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调查0-6岁儿童脑瘫患病情况。方法 锡山区妇幼保健所对62868例0-6岁儿童进行了脑性瘫痪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查出脑性瘫痪患病儿86例,患病率为1.37%,男女之比为2.3:1。经原因分析,儿童脑性瘫痪与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有关。结论 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与监护,降低儿童脑瘫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国际卫生组织报道1‰-5‰,我国六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1.2‰-2.7‰。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00-500万,致残率为42%。45%,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4万。已成为新的临床、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小儿脑瘫病因,及早取干预措施,及早诊断、康复、治疗,对于降低患病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涪陵区儿童脑性瘫痪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咏  张蓉  邱海英 《重庆医学》2011,40(15):1510-1511,1528
目的了解本地区0~6岁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2个乡镇0~6岁儿童3 360名。调查内容、方法、筛查标准和诊断标准均按"全国小儿脑瘫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方案进行。结果本区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5.06‰(17/3 36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出生孕周及异常出生体质量儿脑瘫发生率高于正常出生孕周及体质量儿脑瘫发生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及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构成比较高。结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可能是本地区儿童脑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广西11万1—6岁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广西部分市县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试点调查,为全省范围的调查及防治工作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横县、钦州抽取24个乡(镇)为样本区,由通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按统一诊断标准,对样本区1~6岁小儿进行脑性瘫痪的患病状况调查。结果 共调查114952人,脑瘫152例,脑瘫患病率为1.33‰,其中男性111例,占73%,女性41例占27%。结论 广西两县11万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与国内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东  张新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56-1359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国际卫生组织报道1‰~5‰,我国六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1.2‰~2.7‰[1]。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00~500万,致残率为42%~45%,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4万,已成为新的临床、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小儿脑瘫病  相似文献   

6.
汤明丽  吕复莉  唐久来 《安徽医学》2012,33(9):1255-1257
正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小儿最常见和最为严重的运动残疾,是自受孕开始到婴儿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该病患病率为1‰~3‰,其中以痉挛型脑瘫为主,占脑瘫患儿的60%~70%[1]。我国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平均患病率1.86‰[2]。脑瘫  相似文献   

7.
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病症之一 ,我国的发生率平均为 3‰~5‰ ,而发达国家平均为 1.5‰~ 2‰[1] 。我省及本地区对该病的诊治始于近年 ,有关报道较少。为开创我区CP综合康复 ,我院在 1997年吸纳了先进地区的经验率先建立小儿脑瘫康复中心 ,现就本院收治的 30例患者进行病因、症状特点、治疗效果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治小儿脑瘫共 30例 ,男性 2 2性 ,女性 8例。年龄 6个月~ 16岁 ,平均 4岁 3个月。全部病例符合 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小儿早期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目前,世界各国脑瘫的发病率维持在2‰左右,在我国1-6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92‰[1].脑瘫早期诊断困难,为提高对脑瘫早期诊断及预防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诊治的56例脑瘫患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制定调查方案,统一培训调查人员,一岁内小儿全部进行体检,1-6岁儿童按筛查标准找出体检对象,最后由专家组进行确诊,结果0-6岁儿童56231人,脑瘫92例,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1.64‰。男略高于女,小儿脑瘫高发年龄在0-1岁和4-5岁;母亲年龄25-34岁小儿脑瘫患病率最高(56.5%);早产脑瘫发病率高于足月儿脑瘫发病率;脑瘫发生可见各种分娩方式;认为本组资料脑瘫影响因素多属于围产因素,因此要加强围产保健监测,减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减少母孕期用药,避免病毒感染及预防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2],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临床上最常见,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6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国1~6岁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为病因和防治措施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1∶2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 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发现1~6岁儿童脑瘫病例共2 009例;对1 968例脑瘫及其对照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脑瘫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28个,其中分娩前期15个,分娩过程5个,新生儿期8个;新生儿期危险因素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4, 95%CI=4.6, 152.2)、高胆红素脑病(OR=14.2,95%CI=5.3,38.2)、新生儿脑膜炎(OR=267.6, 95%CI=21.2,3 372)和颅内出血(OR=133.1,95%CI=25.4,697.7)等与脑瘫关联最强,分娩过程因素其次,分娩前因素最弱.分娩前因素包括父母是近亲(OR=3.1,95%CI=1.4,6.8)、亲属中有智力低下者(OR=5.4,95%CI=3.1,9.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6.6,95%CI=2.5,16.7)、出生体重轻(OR=5.3,95%CI=3.2,8.9)、出生孕周小(OR=7.6,95%CI=4.2,13.7)、母孕期服用药品(OR=7.9,95%CI=2.6,23.2)等,虽然与脑瘫关联程度有限,但数目多,而且可能与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有因果关系. 结论:新生儿期危险因素与脑瘫的关联程度较强,但分娩前及分娩中有关危险因素与新生儿期某些不利表现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对儿童脑瘫患病率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缺乏基于较大样本量和较新的儿童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目的 了解较新的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关于中国0~6岁儿童脑瘫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2020-01-01。收集纳入文献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调查地区、性别、年龄、患儿例数等信息,并对纳入的文献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患病率进行定量合并,并对性别、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文献质量均为中等及以上,调查对象共527 758例,其中脑瘫患儿1 0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6岁儿童脑瘫总患病率为0.23%〔95%CI(0.17%,0.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童脑瘫患病率为0.22%〔95%CI(0.14%,0.29%)〕,女童脑瘫患病率为0.12%〔95%CI(0.06%,0.19%)〕;<1、1、2、3、4、5、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分别为0.21%〔95%CI(0.02%,0.40%)〕、0.20%〔95%CI(0.10%,0.30%)〕、0.19%〔95%CI(0.08%,0.30%)〕、0.21%〔95%CI(0.09%,0.32%)〕、0.13%〔95%CI(0.02%,0.24%)〕、0.20%〔95%CI(0.09%,0.32%)〕、0.32%〔95%CI(0.14%,0.50%)〕。结论 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0.23%,性别和年龄段的患病率均表现不同,对于政策制定、临床干预有指导意义,建议依据新的脑瘫分型进行更多横断面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龄妊娠妇女妊娠原因及结局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渊查对象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5岁及以上的122例高龄妊娠产妇,设立为高龄组,另按照1:1的原则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年龄〈35岁的非高龄产妇12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妊娠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妊娠期高咖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早产、胎死宫内)以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乒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龄组的妊娠期高血乐、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早产、胎死宫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要重视高龄孕妇的临床特点,做好孕期监护工作,积极治疗并发症,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摘要】目的对高龄妊娠妇女妊娠原因及结局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渊查对象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35岁及以上的122例高龄妊娠产妇,设立为高龄组,另按照1:1的原则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年龄〈35岁的非高龄产妇12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妊娠合并症、产科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早产、胎死宫内)以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乒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龄组的妊娠期高血乐、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前置胎盘、早产、胎死宫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要重视高龄孕妇的临床特点,做好孕期监护工作,积极治疗并发症,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与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关系。方法:对浙江省2005年活产婴儿进行CH筛查。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检测新生儿足跟血斑的促甲状腺素(TSH)指标。凡滤纸血TSH>9.0 mIU/L者予以召回,进行甲状腺功能等检查。结果:2005年共筛查新生儿387926人,确诊CH病例289人,CH发病率为1/1342。其中,早产儿(胎龄<37周)CH发病率为1/1454,足月儿(胎龄37~42周)为1/1469,过期产儿(胎龄>42周)为1/246;过期产儿CH发病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儿童(P<0.01)。在低出生体重儿童中,CH发病率为1/575,正常体重组儿童发病率为1/1505,而巨大儿发病率为1/473,低出生体重儿童及巨大儿的CH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儿童(P<0.01)。结论:CH的发病与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胎龄等因素有关。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巨大儿的新生儿CH的发病率最高;因此,防止过期产、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出生、注意孕期保健是减少CH儿童的关键,这对于降低CH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 gene,EPHX1)139位点多态性和谷胱甘肽转硫酶theta1基因(th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theta1 gene,GSTT1)多态性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调查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1998年至1999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各县级医院对入院分娩孕妇及其单胎、活产的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的对照新生儿进行调查,共得到246个母亲-新生儿对,其中低出生体重组73对, 正常出生体重对照组173对,用PCR-RFLP方法确定基因型.结果:EPHX1 His139His纯合子基因型与His139Arg杂合子基因/Arg139Arg纯合子基因型比较, GSTT1缺失基因型与存在基因型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在经混杂因素(母亲年龄、文化程度、生育史、新生儿性别、孕周)调整前后,均未见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有显著性增加.进一步分析EPHX1139位点多态性和GSTT1位点多态性之间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GSTT1缺失基因型和EPHX1His139His纯合子基因型之间有明显联合作用,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增加(OR=3.46, P=0.035).结论:基因EPHX1 139位点多态性和GSTT1位点多态性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有明显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某社区534名1-14岁常住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问卷调查,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结果该社区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75%和91.57%,6岁以下两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均低于1-6岁儿童(P〈0.01);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1-6岁儿童HBV感染率低于7-14岁儿童(P〈0.05)。结论近年来无锡市儿童乙型肝炎防治效果显著,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对于防治HBV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沙和深圳市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在中国长沙和深圳两市6 288名6~9岁儿童肥胖调查中发现的209名肥胖儿童?±葱员稹⒛炅浜脱=信浔妊≡?09名体质量正常的儿童作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调整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儿童超体质量和肥胖的发生率在长沙为9.28%和3.30%,在深圳为12.17%和4.22%。两地儿童的超体质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肥胖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城市儿童肥胖患病率为3.95%。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潜在的混杂因素加以调整后,父亲肥胖(OR:1.78, 95% CI:1.01~3.16),母亲怀孕期体质量增加15 kg以上(OR:5.22, 95% CI:2.78~9.80),出生体质量4 kg以上(OR: 2.55, 95% CI:1.24~5.26),每周不健康快餐1次以上(OR:3.94, 95% CI:1.11~13.99),每天看电视2 h以上(OR:2.35,95% CI:1.01~5.47)等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结论:父亲肥胖、妊娠期体质量增加、出生体质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中国南方城市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Delayed childbearing in Swed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 R Forman  O Meirik  H W Berendes 《JAMA》1984,252(22):3135-3139
Using data from the Swedish Medical Birth Registry, we examined whether reproductive history influenced pregnancy outcomes among women aged 30 to 39 years who gave birth to a first or second child in 1976 through 1980. They were classified group 1, primigravida; group 2, gravida 2, para O; and group 3, gravida 2, para 1. Compared with women aged 20 through 24 years with the same parity and gravidity, the relative risk (RR) of late fetal death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ng those aged 35 through 39 years (RR: group 1 = 1.76, group 2 = 2.22, and group 3 = 2.39). The risk of giving birth to newborns who were low birth weight and preterm, or low birth weight at term, or 2,500 g or greater but preterm was greater among women aged 30 through 39 years in groups 1 and 2--significantly so for group 1 aged 30 through 39 years v group 1 aged 20 through 24 years. Risk increased with maternal age, from 30 through 34 to 35 through 39 years. The increased risk with age and parity-gravidity has ramifications for the increasing rate of delayed childbea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人群为基础调查和分析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和脑瘫高危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收集成都市行政管辖范围内20个区县残联登记在册的2~12岁脑瘫儿童的脑瘫高危因素和基本信息,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2~12岁脑瘫患儿333例,男女构成比为1.15∶1,平均(6.32±2.74)岁,6-P >0.05)。结论 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与成都地区脑瘫高危因素之间未见相关性,尚不能用脑瘫高危因素来提示或预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