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处方归尾、红花、桃仁、泽兰各300g,生草乌、生川乌、生半夏、生南星、生马前子、制乳香、制没药各200g,樟脑30g。2制法与用法将上述药浸泡于50%医用酒精28000ml内,10d后便可使用。灌装规格100ml/瓶。使用时以棉球蘸药液轻揉患处,每...  相似文献   

2.
3.
消炎止痛搽剂是根据吾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确有独特疗效的验方 ,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便于患者携带使用、无不良反应 ,为了进一步验证效果 ,现将方剂配伍公开于同道。1 药物制作海桐皮 1 0 g ,尖叶细辛 6 g ,川黄柏 1 0g ,威灵仙 1 0 g ,土马兜铃 (地方名 ) 1 0g。将上五味药清水浸泡一昼夜 ,加适量水煎熬半小时 ,滤出汁兑入高度白酒适量即可 ,放凉爽处备用。2 临床应用2 .1 牙 痛 胡× ,男 ,45岁 ,某镇教干 ,1 998年 1 0月 2 0日不明原因突发牙痛 ,数天不能进食 ,慕名前来 ,初诊见牙龈肿胀、充血、疼痛难忍 ,中医辨证 :肝郁…  相似文献   

4.
正张锡纯对汗证有颇多研究,且散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各篇章节中,这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汗出1.1大气下陷之多汗凡大气下陷[1],外卫之气亦虚也。盖人之胸中大气,息息与卫气相关,大气充满于胸中,则卫气收紧,密护于周身,捍御外邪,使不得着体,即或着体,亦止中于卫,而不中于营,此理固显然也。胸中大气虚损,不  相似文献   

5.
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 ,腹痛出现于行经期间或前后 ,轻则小腹疼痛 ,痛引腰骶 ,甚则剧痛昏厥 ,肢冷汗出。笔者自拟益母止痛汤治疗本病 ,经十余年临床实践 ,屡用屡效。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益母止痛汤由益母草 2 0 g、当归 12 g、赤芍 15g、香附9g、元胡 9g、乌药 9g、甘草 9g组成。水煎服 ,每月服 3剂经前一周开始服 ,连服 3天。共服 3个月。典型病例张某 ,2 2岁 ,未婚 ,1996年 12月 3日就诊。患者 14岁月经初潮 ,周期正常 ,但每次经前 3~ 5天小腹拘挛 ,胁肋胀痛 ,头痛恶心 ,面白肢冷 ,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淡红有瘀点 ,脉弦细。每次痛经时…  相似文献   

6.
痞,指痞塞不通之意,(月真)胀满塞而不痛,常伴见嗳气,呕吐,泛酸,心烦口苦,口乏谷味,下痢等。久则导致脾胃气虚,变生他病,遗患无穷。《伤寒论》言痞证为:太阳病误下,里虚  相似文献   

7.
痰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 ,患病的部位有异 ,故其症状变化多端 ,如咳嗽痰涎、心悸怔忡、目昏眩晕、神昏惊厥、惊惕不眠、痰核肿块、肢体麻木、拘挛疼痛等皆可因痰而起。朱丹溪曾指出“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本文探讨痰邪上犯眼目所致的疾病。病因病机痰证所致眼病 ,可由以下诸端而起 :1情操抑郁 ,忧思多虑伤脾 ,或素为脾虚之体 ,摄入之水谷不能尽化 ,致水湿停聚 ,凝结成痰。如某些眼底病的渗出物 ,可因脾虚痰湿浊气上扰所致。2竭思劳瞻 ,体力过劳 ,耗气伤阴 ,气机不利则郁 ,气郁则水湿郁聚生痰。如中心性视网膜脉…  相似文献   

8.
止痛灵穴治疗痛证笔者应用止痛灵穴(自拟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痛证,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此穴介绍给更多的同仁。1止痛灵穴的取法止痛灵穴位于曲池穴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穴约二寸。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属桡神经肘部分布区。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  相似文献   

9.
王瑞明 《河北中医》2007,29(1):35-36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瘀”字最早见于《楚辞》,曰“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血菀等。《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炎证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列腺炎是中年男性常见疾病,属“淋浊”、“肾虚”范围。其发病和发展与性的成熟、房事有比较明显的关系。常见症状为尿道滴白、膀胱及尿道的刺激  相似文献   

11.
泄泻证治     
泄泻的病因虽多,但脾、胃、肠三者功能失调是基本的病理变化,其中脾的病变最为主要。脾之升清降浊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泻日久,更伤中阳,魄门不固,遂愈泄愈虚,愈虚愈泄,形成恶性  相似文献   

12.
胆囊炎证治     
胆囊炎早期:可见右胁下时常作痛,伴见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此为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处方:柴胡6克,黄芩10  相似文献   

13.
腰痛证治     
腰痛是临床常见痛证之一,可发生于腰部的一侧或两侧。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又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带脉环绕腰部。督脉“并于脊里”,络肾。因此,腰痛与足太阳经、督脉、带脉亦有关系。腰痛的原因很多,但总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感受风寒,涉水冒雨,坐卧湿  相似文献   

14.
崩漏证治     
崩漏证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415000)周玉英主题词崩漏/中医药疗法,补气(中医),止血,清热,凉血,祛瘀崩漏病因颇多,其证各有不同,因而治法亦异。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益气摄血、养阴清热止血、清热凉血止血、化瘀止血的方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肾炎证治     
<正> 关于肾炎的论治规律周鸣岐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炎,世医常偏重于肾。然而肾固难弃,肺、脾、肝等脏亦不可忽视。慢性肾炎病因复杂,临证时应慎思明辨,审其隐曲,立足于肾,勿舍他脏;投药有攻有守,视病情彼此兼顾为宜。慢性肾炎临床多以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主症。  相似文献   

16.
黄疸证治     
黄疸,又称黄瘅,是指身目悉黄,小便短赤为其特征的一种疾病。诚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谓:“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沈绍九医话》云:“凡全身面目小便皆黄称黄疸。”古人对黄疸的成因论述很多,一言蔽之,乃湿热熏蒸肝胆所致。其发病机理,如外感湿热时邪,伏暑未解,郁而不达;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遏中焦,浸淫肝胆,胆液不得下泄,溢于肌肤而发黄。亦有劳倦内伤,中阳不足,湿从寒化,胆液受阻,疏泄不利,渐渍肌肤而成阴黄者。《临证指南医案》按云:“阳  相似文献   

17.
胆囊炎证治     
胆囊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素问·缪刺论》就对此病早已有记载曰:“邪客于足少阳胆经,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胆囊炎证治。胆囊炎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外邪侵袭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胆。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榆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以通降下行为顺。胆为奇恒之腑,与胃、大小肠、三焦密切  相似文献   

18.
咯血证治     
一、湿热壅盛肺络损伤徐××,女,60岁。1977年9月6日诊。患者年老体弱,有喘咳病史。20天前因外感导致喘咳、咯血。历经中西医治疗,病越甚。症见:午后恶寒,旋即发热,入夜身如火烤,时有谵语,喘咳,咯血,肢体酸痛,喉如物阻,脘痞灼热,心烦,干呕,心悸,口苦,口干,  相似文献   

19.
口疮证治     
口疮的治疗,应治体治病结合,治标治本一致,分述如下。实证三焦火盛,热毒蕴结上蒸于口。主症为疱疹性口疮,发烧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药用大黄、黄柏、黄芩、栀子、玄参、麦门冬、升麻、牡丹皮、甘草。若脾胃实火,积热而成。症见口疮融合成片,口臭疼痛,便秘尿赤。治宜清热通便,可加生石膏、竹叶、芒硝。若湿热内蕴,熏蒸于上,症见口疮有淡黄色渗出物,发烧流涎。治宜清热化湿,前方减玄参、麦门冬,加木通、茯苓、泽泻。若肝郁不舒,肝火上逆,症见口舌生疮,口苦胁痛。治宜清肝泻火,可加龙胆草、柴胡。若劳伤心脾,心火上炎,发为口疮,分布较广,舌尖红痛,烦躁不宁。治宜滋阴泻火,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证治     
何任(浙江中医学院):高血压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凡出现振颤、眩晕、手足麻等症,当认为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症见厥逆、头痛、眩仆者,当属“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至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则是“大厥”。总之本病与肝、肾的关系多,与肝之阴阳失调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