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转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肾脏病理的联系;探讨其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经我院临床及肾活检确诊的紫癜性肾炎52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成人紫癜性肾炎多好发于30岁以下,40岁以后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2)临床分型以蛋白尿+血尿型(59.6%)最多见,其次为单纯性血尿(21.2%)和肾病综合征型(19.2%);病理分级以Ⅱ级(44.2%)及Ⅲ级(36.5%)多见。(3)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小球慢性病变及活动病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P〈0.01)和0.260(P〉0.05);蛋白尿越多的患者,其肾小球活动病变积分就越高。(4)多因素分析显示疗效与肾小球硬化率及肾小管间质病变呈负相关。结论:深圳地区成人紫癜性肾炎发病相对年轻,临床以蛋白尿+血尿型多见,病理以Ⅱ、Ⅲ级常见;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活动病变关系密切;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为肾小球慢性病变及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7年~2010年我科34例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肾小球病理分级根据ISKDC分类标准,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参照Bohle方法。结果:(1)肾脏病理分级如下:Ⅰ级2例(5.88%),Ⅱ级8例(23.53%),Ⅲ级17例(50.00%),Ⅳ级6例(17.65%),Ⅴ级1例(2.94%),其中Ⅲ级最常见;肉眼血尿组Ⅳ级和Ⅴ级比例较镜下血尿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级12例(35.30%),(+)级15例(44.12%),(++)级5例(14.71%),(+++)级0例,(++++)级2例(5.88%)。(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643,P〈0.01),与血肌酐呈正相关(r=0.577,P〈0.01)。结论:儿童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损害较重,但肾小管间质损害轻,有肉眼血尿表现的临床及病理均较镜下血尿的重,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进行综合评估,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7年12月进行过肾活检的105例HSPN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105例HSPN患儿中,单纯血尿组18例(17.14%),血尿及蛋白尿组61例(58.10%),肾病综合征组26例(24.76%);三组间的Scr、BUN、IgA、IgE、CRP和C3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浆白蛋白在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1)。病理上ISKDC分级结果为:Ⅱa级8例(7.62%),Ⅱb级21例(20.00%),Ⅲa级33例(31.43%),Ⅲb级38例(36.19%),Ⅳ级5例(4.76%);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4.51,P〈0.01)。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组织学分级结果为:(-)级34例(32.38%),(+)级64例(60.95%),(++)级6例(5.71%),(+++)级1例(0.95%),(++++)级0例(0%);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0.59,P〈0.01)。结论:儿童HSPN临床表现多样,肾病理改变相对较轻,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的儿童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及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9年我科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表现及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的63例患儿,根据ISKDC分类标准进行肾小球病理分级,并对肾小管间质改变进行计量评分。结果:(1)肾脏病理分级:Ⅲ级最常见37例(58.73%),其次为Ⅱ级13例(20.63%),肾病综合征组Ⅳ级和Ⅴ级比例高于肾病水平蛋白尿组(χ2=4.103,P〈0.05);(2)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0级最常见49例(77.78%),其次1级12例(19.05%),3级仅2例(3.17%),肾小管间质评分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存在正相关(r=0.507,P〈0.01),但并不完全平行。(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8,P〈0.05)。结论:大量蛋白尿表现的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病理损害较重,肾小管间质损害轻,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临床需结合病理(包括肾小球及肾小管)全面评估肾组织损害程度,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方法:对41例MPGN的临床及病理进行总结,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发病年龄的临床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41例MPGN患者临床表现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多见,50%以上患者有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病理有肾血管病变、肾小管间质病变者,临床表现重,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较多见,肾小管功能差。儿童患者症状较成人轻,肉眼血尿较成人多见,而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较成人少见,治疗反应较成人好。糖皮质激素加霉酚酸酯(MMF)治疗,能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不良反应少。结论:成人MPGN临床表现重,单用激素治疗难以奏效,糖皮质激素联合MMF治疗MPG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隐匿性肾炎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活检的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中,单纯性血尿229例,单纯性蛋白尿19例,血尿伴蛋白尿75例。肾组织病理改变类型包括:轻微病变103例(31,89%)、基本正常74例(22.91%)、IgA肾病(IgAN)73例(22.60%)、薄基底膜病(TBMN)27例(8.3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8例(5.57%)、局灶增生性肾炎(FPGN)10例(3.10%)、膜性肾病(MN)8例(2,48%)、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舢)8例(2.48%)、微小病变(MCD)1例(0,31%)、IgM肾病(IgMN)1例(0.31%)。单纯性血尿组中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的比例较血尿伴蛋白尿组明显偏高(P〈0,01);血尿伴蛋白尿组中IgAN的比例高于单纯性血尿组和单纯性蛋白尿组(分别P〈0.01、P〈0.05)。IgAN的Lee分级:单纯性血尿组中Ⅰ、Ⅱ级85.00%,Ⅲ级及以上15.00%;血尿伴蛋白尿组中Ⅰ、Ⅱ级58.10%,Ⅲ级及以上41.90%,明显高于单纯性血尿组(x^2=6.47,P〈0.05)。结论:儿童隐匿性肾炎的病理以轻微病变、基本正常、IgAN为常见表现,血尿伴蛋白尿患儿病变较单纯性血尿患儿为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成人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经肾活检确诊的8例成人DEP-HSPN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并分别与同病理级别非DEP-HSPN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影响紫癜性肾炎疗效的因素。结果:(1)DEP-HSPN患者起病急,临床表现重,6例表现肾病综合征,4例患者存在肉眼血尿,4例起病时即存在肾功能下降。7例病理分级为Ⅲ级,1例为Ⅳ级,光镜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可合并细胞性新月体及肾小球内炎性细胞浸润。(2)同为Ⅲ级的DEP-HSPN和非DEP-HSPN患者比较,DEP-HSPN患者病程较短,临床多见肉眼血尿,24 h尿蛋白量高,较多影响肾功能。(3)治疗后平均随防(14.43±7.21)月,其中2例临床痊愈,3例蛋白尿<1 g/d和(或)镜下血尿,2例蛋白尿>1 g和(或)镜下血尿,1例GFR<60 ml/min,治疗反应较同级别的非DEP-HSPN慢,但随访末期GFR<60 ml/min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小球慢性病变积分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影响疗效。结论:DEP-HSPN起病较急,临床表现较重,并较多影响肾功能。治疗反应相对慢。  相似文献   

8.
120例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肾内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肾活检为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20例IgA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35岁,男女比例为3∶4,占我院同期肾活检的38.46%。有诱因发者40例(33.3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2例(55%)。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蛋白尿+血尿型最常见,共60例(50%),该型病理改变程度较重,Ⅲ级及Ⅳ级均占该型的43.3%。肾衰竭型18例(15%),该型多伴高血压及较多量的蛋白尿(〉1.5g/24h),病理分级多为Ⅳ-Ⅴ级。肾病综合征型为14例(11.67%),病理分级Ⅳ-Ⅴ级者12例。单纯血尿型17例(14.17%),病理分级以Ⅲ级(47.06%)多见。单纯蛋白尿型11例(9.17%),病理分级亦以Ⅲ级(63.63%)多见。结论:IgA肾病发病率较高,大多在感染诱因下发作或加重。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蛋白尿+血尿型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肾衰竭型(多伴有高血压、大量蛋白尿)的发病比例有增高趋势,该型预后不良,临床应根据病理结果积极治疗,以延缓肾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9.
成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的病理评分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分析成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的病理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0例临床诊断为隐匿性肾炎的患者以尿常规检查分为血尿+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单纯性血尿3组。全部行肾活检术,予以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其结果用Memphis的半定量标准进行评分,同时查24h尿蛋白定量、尿NAG酶、全生化等。结果:肾小球病理评分:0级为0例,1级6例(20%),2级17例(56.7%)。3级7例(23.3%)。肾小管病理评分:0级2例(6.7%),1级6例(20%),2级14例(46.7%),3级8例(26.7%)。肾小球与肾小管病变程度的关系rs=0.85,P〈0.01。肾小管病理改变与病程的关系分析rs=0.563,P〈0.01;与肾功能的关系分析r3=0.661,P〈0.01。结论:肾小球的病变以血尿+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组为重,而肾小管病变以血尿+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单纯性血尿。肾小球与肾小管病变程度呈等级正相关。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临床表现轻微者也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宜尽早肾活检.以免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1987年2月~2011年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HSPN儿童51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及治疗转归资料。结果: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55.5%),孤立性血尿型次之(26.0%);病理分级以Ⅱ级最多(64.9%),Ⅲ级次之(31.1%)。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的病理分级近乎均为Ⅱ级;血尿和蛋白尿型、急性肾炎型的病理分级均为Ⅱ级和Ⅲ级;而肾病综合征型、急进性肾炎型、慢性肾炎型均为Ⅲ级和(或)Ⅲ级以上。不同临床分型其病理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呈正相关(r=0.557,P0.01),临床分型越重,病理分级亦越重。临床分型与免疫复合物Ig A、Ig G、Ig M和C3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且均呈正相关(r=0.341,P0.01;r=0.526,P0.01),临床分型越重,免疫复合物沉积越明显。不同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其治疗转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且均呈正相关(r=0.564,P0.01;r=0.699,P0.01),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越重,治疗转归越差。结论:儿童HSPN的临床分型、病理分级与治疗转归彼此密切相关。尽早明确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noch-Schoe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 we investigated the cases with HSPN on long-term observation. METHODS: We enrolled 114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HSPN from 1974-1997.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based upon features at last follow-up. One group, designated "favorable", consisted of 69 patients with normal urine and 25 patients with minor urinary abnormalities, and the second group, designated "unfavorable", consisted of 15 patients with active renal disease and 5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data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investigated in 2 groups. RESULTS: Nephrotic syndrome, decreased factor XIII activity, hypertension and renal failure at onset were more frequent in "unfavorable" than in "favorable". The rate of glomeruli with crescents, macrophage infiltrations, tubulointerstitial changes and acute exacerbation in "unfavorabl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favorable". There were 5 case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renal survival rate was 95.6% for over 15 year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bove mentioned risk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active renal disease and renal failu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卵管积水的不同腹腔镜手术处理方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因输卵管因素在本中心行常规IVF-ET治疗的294例不育患者的资料,按IVF-ET前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处理方式分组:A组:双侧输卵管近端结扎术28例;B组:双侧输卵管造口术42例;C组:双侧输卵管切除术64例;D组:输卵管阻塞不伴积水80例;E组:单或双侧输卵管积水80例。比较5组患者在IVF-ET周期中卵巢对超排卵的反应性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C组的窦卵泡数少于B组,发育的卵泡数及获卵数少于其他4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4组相比,C组使用促性腺激素(Gn)的支数最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E组的胚胎植入率为15.9%,临床妊娠率为27.5%,为各组间最低,其中胚胎植入率与A、C和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临床妊娠率与A和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流产率E组最高(22.7%),其次为B组(14.4%),E与C组(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位妊娠率E组最高,其次为B组,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卵管积水对IVF-ET结局有负面影响,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适当预处理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结局。输卵管近端结扎术不降低卵巢反应性,异位妊娠率及流产率低,是IVF-ET前输卵管积水预处理较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7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198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70例,其中低度恶性47例、高度恶性2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以及预后。结果7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其中50例(71%)表现不正常阴道出血,46例(66%)子宫增大,17例(24%)为宫颈口或阴道内的赘生物。21例行诊刮术、阳性率为91%,术前诊断26例(37%)。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平均随诊时间56个月,无瘤生存期低度恶性为43个月、高度恶性为15.5个月。结论本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性刮宫可能提高术前诊断率;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甲状旁腺癌虽然发生率不高,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甲状旁腺的良恶性肿瘤在临床特征和病理学表现方面有重叠,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诊断以及治疗决策中,仍然存在很多疑惑和难点。尽管如此,重视这种恶性内分泌肿瘤,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将会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此外,进一步对甲状旁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同时,还能为临床外科手术决策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结合乳头气囊 扩张(EPBD)对胆汁中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的影响,以验证SEST+EPBD后可能存在的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并研究不同直径球囊扩张与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胆石症入院的患者,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SEST+球囊扩张组(n=90)和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n=48)。前者根据球囊直径大小 再分为SEST+小球囊扩张(直径< 12 mm)和 SEST+大球囊扩张(直径 ≥12 mm)两个亚组。分别在SEST前 或胆总管切开前抽取胆汁5 mL,术后第5天经T管或鼻胆管(ENBD)抽取胆汁,检验胰淀粉酶、脂肪酶含 量。结果 与同组内术中胰淀粉酶、脂肪酶比较,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术后第5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 SEST+EPBD组明显升高(P<0.01)。组间比较, SEST+EPBD组术后第5天胰淀粉酶、脂肪酶较胆 道探查+T管引流组上升(P<0.01), SEST+EPBD组胆肠反流阳性率明显高于胆道探查+T管引流组(P< 0.01)。而 SEST+大球囊扩张组和SEST+小球囊扩张组之间胆肠反流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SEST+EPBD术后早期由于Oddi括约肌损伤,可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但球囊扩张的大小与十二指肠液反 流情况无明显的关系。故用ERCP处理困难的大结石时,行SEST结合大球囊扩张是可行的,并不会引起术 后早期更为严重的胆肠反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989年4月至2007年7月间21例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结果 脾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为左上腹部包块、左上腹不适、腹痛等.检查手段包括B超、CT、MRI、血管造影等.脾海绵状血管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脾切除.结论 脾海绵状血管瘤瘤体较大(直径>4 cm)或有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脾手术切除,术式可以开腹脾切除,也可以手助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没有临床症状、肿瘤较小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的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处理危重胰十二指肠损伤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1月问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DCS理念处理的19例胰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未再行确定性手术,康复出院。12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后行确定性手术(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端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康复出院。4例(21.1%)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结论应用DCS理念处理胰十二指肠损伤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低渗水肿钝性分离法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部分角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0年5月期『日J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患者109例(109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移植术中均采用无菌注射用水和钝性器械辅助分离的方法,移植供体为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移植片。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角膜移植片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分析术中植床穿孔率、术后双前房现象、移植片排斥反应率、原发病复发、高眼压及青光眼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达到或超过0.4者89眼,0.1~0.3者16眼,低于0.1者4眼。有4眼发生后弹力层微小穿孑L(3.67%),术后双前房现象在1~2周内消退。角膜上皮延迟愈合2眼,原发病复发4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眼、细菌性角膜炎1眼、真菌性角膜炎1眼),一过性高眼压1眼,经治疗均得到良好控制。无内皮型排斥反应、继发性青光眼和自内障发生。结论低渗水肿钝性分离法在深板层角膜移植中对治疗凶角膜基质混浊而致盲的角膜疾病疗效确切,手术难度降低,并发症减少,故而更易推广。  相似文献   

19.
IgA肾病5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研究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992年11月~2003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病理室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IgAN520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分析。结果520例IgAN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最常见,占346例(66.5%),其次是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分别占77例(14.8%)和66例(12.7%)。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占186例(35.8%),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为116例(22.3%)、104例(20%)和63例(12.1%)。结论IgAN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特点。临床表现最常见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在病理上最常见的是局灶性肾小球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