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9月本科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本组恢复良好19例,中度残疾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9月~2007年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28例,CT扫描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310MAs,其中1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28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中,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1例首次CT检查即发现脑梗死,4例首次CT检查阴性,外伤后24-27hCT复查发现脑梗死。儿童脑梗死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脑梗死8例(约占28.6%)。结论CT扫描不仅能对外伤性脑梗死作出准确诊断,还能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作出诊断并积极治疗.方法 对本院2005年5月-2006年5月19 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骨科和神经外科脑外伤合并脑梗死14例,待病情稳定后转神经内科治疗,轻微脑外伤合并脑梗死,直接收治神经内科5例,均经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临床上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脑损伤的存在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随着头颅CT及MRI的普及,外伤性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颅内血肿术后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病人2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方振扬 《河北医药》2006,28(4):300-300
由于CT的普及和MRI的临床应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为提高,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我院1987年以来诊治的24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伤后1年按格拉斯哥(GOS)分级判断预后.结果 恢复良好14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死亡4例.结论 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受压、痉挛、损伤,血流及血液状态改变:伤后自由基反应,生理和解剖因素等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脑梗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4例颅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至1年,治愈6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后脑梗死的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3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性脑梗死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结论研究提示须重视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死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张楷文 《天津医药》1998,26(6):368-368
外伤性脑梗死文献报道较少,随着颅脑CT、MRI的临床应用,其检出率不断增加。本文依据我院自1988年3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的33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讨论其发病,机理及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卢进发  古彩喆 《河北医药》2013,(17):2638-2639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脑功能损害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预防或减少外伤性脑梗死发生及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效果,为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帮助。方法对4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伤情(GCS评分)、颅底骨折、脑疝、低血压或创伤性休克、脱水药、止血药等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结果伤情重、脑疝、颅底骨折、低血压或创伤性休克、脱水药过度使用及止血药使用不当等因素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本组病例经积极治疗恢复良好12例,中残18例,重残6例,死亡9例。结论预防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生,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可减少外伤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CT及MRI辅助检查诊断,根据诊断结果采用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方式,治疗后采用康复疗法帮助患者恢复。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STREAM、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C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尽早确诊对后期治疗有较大意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8%,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我科近年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现将其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7~69岁;车祸伤10例,坠落伤5例,打击伤2例.2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既往无脑梗死病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综合国内外文献加以阐述。结果外伤性脑梗死并非少见。颅内压增高、脑缺血、伤后止血剂应用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及时降低颅内压,维持收缩压正常,避免抗纤溶药物应用是减少外伤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属常见病。近年来发现,一些脑梗死患者与颅脑外伤有明显关系,被称为外伤性脑梗死。据资料报道,成人外伤性脑梗死极少发生在基底核一内囊区,笔者收治1例病人,经MRI确诊为双侧基底核区丘脑及脑桥多发外伤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5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出院时20例(占40%)基本恢复正常,22例(占44%)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死亡8例(占16%).结论 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颅内压增高、年龄等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及时解除颅内高压,减少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的刺激,清除自由基,同时注意到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晋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159-15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1年按GOS评价:恢复良好12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脑微循环障碍、脑血管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是引起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及时解除脑受压、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等可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法  习志强  徐海峰  马力 《河北医药》2007,29(2):149-149
外伤性脑梗死(tran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易发生于儿童,梗死灶多为单发,呈小灶性,常见部位有顶深部,基底节区等.发生于成人的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胡安 《北方药学》2012,9(5):69-69
目的:外伤性脑梗死,是头部外伤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较大范围梗死,更进一步加重脑部功能的损害,意识障碍增加,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部分临床病例试验分析,进一步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手术治疗的疗效,降低死亡率。方法:降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对于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是否合并或继发脑梗死的存在,并尽可能在发生梗死前实施手术。结果:临床中,原发性损害的症状往往掩盖了继发性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使得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及诊断相当困难。结论:现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龚健  贺安勇  郑晨  黄文达 《安徽医药》2018,39(3):337-339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分析其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的分布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外伤性脑梗死24例,发生率为13.19%。15例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占62.50%,9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占37.50%;GOS评分预后良好148例(81.32%),预后不良34例(18.68%)。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DIC评分≥ 5分是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 5分、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D-二聚体>2 mg/L、DIC评分≥ 5分及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障碍是外伤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监测和干预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