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改变及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结合临床表现评价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5例经尼莫通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死亡。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对发现脑血管痉挛有重要价值;尼莫通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MAC)血流速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脑血管痉挛组(Ⅰ组)34例。无脑血管痉挛(Ⅱ组)27例。结果:Ⅰ组偏瘫Ⅱ例,脑梗死1例,死亡4例。对照组无偏瘫及脑梗死,死亡1例。结论:脑血管痉挛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36例患者经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改良Fisher分级评估CT,对比经颅多普勒检查及颅内压变化。结果: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其中3例为重度血管痉挛,2例形成缺血性梗死,血管痉挛程度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加重病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挫裂,细小血管损伤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2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均经CT扫描、脑脊液及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8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均进行常规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等治疗,尼莫地平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1 mg/h微量泵入,2周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天3次持续使用12~24周。并于治疗后24 h和72 h、7 d和14 d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伤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3个月后哥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程度及预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对t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明显,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以Fisher分级II~IV级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5例,所有病例均无手术指征。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时,除外脑外伤再出血、脑积水、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MCA)>120cm/s确诊为脑血管痉挛。结果:每日引流量为300~400ml(335.5±21.5),引流管放置时间为7~10天,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均在治疗后5天内缓解;痊愈26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2例;出现脑梗死1例,无脑积水发生。结论:外伤性SAH后腰池持续引流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致痉挛物质,可以预防和缓解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应注意防止引流不当造成的持续低颅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将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n=15)、法舒地尔治疗组(n=20)及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n=20)。应用经颅多普勒动态观察发病后3、7、14、21、28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及Glasgow预后量表评分。结果三组均能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和预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但尼莫地平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大于法舒地尔治疗组。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与尼莫地平相当,两者联用效果并不增强,但是盐酸法舒地尔对血压的影响较尼莫地平小。  相似文献   

9.
颅脑外伤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 ,危险性大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 ,TCD)具有无创伤性 ,可重复检查优点。我们从 1 997年 3月至 1 999年 6月对 3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TCD检查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变化 ,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中男 2 3例 ,女 1 3例。年龄 1 5~ 72岁 ,平均 39.3岁。均有头颅外伤史 ,伤后 34例有 0 .5~ 5h昏迷。均径头颅CT或MRI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 1 5…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迟发脑血管痉挛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CVS病人的发生时间、临床特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预后进行分析。结果:DCVS发生于SAH后3~4d,两周达高峰,MCV平均流速越高,预后越差。结论:SAH后DCVS具有临床重要性,应引起神经科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春  陆福山 《当代医学》2009,15(15):72-72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于发病6小时内检测45例老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改变情况,之后连续监测15天,每日监测1次。结果45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27例,占60%,其中第3~7天TCD监测中,发现脑血管痉挛20例,占脑血管痉挛患者74%,脑血管痉挛患者中,发病6小时内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与第10天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多发生在出血后第3~7天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由基、脑血流速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及39例健康人进行血自由基(TAO、MDA)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人组TAO、MDA显著升高,且均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CVS).结果:SAH后血自由基明显升高,是导致CVS的重要因素,CVS的产生促使脑血管内血流速度异常加快.  相似文献   

13.
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Doppler,TCD)利用低频脉冲超声和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血流信号已被广泛地应用推广 ,有人称该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脑血流动力学领域起到里程碑作用。TCD检测颅内血流的速度是众所周知的 ,但TCD速度频谱的形态同样包含丰富的临床意义。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病程中可突然加重、治疗时间长等特点。作者利用TCD技术对 3 3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检测 ,观察患者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研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 ,并分析脑动脉血流的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TCD、CT及临床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重型脑外伤住院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8」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Fisher改良分级评估SAH程度,并于入院24h后,第3d、5d、7d、10d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CA)颅外段血流速度检测。结果 13例病人为CVS,其中轻度6例,中度5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的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平均血流速度增高,频谱形态呈层流。现将我们从1993-OI一1996—05检测的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头痛、恶心等临床症状的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R方法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5岁。仪器:EMEtrans-seam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诊断仪(频谱分析,彩色三维血管分布图及彩码标识血流变化)从表中可见,35例患者中,TCD符合脑血管痉挛表现者占94.3%,TCD正常者占5.7%。2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较高,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7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主要发生在出血后2周内(75.34%),脑血管痉挛与血压升高相关(P〈0.05),过早活动与不良刺激可致脑血管痉挛,男女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充分认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作为颅内血流动力学检查,以其操作容易、安全无痛、检查快速、可床边检测、可重复检测和术中监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近年来收治的6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用尼莫地平治疗前后的TCD检测结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减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并进而无创预测颅内压(ICP).方法:将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置换组各30例,发病第1、3、5、7天均行TCD检测,记录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痉挛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对100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出血的前10 d,每天对患者进行C-反应蛋白测定。主要终点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其次是出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结果:发病的前3 d 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随后直到第9天逐渐下降。经颅多普勒超声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相关。入院时Hunt-Hess分级高的患者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在我们研究中,血清C-反应蛋白和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预后越差。因为C-反应蛋白水平早期阶段显著升高,它可能是一个有用的监测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