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传统溶血素(B法)和新型溶血素(A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方法在同等条件下,分别采用A法和B法对同一血常规质控物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进行测定,测定次数为20次,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法和B法测定的血红蛋白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用A法和B法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素不同,血常规检测具有差异性。同一血常规质控物用不同的溶血素进行检测,必须保证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和结果互认,应当采用临床可接受的方法和评价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新型溶血素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00例健康者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A组和B组,常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B组和A组利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与血液样本混匀,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验方法下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分析检验结果的反复性以及准确性。结果新型溶血素组的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检验结果为(193.3±4.5)×10~9/L、(3.602±0.151)×10~9/L、(136.7±2.3)g/L,传统溶血素组为(192.4±5.2)×10~9/L、(3.593±0.052)×10~9/L、(121.3±3.2)g/L。结论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检验结果的可靠、安全性较传统溶血素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1):549-550
目的探讨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人血常规样本,分别加入新型溶血素或传统溶血素混匀,用血细胞分析仪记录两种溶血素对比结果,记录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所得数据均进行t检验,以观察其准确性及重复性。结果应用新型溶血素对Hb进行测定,新型溶血素Hb水平(121.5±5.1)相对传统方法(137.5±4.5)相对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WBC,PLT进行测定,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相对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查中更安全可靠。其对Hb的测定结果可以通相应方法进行校正,对WBC,PLT测定稳定可靠,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检验中应用新型溶血素的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本院行健康体检者53例,均采用新型溶血素及传统溶血素进行临床检验,将采用新型溶血素检验结果设为研究组,将传统溶血素检验结果设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检验后RBC、WBC、PLT以及Hb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检验后RBC、WBC、PLT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别(P>0.05),而研究组Hb指标水平检出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新型溶血素会使Hb指标水平偏高,但RBC、WBC、PLT等血常规指标检测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26例,由计算机编号,按照单双数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63),对照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行临床血常规检验,观察组采用新型溶血素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果: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3.79±0.56)×10~(12)/L、白细胞计数(WBC)(3.54±0.18)×10~9/L、血小板计数(PLT)(193.27±11.83)g/L与对照组(3.77±0.52)×10~(12)/L、(3.56±0.18)×10~9/L、(195.44±12.01)g/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Hb)(142.31±10.69)g/L显著高于对照组(118.76±12.64)g/L(P0.05);观察组检测时间、检测成本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结论论: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测中生物安全性以及检测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无氰溶血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运强  高虹  李惜芳 《河北医药》2002,24(9):766-767
20世纪 90年代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应用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 ,不仅提高了检验速度 ,减少了人为的误差 ,而且增加了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是溶血素中含有氰化物 ,目前所用都是含氰溶血素 ,对操作人员带来氰化物危害 ,废液不处理又污染环境 ,这一点已引起国外厂家的注意。在全血动血红细胞分析仪已有无氰溶血素试剂 (日本SysmexKX 2 1) ,但绝大多数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含氰溶血素 ,业已引起检验界同仁的关注 ,力图制出无氰溶血素来弥补这一缺陷。我市科隆研制了无氰溶血素 ,在省市各医院试用 ,共作了13…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不同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深圳宝安沙井预防保健所进行采血的体检人员共80例,分为末梢血与静脉血各40例并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进行多次比对实验。结果采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8.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共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末梢血采集,对照组给予静脉血采集,均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两组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等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很大差异性,应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存在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在我院进行体检和血常规检测的2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采集静脉血组患者的静脉血检测,末梢血组患者采集末梢血检测血常规;并对比分析室温条件下两组患者0、1、3、6 h四个时间点的检测差异。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末梢血组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检测值均高于静脉血组,而血小板(PLT)计数值则低于静脉血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细胞(MXD)百分比含量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室温条件下,四个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比较发现,与0 h检测结果相比,静脉血组3 h内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6 h后,PLT计数值显著下降,MXD百分比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则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与末梢血相比,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更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应用在血常规检验当中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人,选择150例作为观察组,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另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评价并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计数比对照组多,而白细胞技术和血小板计数比对照组少(P <0.05);与即刻检验比较,3 h内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间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3 h后检验,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集静脉血可作为血常规检测的主要采血方式,尽可能在3 h内完成相关的血液检验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检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12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传统溶血素检验,观察组60例行新型溶血素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比较(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蒙长虹 《河北医药》2011,33(15):2355-2356
溶血(Hemolysis)是指红细胞破裂,使血红蛋白逸出红细胞的现象。检测血样出现溶血现象,属于临床生化检测中最为常见的干扰因素。血液在体外,会因为多种原因导致溶血现象发生,如:机械性振荡、骤冷、低渗、过酸过碱、及与乙醇、皂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5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根据患者最终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30例,重型组20例,危重型组4例。比较三组患者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者年龄、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危重型组和重型组患者年龄均大于普通型组(P<0.05)。危重型组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普通型组和重型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常规的部分指标随着疾病进展有较明显的变化,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当中应用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选择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选择的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本文为方便调查选择其中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对其血常规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比较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末梢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测值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检测值明显低于静脉血,两种方法进行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通过末梢血进行检验和静脉血进行检验,在检测结果中存在着一定差异。临床建议选择静脉血,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好要保证血液检测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相关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26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中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结果远远高于对照组中患者的检测结果,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不同,可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在临床上使用静脉血采集来检测血常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方法将本所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之间采取的100例采血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A组给予静脉采血,而B组给予末梢采血,观察两组测量的结果与差异性。结果通过两组的检测结果比较,A组与B组的WBC、Hb、Hct、RBC、MCV、和MCHC以及PLT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的MCH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的检验中具有显著的差异,静脉采血的更加精准,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不同的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差异,为患者选取更佳的采血方式。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120例来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采血,采集120份末梢血为A组,120份静脉血为B组,A、B两组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AC-900+)上进行血常规分析,并对比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B组WBC、RBC、Hb结果明显低于A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PLT指标明显高于A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结果比末梢血更可靠、准确,更容易控制,重复性好,在血常规检测时,临床上建议采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8.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是一种多功能肺炎球菌毒力因子,在肺炎球菌感染的早期发病机理中似能促进细菌肺内生长和扩散。PLY通过其对呼吸道上皮和内皮细胞的毒性,破坏肺组织屏障,促进肺炎球菌生长和扩散。由于PLY对免疫和炎症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及对补体的激活,因此能阻止从肺间质和血液中清除细菌。PLY能刺激局部和全身性免疫应答,并能增强肺炎球菌多糖(PS)的免疫原性,因此PLY-PS结合物可构成菌苗的基础,这种菌苗不仅能诱生针对肺炎球菌PS的保护性和持久性免疫应答,而且亦能产生使呼吸道粘膜免受毒性损害的中和性抗PLY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210例实施血常规的体检人员进行研究,分为A、B、C三组,分别实施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以及动脉采血,观察三种采血方式的结果。结果观察三种采血方式中血常规的各项结果对比,A、C组数据中,WBC(×10~9/L)、PLT(×10~9/L)以及MCV(fl)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更实用与临床,其得出的结果较为稳定,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86例体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指末梢采血方法进行采血,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等指标值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更接近人体的正常值,检测准确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检测效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均有一定的影响,与手指末梢采血方法相比,静脉采血方法采血准确度更高,建议临床使用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样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