴率从查治前的 1 5 0 8%降至 0 4 5% ;②对连成一片且有固定食盐供应渠道的三个中度流行镇采用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 ( 3g/kg)防治 6个月 ,微丝蚴率从 5 0 7%降至 0 4 3 % ;③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 ( 7岁以上人群全民用海群生 3g ,5天分服 ) ,共血检 1 3 2 58人 ,查出并治疗微丝蚴血症 1 5例 ,全民服药 1 8757人 ,巩固丝虫病防治效果。 1 980年经卫生部考核 ,微丝蚴率降至 0 0 0 %~ 0 2 5%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 988~ 1 992年进行纵向监测和 1 9个乡镇横向监测分别血检 60 85、2 80 1 2人次 ,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分别解剖致倦库蚊 1 0 545、4 61 6只 ,均未发现有丝虫感染。 1 996年经省及卫生部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选择采用不同措施达到基本消灭马来丝虫病后的3个县为监测点进行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结果基本消灭后5年内,共检出33例微丝蚴血症,以后继续监测12 ̄16年,均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5066只,均未发现人体幼丝虫自然感染;3个点的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8%、1.83%和1.47%,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一致,马来丝虫病流行被阻断。  相似文献   

13.
舟山市消灭丝虫病的措施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舟山市人群微丝蚴感染和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采用海群生拌盐、拌酱油等服药方法,辅以晚期病人治疗、防治蚊措施。结果 至1979年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0.59%0。1985年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年后未检出人体幼丝虫感染蚊。在全面监测阶段,以县(区)为单位,经考核基本消灭丝虫病均在10年以上,达到:①病原学监测,乡镇及人口覆盖率分别在30%和3%以上,无微丝蚴阳性;②监测致倦库蚊,解剖3000只以上,未发现幼丝虫。结论 舟山市已消灭传染源,丝虫病传播完全被阻断,达到了卫生部制订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4.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睢宁县是历史上斑氏丝虫病的中度流行区,其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1983~1985年全县普查时居民微线蚴率为7.72%。以行政村为单位,最高者达19.93%。1985~1986年用海群生进行普治:微丝蚴血病者采用4.2克/7日疗法。普查时漏检者(以下简称漏检)3克/3日疗法。2年共治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6个月,与安徽毗邻的8个乡镇进行3克/3日全民服药,同时对全体居民采用3‰的海群生药盐防治,1985年普服6个月,1986年续服3个月,经1986年底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防治效果进行考核,微丝蚴血症率已下降到0.07%,确认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97年底确认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防治成果,掌握流行规律,我们从1987年连续10年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丝虫病防治后期中华按蚊传播马来丝虫病的作用及丝虫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不进行任何防治的基础上,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试点村进行人群参数、蚊媒参数和免疫学参数的纵向观察.结果:3个试点村微丝蚴率逐年下降,已不足以构成传播,即水洼1982~1985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97%、0.63%、0.55%、0.37%,1998年为0.05%,1990和1992年均为0.古柏门1986~1989年微丝蚴率依次为1.55%、0.84%、0.42%和0.31%;黄垸1990~1994年为0.72%、0.30%、0.08%、0.08%、0.08%;而莫市微丝蚴率无明显变化,维持在2.3%左右,1986~1989年依次为2.31%、2.23%、2.30%和2.43%.水洼于1982年蚊媒感染期幼丝虫率0.46%,1983年为0.10%;莫市媒介感染期幼丝虫率1987年为0.09%,1988年为0.19%.黄垸血清阳性反应率逐年下降,与血检结果相一致.结论: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丝虫病传播的微丝蚴率临界水平为1.5%~2.3%;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马来丝虫病传播流行呈下降态势,防治措施可以终止,仅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连续数年查治,直至转阴,丝虫病即可被消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消长规律,阻断传播,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方法]1988年起在全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和慢性丝虫病人的调查.[结果]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1年起未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镇和流行区人口的33.3%和4.03%,11年后又监测2个乡镇4 000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90年后在8个血检村捕验致倦库蚊12 000只,未发现阳性蚊.调查慢性丝虫病人未发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新体征者.[结论]平潭县丝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传播链已被阻断,已达到了消除丝虫病要求.  相似文献   

19.
报告广西田阳县在丝虫病防治初期采取普查普治的措施后,人群微丝蚴率由1959年的4.44%,下降至1975年的2.36%,1975 ̄1979年采用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微丝蚴率下降为0.61% ̄0.87%,1980年普服海群生药盐的巩固措施,1981年微丝蚴率迅速下降至0.11%,经1984 ̄1994年的监测,除1985年检出3例微丝蚴阳性者外,其余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媒监测亦未发现蚴丝虫自然感  相似文献   

20.
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仙桃市古柏门村进行四年现场观察,证实丝虫病传播阈值取决于病原学、蚊媒、社会和自然诸因素。当人群微丝蚴率在1.55%、微丝蚴血症者平均密度在4.5条/60μl、中华按蚊叮人率在44.77只/人·夜及人血指数在0.078时。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