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表观遗传修饰与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RNA相关性沉默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转化及肿瘤进展相关基因的转录密切相关。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直接相关。本文综述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异常及siRNA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发现一类新的非编码的微小RNA(micro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和翻译水平的调节,异常的microRNA的表达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表观遗传研究范畴的microRNA,已成为了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异常表观遗传调控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表现遗传调控与白血病的发生、miRNA的表达异常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miRNA在白血病诊断、分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4.
RUNX1基因突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等多种血液肿瘤中发生率较高,并且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近年研究结果显示, RUNX1突变在髓系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其第Ⅱ类致病基因。笔者通过RUNX1蛋白结构与功能、不同髓系肿瘤中 RUNX1突变的发生情况、 ...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初步探讨转录抑制因子GFI1(growth-factor independence 1)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转录抑制因子GFI1表达变化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65例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标本,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患者1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和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gfi1的转录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组gfi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初诊CML组gfi1表达显著高于初诊AML组、初诊ALL组及CML急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L急变组中,急淋变组gfi1表达明显高于非急淋变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结论:gfi1表达异常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与发展,gfi1表达上调可能促进淋巴系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外周血人类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3)基因甲基化在胃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胃癌患者(GAC组)及健康者(CON组)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并分析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GAC组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56.0%,对照组甲基化率为4.0%,胃癌组患者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C组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在性别、年龄、酗酒史、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肿瘤部位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auren′s分型、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因子B细胞易位基因1(BTG1)与编码转录因子蛋白的基因1(KZF1)在小鼠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4只SPF级BALB/c裸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尾静脉注射白血病细胞系K562建立白血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试验后1周、3周与6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试验后6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TG1、IKZF1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小鼠肝和肺中白细胞浸入情况。结果试验后1周、3周与6周,模型组的造血细胞生存率、血清TNF-α与IL-6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在组内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6周,模型组的骨髓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BTG1、IKZF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渗入小鼠肝和肺的白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结论小鼠白血病发生过程伴随有BTG1和IKZF1的低表达,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造血细胞增殖旺盛与骨髓细胞凋亡并使得小鼠肝和肺组织的白细胞百分比上升。  相似文献   

8.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 te myel o id leukemia,AML)的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一般需≥20%,但是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AML1-ETO)、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CBFB-MYH11和PML-RARA的AML,原始细胞比例可以低于20%,但临床上少见。本研究报道1例原始细胞<20%伴RUNX1-RUNX1T1(AML1-ETO)阳性的AML病例。  相似文献   

9.
多药耐药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白血病耐药的产生机制中,白血病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等表观遗传调控发挥重要作用.从表观遗传调控途径干预耐药相关基因为逆转白血病耐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白血病耐药形成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CUE结构域包含蛋白2(CUEDC2)是新近发现的含CUE结构域的泛素结合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肿瘤形成、炎症及应激反应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UEDC2可介导蛋白质泛素化降解,与白血病及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耐药密切相关.CUEDC2可促进纺锤体检查点(SAC)失活,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稳定,进而参与白血病和实体肿瘤发病进程.然而,CUEDC2在白血病及实体肿瘤发生、发展中,是具有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尚存在争议.笔者拟就近年来CUEDC2在白血病与实体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Evi-1基因编码一个能结合DNA的锌指蛋白,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就Evi-1基因与白血病关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所形成的融合基因以及它诱导肿瘤产生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1(RUNX1)基因对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2017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145例初诊AML患者中RUNX1、FLT3、NPM1等在内的25种AML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按照有无RUNX1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RUNX1基因突变(RUNX1mut)组及RUNX1基因野生型(RUNX1wt)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FAB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层、AML细胞免疫表型、伴发基因突变、治疗疗效及生存期方面的差异。 结果15例(10.34%)患者中检出RUNX1突变。与RUNX1wt组(n=130)患者相比,RUNX1mut组(n=15)患者的年龄更大[(61.00±10.42)岁,(49.92±16.33)岁](t=3.63,P=0.001),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更低[34.01(22.60,45.00)%,55.91(33.44,77.95)%,U=827.00,P=0.013],AML细胞表达CD15[0%(0/15),26.15%(34/130),P=0.022]和CD64[6.67%(1/15),39.23%(51/130),χ2=6.20,P=0.013]的阳性率更低,合并其他基因突变个数更多[5.00(3.00,6.00),3.00(2.75,5.00),U=650.50,P=0.032],且更易伴发EZH2突变[20.00%(3/15),1.54%(2/130),P=0.008]及8号染色体三体(+8)异常[21.43%(3/14),3.31%(4/121),P=0.025]。两组在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FAB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层及诱导治疗反应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RUNX1mut组患者1年总生存期显著低于RUNX1wt组[40.00%(6/15),66.15%(86/130),χ2=3.97,P=0.046]。 结论在AML患者中RUNX1基因突变与高龄、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AML细胞低表达CD15和CD64及伴发更多的基因突变相关,RUNX1突变易合并EZH2突变及8号染色体异常。携带有RUNX1突变的患者可能生存期更短,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3.
Evi-1基因编码一个能结合DNA的锌指蛋白,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就Evi-1基因与白血病关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所形成的融合基因以及它诱导肿瘤产生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发育的过程需要多种转录因子调控,其中AML1/Runx1蛋白对造血干细胞的起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AML1/Runx1蛋白在造血干细胞起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造血干细胞的发育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连环蛋白是一组分布和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内糖蛋白,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粘附结构的一种重要成份,磷酸化后又可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因子和基因转录调节因子,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转化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其与白血病细胞恶性行为密切相关。EGF、TGFa、PDGF、HGF和CSF-1等细胞因子均能使连环蛋白磷酸化,磷酸化后的连环蛋白成为白血病细胞逃避杀伤的生存信号。因此,抑制连环蛋白的磷酸化可望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来的研究表明,造成白血病发生与发展、难治与复发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着一群白血病干细胞(LSC)。关于LSC的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LSC的存在已被公认,其为正常造血干/祖细胞转化而形成的,但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主要对AML LSC信号转导调控和临床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白血病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BMSC)中表达的情况,采集了42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及34例正常骨髓标本并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后收集悬浮细胞(骨髓细胞)和扩增后的贴壁细胞(BMSC),应用RT-PCR-ELISA方法分别检测GATA-1和GATA-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对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在BMSC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的GATA-1基因表达率(857%)与正常组(882%)相近,而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的GATA-1表达率(55.6%和41.2%)均比正常组低(P=0.008,0.000),且ALL的BMSC中GATA-1基因表达水平>AML>正常>CML(P均<0.05);而各白血病组BMSC中GATA-2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骨髓细胞中AML组的GATA-1基因表达水平>正常>ALL>CML,AML组的GATA-2基因表达水平>CML>ALL>正常(P均<0.05).AML、CML和正常组的BMSC和骨髓细胞中均以GATA-2的表达占优势.可以推论,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基因在正常和白血病BMSC的表达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对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发生受遗传学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很多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等是可逆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在白血病发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表观遗传学异常,以及通过干预表观遗传修饰治疗白血病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修饰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白血病患者中存在着组蛋白修饰的异常,H3K9甲基化失平衡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相关。SUV39H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特异性H3K9甲基转移酶,催化H3K9甲基化从而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及基因转录调控。通过纠正H3K9的甲基化异常,使高甲基化失活的抑癌基因再度表达,将有望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组蛋白H3K9甲基化如何影响基因转录调控、沉默基因表达及H3K9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螺旋-环-螺旋结构的转录调节因子,干细胞白血病(StemCellLeukemia,SCL)蛋白因子在造血发育的过程中,起着“总阀”的关键调节作用,它的表达为各系造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所必需,本文就SCL的结构特点及其在造血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