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心肌梗死、脑梗塞患者的动脉血管内壁上,一般都分布的有片状的白色、淡黄色隆起物,就像附着了一层干结的粥,专家把这种病变叫做动脉粥样硬化,而那些淡黄色的隆起物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逐渐生长,血管壁的肌纤维和弹力  相似文献   

2.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血管为全身的组织器官送去营养和氧气,并且将有毒的代谢废物运到肝脏进行解毒,再运到肾脏进行排泄。与血管有关的疾病往往是危及人生命的。当血管由于动脉硬化、老化或缺损不能正常工作时,需进行血管移植[1]。目前临床上血管移植主要有自体血管移植、同种异体血管移植、人工血管移植、组织工程化血管移植等方法,这些不同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选择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素与肿瘤血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素家族(An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血管生成因子.Ang家族编码四种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均能与受体Tie-2结合,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应用以Ang家族或其受体为靶标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治疗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及靶向血管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常情况下人出生后只有在月经周期和创伤修复时方才有血管的增生;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却发生持续性的、不能控制的血管生成。与此相反,血管生成不足也能导致溃疡愈合失败和心梗。因此调控血管生成是对上述疾病采用的新治疗手段。例如,目前正在用抗血管生成药进行癌症的临床治疗试验;而通过外源性生长因子回速血管生成,则能预防或限制创伤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损害。本文概述了这一方面的最近进展,并讨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综述。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体内多种病理及正常生理过程有关。其血管通透作用机制与Ca^2 依赖性通道、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诱导内皮细胞穿孔、NO及前列环素、内皮细胞膜表面小凹介导等有关。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在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调控的结果 ,异常的血管形成会引起一些病理状态 ,如 :肿瘤、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等。因而血管形成抑制剂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结论应用血管形成理论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由人体下丘脑合成的激素,在维持机体的渗透平衡、心血管功能和止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血管加压素相对不足是血管舒张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给予小剂量血管加压素(0.01~0.04 U/min)能显著提高平均动脉压、稳定循环功能、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增加尿量、提高肾清除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ANG)是一种单链多肽,具有较弱的核糖核酸溶解效应及强力的致血管生成效应。不同来源的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均有ANG mRN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由于ANG是肿瘤致血管生成中的常用介导剂,因此其拮抗剂的研究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章讨论了血管生成素在肿瘤诱导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拮抗剂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以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疗法,其研究与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二者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好疗效。因而,近年来具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备受关注。这种具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因同时保持了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各自作用特点,在临床肿瘤治疗上更具优势,不仅能一药多靶,增强抗肿瘤疗效,同时还可降低用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用药耐受性,故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综述新生血管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作用机制及特点,介绍具代表性的兼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刘亮  陶志平 《肿瘤药学》2011,(4):334-337,350
恶性肿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新的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人骨髓中含有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于骨髓EPCs的通过不同的机制动员进入血液循环,并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本文主要综述了EPCs的主要来源、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由于EPCs可以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靶细胞,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将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是近年来发现的唯一的一个含有受体激动剂和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目前发现的Ang家族共有4个成员,包括Ang-1,2,3,4,其与它们的共同受体Tie-2结合产生不同的作用,Ang-1和Ang-4能够激活Tie-2,而Ang-2和Ang-3拮抗Ana-1的功能。Ang家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节通路协同作用,共同促进机体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CT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情况。方法:对神经内科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2例,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52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有63.2%(33/52)为血管重度狭窄,15.4%(8/52)中度狭窄,9.6%(5/52)轻度狭窄,11.5%(6/52)无狭窄。重度狭窄中以大脑中动脉所占比例最高(32.7%),其次为颈内动脉(30.8%)。无血管狭窄患者占11.5%。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1.1%。各种类型分水岭脑梗死之间Willis环开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为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严重狭窄,Willis环血流代偿在分水岭脑梗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血管疾病100例分析福建省立医院磁共振室包强,王尔祯,林孟光,严刚,马德钦,池菊仙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无创地显示血管病变。我院自1993年7月至1994年3月行MRA检查100例,现分析如下。一、资料和方法本...  相似文献   

14.
血管抑素(AS)是血浆蛋白纤维溶解酶原的内部片段,是近年来发现的最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它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阻止血管生成,因而对多种肿痛具有抑制作用,体内体外实验提示其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是近年来肿瘤治疗新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血管形成因子于1935年问世,此后20年人们对肿瘤组织的营养供给是来自己存的血管还是新增生的血管有分歧,但支持后者的为多数。肿瘤依赖于血管形成的假设始于1963年。发现把肿瘤组织植入一个分离了的器官中,肿瘤能生长,然而,若植入老鼠体内,肿瘤组织迅速生长并能杀死周围的宿主细胞,原因是鼠体内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血管造影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它不仅对疾病诊断、特别是血管性疾病有重要价值,也是血管介入治疗所离不开的技术。陈星荣等四位教授根据自己的经验、编成本书,它的出版将对我国诊断性血管造影和治疗性血管造影会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阳  李兵 《哈尔滨医药》2006,26(5):73-7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加细胞质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渗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其中一些因子还在淋巴管生成中起作用。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特征、生物学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汉林  周琼 《江西医药》2004,39(6):448-450
虹膜新生血管继发于眼部及全身各种不同疾病,常常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致盲的常见原因。本文就虹膜新生血管的病因、发病机制、解剖特征、临床表现、造影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1虹膜新生血管的病因虹膜新生血管(irisneovascularization,NVI)不是虹膜的一种原发性疾病,而是眼部或全身疾患的继发性改变。有许多疾病可以引起虹膜新生血管,Gartner和Henkind[1]认为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疾病有很多,但仍然可能不完整。虹膜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1)血管性疾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颈动脉阻…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长建  乔彤  刘晨  黄佃  沈沛 《江苏医药》2002,28(1):18-19
目的 研制一种可用于血管腔内手术的新型支架人造血管,方法 采用钛镍记忆合金支架覆盖一层硅胶类薄膜制成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通过介入置放导管将其置于动物腹主动脉瘤模型处,研究其引起的组织学变化和评价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20只动物模型狗置入支架人造血管,观察2周-16个月,其中16只支架人造血管通畅,2只移位血栓形成,2只感染闭塞。4周后支架人造血管内腔被一层完整的内皮样细胞覆盖。动脉瘤两端动脉壁无受压坏死现象,动脉瘤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此种支架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并可通过简易介入导管置放,且价格便宜,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