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蔼仙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4):425-426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志愿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骨密度,并观察观察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患者L1、L2、L3、L4、L1~4、L2~4与髋部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β-CTX、PINP同股骨及大转子的骨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存在密切关系,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并降低骨折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取大于60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97例,根据BMD水平进行分三组,骨量正常组72例、骨量减少组73例和骨质疏松组52例。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尿蛋白定量(U-PRO),测定三组患者的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TP1NP)及25-羟维生素D [25(OH)D]的水平,比较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骨代谢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FBG、PPG、HbAlc、病程及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质疏松组的BGP、β-CTX和TP1NP与骨量正常组比较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与BGP、β-CTX和TP1N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1、-0.244、-0.176, P值分别为〈0.01、〈0.05、〈0.05),与25(OH)D正相关(r=0.325,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联合应用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减少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1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6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30例与单纯骨质疏松组36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生化、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检查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结果 与单纯骨质疏松组比较,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骨碱性磷酸酶升高,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血镁、血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血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空腹血糖为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L1~2骨密度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缺乏更严重,可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老年女性喝牛奶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对261例65~94(81±5)岁的老年女性喝牛奶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然后分析喝牛奶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 结果 坚持喝牛奶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率为46.96%,明显低于未坚持喝牛奶的63.75%(P<0.05);与不喝牛奶的相比,喝牛奶老年女性的骨转换标志物(包括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和N端骨钙素)水平较低(均P<0.05)。 结论 老年女性坚持喝牛奶有助于降低其骨转换水平,进而提高其骨量正常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I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老年绝经后骨密度、骨转换及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风险的影响。方法:75例老年绝经后T2DM患者和40例同年龄段的健康绝经后女性,分别记为T2DM组和健康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指标(股骨颈、全髋及腰椎BMD),DXA自带分析软件计算股骨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截面指数(section modulus,SM)、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曲线比率(buckling ratio,BR),同时检测骨转换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rossLaps,β-CTX)],结合3年随访观察两组OPF发生情况。结果:DXA测量显示:T2DM组股骨颈(L1~L4)BMD、全髋BMD、腰椎BMD和股骨近端FSI、SM、CSA明显低于健康组,BR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依次=2.332、2.367、2.314、5.612、5.007、9.835、2.821,P<0.05或<0.01);骨转换检测显示:两组β-CTX水平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1NP水平较健康组低[(43.76±18.29)ng/mL vs.(53.84±20.1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6,P<0.01)。3年随访显示:T2DM组OPF发生率为16.42%,高于健康组的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3,P<0.05),T2DM组骨折发生于髋部、脊椎处和桡尺骨远端处。结论:T2DM可能通过降低老年绝经后女性BMD和骨强度及抑制骨生成转换等途径,增加OPF发生风险,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预防OPF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之研究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l AC)、空腹C肽及餐后2小时 C肽水平的关系.方法: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人共40例,按骨密度测定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0例)、非骨质疏松组(20例).计算病程、BMI,测定HbA l C、空腹C肽、餐后2小时 C肽.结果:两组比较病程、HbA l C无差异且与骨密度之间无关.非骨质疏松组的BMI与C肽值明显高于骨质疏松组,且与骨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较好的β细胞功能及适当的体重将有益于骨骼的健康.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维持较好的β细胞功能及适当的体重将有益于骨骼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椎体骨密度(BMD)与骨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所有患者均测量骨标志物,采用QCT测量T12与L1椎体BMD,取平均值。另选取200例胸部CT扫描加骨密度测量绝经后女性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T2DM组各指标(年龄、绝经年限、空腹血糖、HbA1c及BMD)的差异及两组研究对象按不同骨量分组BMD的差异,比较T2DM组不同骨量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病程、BMI、BMD及骨标志物指标的差异,分析T2DM组年龄、绝经年限及各骨标志物指标与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中,T2DM组患者BMD小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低组绝经年限、β-胶原特殊序列均小于骨质疏松组(P<0.05)。年龄、绝经年限、PTH、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与BMD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QCT测量椎体的BMD可以很好评估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量情况,同时与骨标志物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转换标志物(BTMs)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100例未曾接受过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老年女性OP患者,检测其BTMs,包括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X)、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N端骨钙素(OC),再分析其数据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并根据不同CTX水平对100例老年女性OP患者进行分级。结果老年女性OP患者血清CTX、P1NP和OC均呈正态分布(均P>0.05),且3者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均P<0.01)。在100例老年女性OP患者中,低转换、中低转换、中高转换和高转换的人数分别为6、14、21和59例。结论老年女性OP患者血清CTX、P1NP和OC均呈正态分布,80%的老年女性OP患者应尽早接受抗骨吸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和年龄匹配健康妇女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和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VD)轴水平的比较,探讨可能预测2型糖尿病骨折风险的指标。方法随机选取400名绝经后妇女,分为2型糖尿病组(T2D组,n=200)和健康对照组(ND组,n=200)。应用DEXA检测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测血钙,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VD],PTH,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P)和I型胶原C端肽(CTX),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比较两组的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和PTH-VD轴水平。结果 T2D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腰椎,股骨大转子和总臀部骨密度高于对照组(腰椎1-4 0.812±0.151vs.0.751±0.119,P=0.000;股骨大转子0.571±0.108 vs.0.540±0.081,P=0.001;总臀部骨密度0.753±0.139vs.0.713±0.109,P=0.002)。T2D组血清OC及OC/BAP较低(16.87±9.68 vs.22.03±8.57,P=0.000;1.00±0.51 vs.1.23±0.48,P=0.000)。两组血清钙,磷没有明显差异。T2D组25(OH)VD水平明显降低(37.93±15.40 vs.44.95±15.38,P=0.000),但PTH水平仍低于对照组(40.0±21.33 vs.43.6±18.03,P=0.003)。结论血清OC,OC/BAP和PTH水平可能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服用维生素D和钙复方制剂(以下简称钙复方制剂)与骨密度(BMD)、骨转换标志物(BTMs)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5~93岁老年女性13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钙复方制剂服用情况(过去6个月平均每周服用钙复方制剂≥4d为服用)分为服用组384例和未服用组921例,检测并比较两组老年女性BMD、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X)、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N端骨钙素(OC)、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进一步比较服用组不同年龄段(65岁~、75岁~、85~93岁)女性BTMs、25(OH)D、PTH水平,并分析未坚持服用钙复方制剂的原因。结果服用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44.53%,明显低于未服用组的57.76%(P<0.01)。与未服用组比较,服用组CTX、P1NP、OC水平较低(均P<0.01)、25(OH)D水平较高(P<0.01)。3个年龄组间BTMs、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坚持服用钙复方制剂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认为补钙没有用甚至可能有害”“不知道要服用或医生没有配”“常常忘记服药,或服用完后懒得再去配”“服后胃脘部不适或便秘,或药片太大难以下咽”,分别占25.08%、19.54%、15.85%和14.88%。结论老年女性尽早服用钙复方制剂有助于降低BTMs水平,提高血清25(OH)水平,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胆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但其对骨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且目前尚无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本研究拟观察血清总胆红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标、骨密度及骨转换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25 kg/m2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可使股骨颈、Wards三角及腰椎骨密度增加;体重指数≥25 kg/m2时,血清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可使全髋、股骨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降低。结论:胆红素是2型糖尿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根据患者体重的不同而呈现出两面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63例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2-4)和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2-4)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股骨(total)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P<0.05),股骨颈(neck)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P<0.01);50岁以上男性2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2-4)骨密度与对照照比较升高,而股骨及股骨颈骨密度较对照组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各部位BMD依性别不同而不同,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密度下降,特别是股骨颈部位骨密度下降更明显,应引起重视以防病理性骨折;50岁以上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较政党人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期强化降糖治疗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强化降糖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年,治疗前后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密度。结果①两组的腰椎和髋骨骨密度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年后,两组男女的腰髋部骨密度均下降(P<0.05)。③男性患者中对照组腰椎骨密度下降速度快于强化降糖治疗组(P<0.05)。女性患者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2名患者发生非暴力性股骨颈骨折,强化降糖治疗组无骨折病例。结论血糖水平可能是通过影响骨质量来影响骨强度。强化降糖治疗有利于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强度降低,预防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疆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脂质代谢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纳入136例新疆绝经后女性,并分为糖耐量正常伴骨量正常组(对照组,26例)、糖耐量正常伴骨量异常组(骨量异常组,28例)、T2DM伴骨量正常组(T2DM组,27例)及T2DM伴骨量异常组(55例)。记录各组年龄、身高等基线资料,采用罗氏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双能X线测定腰椎L1~L4、股骨颈、髋关节BMD。结果 T2DM伴骨量异常组患者年龄、绝经年限均高于对照组(Z均=-2.54,P均<0.05),骨量异常组、T2DM组各项基线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组和T2DM伴骨量异常组的空腹血糖(Z=-4.08、-5.87, P均<0.01)和糖化血红蛋白(Z=-4.59、-6.33,P均<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DM伴骨量异常组的脂质代谢指标三酰甘油低于对照组(Z=-2.01,P<0.05)。骨量异常组和T2DM伴骨量异常组腰椎L1~L4(Z=-6.23、-6.84, P均<0.01)、股骨颈(Z=-5.32、-4.30,P均<0.01)、髋关节(Z=-5.44、-5.00,P均<0.01)BMD均低于对照组。调整年龄、绝经年限混杂因素影响后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82例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的腰椎L1~L4、股骨颈、髋关节BMD与BMI(r=0.209、0.623、0.265,P=0.015、0.002、0.002)、三酰甘油(r=0.298、0.233、0.273,P<0.001、P=0.007、P=0.001)呈正相关,股骨颈、髋关节BMD与HDL-C呈负相关(r=-0.191、-0.200,P=0.027、0.021)。结论 在新疆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中,HDL-C升高及三酰甘油降低与BMD下降有关,这可能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年变化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后,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形式收集153名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骨转换相关指标,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研究对象的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和全髋)。将随访患者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 creatine ratio, UACR)水平分为3组: 对照组(U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g≤UACR<300mg/g)、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mg/g),平均随访(1.7±0.7)年,分析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153名研究对象中,40.5%为老年男性,59.5%为绝经后女性。在老年男性中,股骨颈、腰椎、全髋骨密度年变化率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绝经后女性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股骨颈骨密度下降最快[-0.71(-3.21-0.41)% vs 1.25(-0.743.61)%,P=0.029],其余部位的骨密度年变化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绝经后女性患者UACR与股骨颈骨密度年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r=-0.241,P=0.022),血红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年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244,P=0.02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了性别、糖尿病病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血红蛋白、初次股骨颈骨密度之后,UACR和股骨颈骨密度年变化率并无相关性。但即便校正了性别、糖尿病病程、eGFR、UACR、初次股骨颈骨密度之后,血红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年变化率仍呈正相关(B=0.064,95%CI: 0.0050.122,P=0.032)。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相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其骨密度的下降。但该结论仍需要在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验证。 相似文献
18.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骨密度(BMD)变化及临床相关因素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27例女性T2DM患者和78例非糖尿病对照者正位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Neck、Ward's区、G.T.)的BMD,按年龄和病程分组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的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病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脂等指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50~59岁组女性T2DM患者各部位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60~69岁和70~79岁组L2、股骨近端BMD,以及70~79岁组L3BMD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年龄组Ward's区BMD测定值明显低于腰椎、Neck和G.T.(P<0.01)。T2DM病程≤ 5年、6~10年和>10年组各部位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年龄与腰椎BMD均呈负相关(P<0.05~P<0.01),绝经年限与Neck、Ward's区、G.T.BMD呈负相关(P<0.01),BMI与Neck、Ward's区、G.T.BMD呈正相关(P<0.01),病程、HbA1c、血脂与BMD无显著相关。结论:女性T2DM患者绝经后各部位BMD明显高于或不低于非糖尿病对照者;年龄大、绝经年限长是T2DM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BMI是T2DM患者BM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